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
【摘? 要】為了促進學生將生物學知識靈活應用于生活中,實現學以致用,開展融合式教學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立足初中生物學課堂,開展融合式教學會拓展課程資源,開闊學生視野,加深學生認知,從廣度和寬度上拓展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本文主要探究了融合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學教學實踐,促進學生從多角度獲得知識,豐富信息,打破單一學科只是壁壘的傳統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融合理念;教學實踐
《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倡導教學要貼近生活、融合多學科,生物學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現代生物學具有跨學科和綜合性特點,它的發展離不開數學、物理等多學科的支持,通過跨學科探究,學生會多角度、多層面地分析問題,探索生命的奧秘。在多維角度探究中,學生的思維品質會逐步提高,建構出知識框架,正確地把握知識本質,提高分辨信息的能力,在邏輯推理和分析判斷中提升核心素養。通過多學科融合教學,會提升學生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促進學生形成適應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實現在不斷進階中發展。
一、生物與生活融合,博學之
生物學科主要介紹的就是生物界的萬物,具有貼近生活的特征。新課程改革也指出要落實課程標準的重要概念,結合地方特點和學生實際,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學知識。教學中教師借助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探究會拉進學生與知識間的距離,給學生帶來愉快學習體驗,主動探究知識。例如在學習“植物種子的萌發”時,為了使學生了解種子的結構,理解種子萌發的過程并掌握植物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準備大豆種子,種子種在花盆中,擺放在教室中進行觀察。每個小組種植的種子均在教室的不同位置,由不同的同學照顧,生長的就不一樣。通過學生主動體驗種子生長的過程,學生就會了解到植物種子的萌芽規律。在種植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種植的外部形態,了解種子的內部結構,還可以拿來玉米種子與黃豆種子比較觀察,在對比中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探究欲望,促進學生了解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通過學生的種植和觀察,他們會了解到大自然中種子植物的生長需要的條件,體會到農作物的生長需要水、空氣和適宜的溫度。學生借助生活中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獲得知識,會感受到“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中學習的機會處處都在,要善于通過觀察生活獲得知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性認識,在知識融合中了解知識本質,提高認知水平。
二、生物學與物理融合,慎思之
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但還依賴于直觀思維。教學中教師借助物理學的直觀實驗會給學生帶來真實體驗,更深刻地了解知識過程,形成對知識的理性理解,在推理判斷中邏輯思維能力逐步提升,內化知識。例如在學習“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中的第三節“感知信息”時,在了解了眼球的基本結構后,學生會探究視覺形成過程,主要是外界光線照射到角膜,通過瞳孔、晶狀體在視網膜上成像,之后經過大腦皮層形成視覺。在給學生解釋“成像”的過程時,教師就可以結合物理知識,借助物理實驗室的凸透鏡等成像儀器來演示,引導學生直觀地看到物像形成的部位是視網膜,視覺形成的部位是大腦皮層的視覺中樞。通過直觀觀察和體驗,借助物理建模的方式,學生會建立眼球成像的基本模式。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近視眼形成的原因:假性近視是晶狀體凸度過大物象在視網膜前方;真性近視是晶狀體凸度過大,眼球的前后徑過長,需要通過帶凹透鏡的方式調節,學生會更好地理解知識。教師借助物理教具直觀地演示,會促進學生主動觀察,在參與中提出問題、做出假設、預測結果和實驗驗證等,實現學生通過跨學科融合的方式更好地從感性認識提升為理性認識,把握知識本質,形成直觀性體驗。
三、生物信息技術融合,審問之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物學科與現代化技術相融合會給學生帶來意想不到的課堂體驗。課堂教學中會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促進學生融入真實情境中積極體驗和感悟,形成對生物學知識探究的濃厚興趣。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PPT、Word、Excel、音頻、視頻等方式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目光,激發其學習主動性。例如在學習“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時,DNA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很多學生不理解它是什么,但是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真實地看到了雙螺旋結構。學生通過展示哺乳動物產生指代的染色體變化圖,會讓學生了解親代通過“減數分裂”“受精作用”“有絲分裂”后會形成子代,促進學生理解親代與子代之間是以生殖細胞作為“橋梁”產生的。課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教師還可以利用微課教學的方式展示“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讓學生在微課中直觀地看到S型細菌的DNA使得R型轉化成S型細菌,并能傳遞給后代,說明DNA是遺傳物質。微課的方式直觀形象,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學生在主動探究中深化認識。為了幫助學生形成深刻印象,還可以通過表格對比的方式呈現出“親代噬菌體”“寄主細胞內”“子代噬菌體”之間的DNA和蛋白質的區別,引導學生在比較中強化對知識的理解,深刻地認識到DNA分子具有連續性,是遺傳物質。生物學知識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豐富了課堂內容,拓展了學習資源,生物學課堂變得妙趣橫生,給學生帶來愉快的學習體驗,有利于思維的活躍和學習主動性的提高,實現高效課堂。
四、生物學與化學融合,篤行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學科間的融合要求也越來越高。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科間的交叉和綜合運用,通過跨學科融合的方式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生物學知識中有很多與化學相聯系的部分,它們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借助實驗教學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例如在學習“植物根的生長”時,為了更便利地帶領學生觀察根尖的各部分結構特點,通常都會采用制作臨時裝片的方式觀察。實驗操作過程中會用到稀碘液,其本質就是利用了化學知識的原理進行配置,使其充當染色劑。結合化學原理學生在顯微鏡下會更清楚地看到根冠、分生區、生長區和成熟區。借助染色劑的幫助,學生會看到根冠細胞較大,形狀不規則,排列不整齊;分生區細胞較小,近似正方形,排列緊密;伸長區細胞較大,呈長方形;成熟區細胞較大,表面突起形成根毛,增大了表面積。通過染色劑的幫助,觀察過程變得更加直觀,觀察結果更加明顯,學生會在比較總結中感受到知識融合的直觀性,突出知識導向,引導學生主動建模,感受化學原理,實現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遷移中靈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
五、生物學與地理融合,生巧之
學科間的融合充滿了魅力,會幫助學生建構生命觀念,在主動加工和處理中感受知識間的聯系,形成知識系統。生物學知識與地理知識也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課堂探究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知識融合的方式分析原理,拓展思維空間。例如在學習“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甲地和乙地生產同一種甜瓜,甲地的甜瓜吃起來比乙地的甜瓜更甜,這是什么原因呢?”結合問題進行知識的推理和分析,學生會認識到需要從地理學角度分析問題,尋找根本原因。因為甲乙兩地不同,所以它們接受的光照強弱不同,晝夜溫差也不相同,植物的呼吸作用在夜間會減弱,這樣會幫助甜瓜儲存糖分,增加甜瓜的甜度,這是由于地理環境對它們的影響。借助地理知識分析問題會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原理。同時“生物與環境”中的天氣預報以及氣溫和降水分布,世界氣候類型分布也是利用了地理知識。“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通過降水分布、水資源分布和水土流失等知識讓學生感受到了地理知識在生物學科中的重要性。《愛護植被》中則需要學生了解熱帶雨林知識以及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作用,促進學生在生物學知識探究中感受到學科知識間的交叉,在知識融合中提高學習主動性,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實現學習能力的提高。
六、生物學與語文融合,雋永之
平鋪直敘的課堂沒有吸引力,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語文學科的知識會增加課堂趣味性,展示教師的文采,增加課堂魅力。授課中教師可以引用古詩詞展示生物學現象,或者是解釋古詩詞中的生物學現象,促進學生將生物學知識與語文聯系起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在橫向練習中提高邏輯推理和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蒸騰作用時教師可以應用詩句有“云雷時交構,川澤方蒸騰。”“江瘴炎夏早,蒸騰信難度。”“火云銜日燒天地,萬井炎蒸騰火氣。”等,促進學生在經典古詩詞中感受蒸騰作用的美,體會語言的博大精深,增加生物學知識的含蓄美。探究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思考“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句話表現了什么生物學知識?引導學生將生物學與語文知識聯系起來,在探究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活學活用知識。通過對詩句的分析,學生會感受到這其中說到了“稻花”“青蛙”,其實它們之間存在著生物學上的食物鏈關系。探究中學生會更好地理解農田的生態,在跨學科融合中感受生物知識的多樣性,提高思維能力。
七、生物與其他學科融合,力行之
新世紀初的課程改革開始,生物學課程就非常重視跨學科的內容,通過學科融合的方式豐富課堂內容,展現異彩紛呈的教學過程。生物學中的很多統計圖和數據都是與數學知識融合計算出來的,通過數學方式展示了更加精準、嚴謹的數據,給學生帶來了客觀的印象。在學習“人體概述”時,教師可以借助人體素描畫引導學生了解人體的基本結構,明確人體的主要器官和系統,并了解骨的成分和骨的特征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了解人體結構和功能。在素描圖片中,通過生物學和美術的結合,學生會感受到人體結構的美學特征,在實踐中學會從美的教學欣賞生物,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學習“人類的起源和進化”時,教師可以將生物學知識與歷史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歷史中探究人類起源和進化,了解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在歷史中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形成對人類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和認識。同時生物學還可以與美術、音樂、英語等學科相融合,在融合中通過創新的方式展示知識,豐富課堂內容,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生物學世界。
總之,學科間的融合增加了生物學知識的課程資源,使生物學變得通俗易懂、便于理解,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提高教學能力,在生物學教學中融合多種學科的知識,努力尋找知識間的聯系點,通過整體把握和系統建構的方式正確尋找切入點,通過細節切入的方式帶領學生主動探究。融合中學生會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通過學科間相互滲透、交叉和聯系的方式來開闊視野,為課堂注入生機和活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多元、開放的學習氛圍中培養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馮傳海.新課程理念的滲透與融合——以初中生物學科實驗教學為例[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11):102-103.
[2]朱良春.生命教育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融合[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7(8):10.
[3]蔡佳樂.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融合STS理念的分析與實踐——以蘇科版教材為例[J].考試周刊,2015(A2):150.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宿遷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融合教學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學案例研究》研究成果,編號SQ2021GHLX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