奚少敏 謝汶彤
[摘 要]作為全國第三批“志愿之城”試點城市,廣東省佛山市將強化“志愿之城”建設放在佛山市文化精品工程列表第二位,推動志愿服務發展為“佛山名片、佛山品牌、佛山驕傲”。基于此,文章分析佛山建設高質量“志愿之城”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并以“三個著力點、四大平臺、五個機制”為工作思路,提出推動佛山建設高質量“志愿之城”的策略。
[關鍵詞]“志愿之城”;SWOT分析;佛山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14.067
[中圖分類號]D63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4-0205-03
1? ? ?研究背景
廣東省佛山市自1993年起致力于志愿服務工作,從社會自發到政府有序引導,1994年底成立市青年志愿者協會,2019年入選全國第三批“志愿之城”試點城市。佛山聚焦“志愿之城”建設成效及存在的問題,推動志愿服務進一步發展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事業,將志愿服務理念、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根植于佛山人民的心中,彰顯佛山的大城氣質,推動中國特色志愿服務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
2? ? ?佛山建設“志愿之城”的SWOT分析
2.1? ?優 勢
2.1.1? ?歷史文化悠久,精神文明凸顯
佛山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廣府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佛山堅持塑造與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文化優勢,把城市軟實力提升與文明城市創建有機結合起來。自1993年以來,佛山一直大力傳播志愿文化,弘揚志愿精神,全力以赴抓好志愿者隊伍建設、陣地建設,打造品牌項目等重點工作,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規范化建設,為志愿服務專業化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成為廣東省志愿服務發展較快的城市之一。
2.1.2? ?志愿服務資源豐富,特色項目多樣發展
2014年至今,佛山陸續在城市街道、商業中心、景區、社區等市民和游客聚集地建立了70多個制度健全、管理規范、服務多樣、參與多元、作用明顯、具有示范導向作用的“志愿V站”。同時,在市一級打造“8+N”模式,構建點多面廣、功能完備的“15分鐘服務圈”,在禪城區按照“1+4+N”模式統籌資源開展志愿服務;南海區實施“十百千萬”志愿服務工程,豐富服務內容與形式;順德區以“3+3+N”構建了分層分類的志愿服務培訓體系;南海區啟動“家·南海”行動,推動公益孵化、公益體驗和公益推廣;高明區創新打造鄉村志愿服務模式,將鄉鎮志愿服務變成“香餑餑”;三水區以志愿者文化節完善激勵機制,有效激發更多的居民參與志愿服務。
2.2? ?劣 勢
2.2.1? ?志愿組織的資源整合與聯動力度不夠
佛山志愿者主要是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在校大學生、退休老人和企業職工,志愿組織成員組成多樣且獨立性很強,彼此聯系不夠緊密,各區之間資源共享項目不多。大部分社區只負責為志愿者提供服務的平臺與機會,并對志愿活動進行宣傳與倡導,活動經費需要志愿組織通過創投、自籌或者尋求贊助的形式獲取,保障力度不夠。
2.2.2? ?志愿服務專業化程度還不夠
佛山大部分的志愿服務以自發性、活動式為主,大多數服務內容趨同,缺少以創新思維設計志愿服務項目;個別區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制度體系,組織開展活動大多是臨時通知,志愿者的基本信息也不夠全面,缺少對志愿者學歷專業、興趣特長和年齡結構的分析,在組織活動時缺乏針對性。
2.2.3? ?大型賽會志愿服務的經驗相對薄弱
從世博會的“小白菜”到亞運會的“綠羊羊”、從G20峰會的“小青荷”到青奧會的“小青檸”、從進博會的“小葉子”到冬奧會的“小雪花”,大型賽會不僅是完善城市社會志愿服務體系的一個重大契機,還會推進志愿精神在城市發展中不斷滲透與輻射。但佛山一直缺少大型賽會,志愿者缺少大型賽會志愿服務的經驗。缺乏大型賽會的經驗則無形之中減少了培養專業化志愿服務隊伍、規范志愿服務組織、提升志愿服務影響力與知名度以及增加社會支持要素等方面的機會。
2.3? ?機 會
2.3.1? ?新時代志愿服務大有可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志愿服務,將其納入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戰略中,為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方向指引。立足百年變局和開啟時代新局,佛山將抗疫硬仗的志愿經驗有效轉化為高質量“志愿之城”的建設“土壤”,將在深厚積淀的基礎上實現新突破,再上新臺階。
2.3.2? ?本土志愿服務“土壤”肥沃
佛山市位于中國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便于佛山將港、澳等地先進志愿服務經驗與本土實踐有機融合,并形成了“雙引雙育”的經驗,即引進港澳及內地的專業社工機構和活躍的志愿組織,同時培育本地的社工機構、志愿組織,構建志愿服務的新型力量[2]。
2.3.3? ?更多群眾樂于參與志愿服務
基層社會治理要實現協同治理的目標,就必須充分發揮志愿服務的功能與作用,實現志愿服務行動主體與基層社會治理行動主體之間的協調一致、資源融合,使之獲得更大的“協同效應”。佛山市立足于民
生,傾聽和掌握不同訴求,將組織化動員的志愿服務模式轉化為自覺自愿的社會化動員模式,群眾從單純的受益者變為參與者,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
循環。
2.4? ?威 脅
2.4.1? ?志愿服務項目品牌化還不夠突出
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實施專業的項目化管理,需要相應的技術、資金、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支撐。佛山市的志愿服務雖開展了包含多領域、多形式的志愿服務項目,但項目內容同質化、創新性不足、品牌化不強等問題仍較明顯。
2.4.2? ?建設“志愿之城”的內生力還未完全激活
雖然佛山市志愿服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建設“志愿之城”的內生力還沒被完全激活。最大限度激活現有注冊志愿者,將節日化活動的志愿服務轉變為推動全域高質量發展的志愿力量,把志愿服務的運行機制融入社區,真正滿足人們的多元化服務需求,完善落實志愿者的保障政策,營造全民志愿的良好氛圍等,都是目前佛山“志愿之城”建設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3? ? ?佛山建設高質量“志愿之城”的策略
3.1? ?打造良性互動機制
依托政府政策,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志愿服務發展戰略,通過打造“黨政委托、社團運作、公民參與”的機制,推動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全過程,提高居民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密度、廣度、深度,在密切配合中形成“以志愿服務帶動文明城市建設,以文明城市建設助力志愿之城建設”的良性互動機制,促進社會善治[3]。
3.2? ?以“雙十”行動為前提
以市級“雙十”行動甄別選擇、督導檢查、指導服務、評比評選、驗收評估工作機制為基礎,形成“雙十”行動的治理推進體系,區及鎮(街)兩級則通過“政府+志愿服務”的形式調動志愿服務組織優勢,解決社區物業管理效能低、商業運作模式成本高等社區治理的痛點問題,幫助社區實現成本低、體驗好、效益高的治理效果,打好“志愿之城”建設基礎,走出一條“全域提質、融合發展、多元共治”的新路徑。
3.3? ?以三大載體為重心
3.3.1? ?以城鄉社區治理為載體,推動志愿者參與基層治理
社會治理的重心落到城鄉、社區是推動基層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的重要方式。佛山以“社工+志愿者”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和委托事務的方式,促進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以社會化運作激發志愿者主體意識,發揮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主觀能動性,吸引社會力量有序參與,鼓勵志愿者參與到基層治理的實踐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3.3.2? ?以大型賽會為載體,構建全域聯動志愿服務體系
以賽促建,依托大型賽會構建全域聯動的志愿服務體系,完善服務大型賽會的城市志愿者工作制度和規范,提升志愿者專業化、標準化和規范化服務水平,推動城市多元文化交融,形成多層次、寬領域、開放式、特色化的志愿服務基本格局,繼承和發揚大型賽會的志愿服務精神文化遺產。
3.3.3? ?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為載體,打造志愿服務特色樣板
依托“志愿V站”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有針對性地開展常態化、專項化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以點帶面,發揮對周邊社區、街道的帶動示范作用,以“邊培育,邊創建,邊推廣”的工作思路孵化、培育能夠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的志愿服務項目,打造高質量的志愿服務品牌,樹立、推廣特色樣板,以典型示范帶動整體建設。
3.4? ?以四大平臺為基礎
3.4.1? ?夯實基礎平臺,構建志愿服務能力指數評估體系
由市政府統籌領導,成立區域志愿者學院,搭建志愿者學習交流平臺,開展“互聯網+志愿服務崗位能力”培訓,鼓勵志愿者在實踐服務中檢驗培訓成效,以專項志愿培訓時長確定是否能參與專項服務,以志愿服務時長確定是否參加更高一級別的培訓,推動志愿者從人數優勢轉向人才質量優勢。
3.4.2? ?依托組織平臺,加強區域之間志愿服務資源聯動
打破行政區劃對資源整合的無形壁壘,依托市級組織平臺,建立“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資源聯動機制,提高各區域交界地區志愿服務資源均衡度,加強不同行政區域志愿服務的協同融合,逐步實現地區間志愿服務資源無縫對接,提高“志愿之城”建設的整體效能。
3.4.3? ?優化數字平臺,應用“互聯網+志愿服務”方式
搭建集多功能于一體的線上文化志愿服務平臺,使志愿者能夠就近找到適合自己的志愿服務項目,增強志愿服務參與的便利性;同時加強“志愿之城”信息化體系建設,以“互聯網+志愿服務”的方式完善項目管理平臺和信息技術平臺的功能,開啟志愿者和服務項目之間的供需對接通路。
3.4.4? ?打造新型平臺,加大本土志愿服務標桿示范宣傳力度
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搭建“一書一抖一手兩微”的新型平臺陣地,提高傳播效果,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先進個人事跡報道及推廣;將志愿精神的培養與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在更廣泛、更多元的層次上推動志愿服務精神的普及,促進群眾對志愿精神的內化吸收,強化情感認同。
3.5? ?以五個長效機制為關鍵
3.5.1? ?加強專業化隊伍建設,形成“百隊千社萬人行”輻射模式
結合不同專業化隊伍的業務優勢,綜合分析建設八大類志愿服務專業隊伍,涵蓋醫療建設、法律援助、理論宣講等領域,并充分集結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等領域的志愿服務隊伍,結對服務到村、社區,實現四級志愿服務結對共建,幫助村居解決實際困難,把“百隊千社萬人行”模式輻射到城鄉各個角落。
3.5.2? ?打造特色項目,項目化管理志愿服務
依托市“益苗計劃”完善志愿服務項目“自主申
請—培育孵化—輻射帶動”模式,在“雙十”行動中打造志愿服務品牌,確保志愿服務常態化運作;利用大灣區區域核心優勢,建立“蛛網式”聯動機制,推動志愿服務項目更好地“走出去”。
3.5.3? ?加強陣地建設,完善“志愿服務+”融合模式
改變志愿服務組織各自為政的現象,根據“志愿V站”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不同職能,劃分及利用不同資源,實現文明實踐資源全域共建共享[4]。完善“志愿服務+”多元組合模式,發揮黨政部門、共青團組織與社工機構、志愿組織的溝通橋梁作用,為志愿服務事業推進、“志愿之城”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和資金技術保障。
3.5.4? ?完善保障激勵體系,賦能志愿者成長
強化對志愿服務組織的監管,做好志愿服務激勵保障工作,加強注冊管理,精確掌握志愿者情況,推行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定期評選一批全市、全區的示范項目、優秀團隊和優秀志愿者;開展常態化、專業化、系統化的志愿服務知識培訓,為志愿服務參與者、管理者成長賦能[5]。
3.5.5? ?制度規范管理,夯實志愿文化建設基礎
增強志愿服務運營管理效能,完善志愿者管理辦法、志愿者服務質量評價辦法、“志愿V站”規范化建設指引等,明確多方主體在志愿服務中的責任與義務,進一步從制度細化中夯實志愿服務文化建設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清,李婧媛.淺議“打造志愿者之城”推動樂善佛山健康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2019(28):153-154.
[2]譚建光.中國珠三角:志愿服務制度化的多樣創新[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5(3):33-37,88.
[3]徐奇峰,王嘉燕,陳麗.社會治理視角下的志愿服務制度化研究:以浙江省長興縣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8(8):61-66.
[4]于盈.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通州樣板”[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22(4):34-37,48.
[5]連鑾威,劉錦鑫.用好“十條”寶貴經驗助推高質量“志愿者之城”建設的思考:以廣東省佛山市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3):196-197.
[收稿日期]2023-01-15
[基金項目]2022年度佛山市社科規劃項目“系統觀念視域下佛山建設高質量‘志愿之城的路徑研究”(2022-GJ063)。
[作者簡介]奚少敏(1986— ),女,廣東揭陽人,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鄉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