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 微研究是提高數學復習效率,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微”并非力量薄弱之意,而是指找準某個微小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度參與的研究過程. 文章以“多變量”問題的復習教學為例,具體從微專題的選擇、微研究行動的演繹與微專題復習的思考三方面展開闡述.
[關鍵詞] 微研究;復習教學;“多變量”問題
傳統的復習教學常以知識點作為專題設計主線,將能力點散布在各個問題中,通過一定的反復訓練,以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雖然這種教學方式也能達到復習的任務目標,但對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的本質與內涵、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新舊知識概念內化等效果較差,學生在這種復習教學方式下獲得的思維容量明顯不足. 因此,傳統的復習教學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新高考所倡導的“知識選擇考,能力必須考”的理念并不契合.
為此,筆者對復習教學進行了大量的實踐與研究,其中微研究復習方式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本文以“多變量”問題的復習教學為例,具體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如何立足微研究,提高復習效率.
微專題的選擇
“多變量”問題常因多元和換元靈活,對學生的思維要求較高等特點,導致不少學生發自內心地懼怕此類問題. 究竟用怎樣的教學手段,才能打破學生沉寂的思維呢?經過大量的實踐與分析,筆者研究發現傳統的“以知識點為主”的專題復習方式,應用在“多變量”問題上復習的效果較差,學生難以從根本上掌握知識的本質,更談不上靈活應用.
想要改變這種現狀,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傳統的復習方式改變成“以能力點為主”的專題復習方式,通過微研究行動的開展,撬開禁錮學生思維的框架,從多維度發散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等品質.
教師可緊扣某個需要突破的能力點問題,以微專題的形式進行復習設計,把握精準知識與能力的訓練,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創造性、發散性以及靈活性等,讓學生在微專題復習中獲得良好的研究習慣.
選擇“多變量”問題作為微研究的范例,目的在于將微研究的價值定位在“一少一小一大”上. “少”主要是指復習目標要少、精準、明確,主攻一個目標;“小”是指選擇的課題必須小,通過有效追問的方式挖掘其本質;“大”是指須擴大課堂的視野與思維等. 課堂立足微研究,通過思維寬度、速度與方向進行有效訓練,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微研究行動的演繹
“多變量”微專題整合復習設計主要體現在“溫故知新”“釋疑拓展”“反饋提升”三個層次上,每一個層次都需要設置精確的功能定位與能級目標,且所有設計都需要緊緊圍繞“多變量”問題的解題策略進行. 教師可通過一個個彼此相關聯的問題的設計,讓學生收獲滿滿.
1. 溫故知新
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基礎,有意識地設計符合學情的問題,讓學生在先行思考中嘗試解題,以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同時讓學生在解題中提出一些疑問. 學生所提出的疑問是教學導航,對復習來說具有定向意義. 在課前,筆者給了學生三個需要先行解決的問題,要求學生獨立分析,并從不同角度說說解題思路.
問題1 若正實數m,n滿足mn+2m+n=4,求m+n的最小值.
問題2 設對于任意的m∈[1,2],n∈[2,3],不等式mn≤am2+n2恒成立,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
問題3 若實數m,n滿足-n2=1,求3m2-2mn的最小值.
設計意圖 三個“雙變量”問題的設置,意在讓學生初步回顧并理解“多變量”問題,提取此類問題常用解法的信息,為深入復習奠定基礎. 課前提出問題,意在讓學生主動提供更多的解題方法,并從眾多方法中提取一些優化方法.
各小組成員交流自己的解題方法,組內總結解題策略;小組展示解題策略后,由其他小組進行補充,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性點評,用時約一刻鐘.
學生提出的優化的解題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消元減元法. 如問題1,用n來表示m,構造出基本不等式后便可輕松求解.
第二種,換元減元法. 如問題2,通過分離參數,形成a≥-,設t=,從而構造出學生所熟悉的一元二次函數求最值的問題.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求t的取值范圍,涉及數形結合思想與線性規劃法.
第三種,基本不等式法. 如問題1,將等式mn+2m+n=4轉化為(m+1)(2+n)=6,再從基本不等式的角度求最值. 再如問題3,將換元與基本不等式結合在一起進行處理:根據題意可得3m2-2mn=. 當n=0時,則3m2-2mn=12. 當n≠0時,則3m2-2mn=. 令t=,則3m2-2mn==8+12. 令s=6-t,則3m2-2mn=12+≥+12=4+6.
第四種,方程思想. 如問題1,假設m+n=t,則n=t-m,將此式代入mn+2m+n=4后構造新的方程,這里要注意正根的條件,通過根的分布情況求解. 再如問題3,令z=3m2-2mn,則n=,將此式代入-n2=1中,可得8m4-2(3z-2)m2+z2=0,從關于m2的方程有正數解出發,同樣能處理該問題.
最終,師生形成共識: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法頗多,思維含量較高. 減元是解決“多變量”問題的核心. 在解題時,應想方設法將“多變量”問題轉化為一元問題進行處理.
2. 釋疑拓展
此環節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問題的難度,以微研究的方式激活學生的思維,最后由教師點評問題的共性部分,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使學生掌握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問題4 若x,y,z∈R,且x,y,z的和為1,x,y,z的平方和為3,則z的取值范圍是多少?
變式題:若x,y,z∈R,且x,y,z的和為1,x,y,z的平方和為3,則xyz的最大值是多少?
問題5 設函數f(x)=ex-ax,已知a≠0,在函數f(x)的圖象上取點A(x,f(x)),B(x,f(x)),使得x 設計意圖 基于以上研究,將“多變量”問題延伸到“三變量”與“隱性多變量”問題,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此類問題常規的處理策略與方法,從一定意義上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從多維度、多方向、多層次上提升思維的深度. 在此研究環節中,讓學生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討論、分析,各小組總結匯報研究成果,教師針對學生呈現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點評,用時約25分鐘. 師:請各組說說問題4的解決方法. 組1:我們發現問題4提出的兩個條件都可以列為等式,因此我們首先想到了方程思想,即將y=1-x-z代入等式x2+y2+z2=3中,獲得方程x2+(z-1)x+z2-z-1=0,利用Δ≥0即可得到問題的答案. 這個解題過程雖然稍顯繁雜,但不需要從根的分布情況進行討論,我們組成員都覺得挺實用的. 組2:你們這種解題方法缺乏含金量,來看看我們組的! 師:哦?這么自信?(學生笑) 組2:遇到求范圍的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建立不等式. 因此,我們組從基本不等式的角度進行分析. 根據題意可知x2+y2+z2=3,由此可得不等式x2+y2=3-z2≥2xy;再根據x+y+z=1,可知x+y=1-z. 所以x2+2xy+y2=(1-z)2≤2(3-z2),解出不等式即可得到問題的答案. 師:確實不錯,這是一種可以應用的解題方法. 其實組1和組2使用的方法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將多元轉化為一元后解題. 還有其他解題方法嗎? 組3:其實從數形結合的角度也能解決本題,而且比較簡單. 師:哦?怎么想到數形結合這個方法的?具體怎么處理呢?我們洗耳恭聽. (學生都流露出了期待的目光) 組3:從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的幾何特征出發,將x2+y2=3-z2視為一個圓,同時將x+y=1-z視為一條直線,借助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非常容易就能得到本題的答案. (學生贊同,并鼓掌) 師:非常好!組3學生從二元等式的幾何特征出發,為我們開辟了一條新的解題路徑.這種解題策略利用整體思想和數形結合思想能快速解決問題,簡便又高效,該解題策略值得大家細細品味并掌握. 既然大家的思維如此活躍,現在請大家繼續分組討論變式題并匯報成果. 生1:以上環節我們已經獲得了z的取值范圍,這里只要知道關于z的函數式即可解題. 師:非常好!一語中的,繼續往下說. 生2:用z表示xyz?(懷疑的語氣) 師:具體該怎么做呢? 生1:用z表示xyz(肯定的語氣). 由兩個等式可得xyz=z=z3-z2-z,然后用導數求最值. 師:不錯!這種解法其實也是將多元問題轉化為一元問題,再利用函數的性質求解.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索問題5,大家依然先小組合作交流,再匯報成果. 師:k==-a,令φ(x)=f′(x)-k=ex-,接下來該怎么轉化呢? 生3:接下來考慮將問題轉化成證明存在x∈(x,x)使φ(x)=0成立,也就是證明φ(x)=0在區間(x,x)內有解. 師:若要證明φ(x)=0在區間(x,x)內有解,就要觀察φ(x)與φ(x)的值,須從φ(x)=-[ex2-x1-(x-x)-1]與φ(x)=-[ex1-x2-(x-x)-1]進行考慮,接下來該怎么處理呢? 生4:接下來就要分析φ(x)與φ(x)的值的大小. (學生討論) 師:處理“多變量”問題,常用減元法,減元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元方程或函數,以簡化“多變量”問題的難度. 生5(恍然大悟):我們可令t=x-x或t=x-x,構造函數F(t)=et-t-1,再用導數判斷函數值的大小. …… 師生共同總結:遇到同一函數中存在兩個獨立變量的問題時,常可通過換元、轉化、構造的策略解題. 如問題5,就是先將其條件轉化成含有x,x兩個獨立變量的等式;然后令t=x-x或t=x-x或t=等進行換元;再構造新函數,借助函數的性質解決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類問題在考試中不一定會單獨出現,常散布在一些綜合題中. 3. 反饋提升 反饋提升是師生共同梳理知識、建構框架的過程. 在此環節中,常在教師的安排下完成課堂檢測與評價工作,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思維能力提升. 這也是學生建模的重要階段,具有定法的重要意義. 在本節課中,筆者提供了兩道練習題,以訓練學生的能力,用時約五分鐘. 練習題1:若x,y都是正實數,已知+=1,求xy的最小值. 練習題2:已知對于任意實數x>1,y>,不等式P≤+是恒成立的,求實數P的最大值. 拓展題:若xy-z=0,已知0<<,求的最大值. 設計意圖 同類型問題不僅用來鞏固學生對“多變量”問題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構模型,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上述兩道練習題和一道拓展題,具有由淺入深的梯度性,能幫助學生固化概念,內化學生的解題能力,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螺旋式上升,尤其是拓展題,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深層次思考的方向. 微專題復習的思考 1. 提升思維品質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微研究復習教學關鍵在于通過小型的專題課堂,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思考、嚴謹周密的學習態度與科學精神.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思維是凸顯數學能力的核心,若缺乏高水平的思維投入,則永遠無法了解知識的本質. 微研究可以讓學生將零碎、松散或缺乏邏輯性的知識與思維聚集到一起,豐滿學生的認知體系,讓學生體會在知識間的縱橫聯系中建模. 微研究復習教學與常規復習教學的區別之處在于微研究更體驗“觀察、抽象、探索、猜想與論證”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在觀察與分析中變得更加充實、深刻、靈活. 2. 提升核心素養 從不同角度、不同要求與不同深度去思考數學問題,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推理能力、猜想能力、運算能力與歸納總結能力等. 這些能力都是組成數學核心素養的要素. 因此,微研究復習對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具有重要價值. 課程設計是提升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是數學文化背景下思維活動的起點. 受教學任務與時間的局限,微研究復習無法追求研究方法的嚴密性,也不能達到學術研究的精湛與規范,只能在實施要求上下功夫,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局部研究,以聯系系統內的知識為目標. 3. 暴露知識本質 復習教學的實施建立在深度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因此高水平的微研究離不開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微研究的實施,關鍵在于開放式專題的設計,能讓學生充分感知知識本質. 尤其從不同角度對同一本質問題的設置,能讓學生感知數學學科獨有的魅力,使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總之,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微研究,需要教師帶領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與思維去觀察、分析與表達,突破狹隘思維的限制,拓展思維寬度與深度,從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