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跨文化交際視角下英語翻譯研究與實踐探索》
作者:張麗坤
出版社:延邊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 年5 月
ISBN:978-7-2300-2815-8
定價:68 元
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語言表達文化習慣也有所差異。而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社會大背景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民眾要想實現無縫交流,離不開翻譯活動。翻譯者將一種語言文化轉化成另一種語言意義,承擔起媒介作用,縮小了國別之間的距離感。《跨文化交際視角下英語翻譯研究與實踐探索》一書,立足跨文化交際相關理論,科學分析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英漢互譯實踐方案,提出了翻譯研究的新視角和新方向,對翻譯學習者具有實際借鑒和幫助作用。
由張麗坤著、延邊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跨文化交際視角下英語翻譯研究與實踐探索》一書,是一部專門研究跨文化交際理論和英語翻譯實踐的著作。該書共七個章節。第一章介紹了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理論。第二章從翻譯視角闡述了翻譯的類別、過程及基本方法。第三章剖析了跨文化交際視角下英漢翻譯的影響和注意事項。第四章以英漢詞匯翻譯為例,介紹了文化負載詞、虛義等的翻譯策略。第五章介紹了英漢句子翻譯的方法和句型結構組織。第六章分析了英漢語篇的基本差異和連貫性特點。最后一章以應用文翻譯為例,介紹了幾種典型的應用文翻譯策略,為學習者掌握翻譯方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策略參考。
參閱該書可知,英語是現階段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一類語種,各國民眾在生活、外交、學習等方面對英語翻譯的需求逐漸加大。翻譯者需對兩國語言與文化背景進行深入了解,充分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習俗,充分發揮橋梁搭建作用。基于此,參考該書中跨文化交際理論指導和翻譯策略的指引,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索英語翻譯策略。
其一,直譯法。英語直譯法需按原文逐字逐句進行翻譯;在處理詞匯意義及修辭比喻情況時,不采用轉義的手法;在語言形式和句法結構處理上,允許適當的轉換語序,以使譯文符合目的語詞匯的規范性。但英語和漢語分屬不同的國界,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和思維習慣,這兩種語言之間不存在直接對應的聯系性,有些詞匯是中國獨創的,在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詞匯。面對這種情況,需要用直譯法來解決翻譯難題。比如,“小心眼”直譯為small eyes,但在英文中,這種表達方式并不常見,因此,英文翻譯可以采用narrow-minded 或者petty,以表達出同樣的意思。又如,“吃不了兜著走”直譯為can't eat and walk around with it,但這種表達方式在英文中并不常見,因此,英文翻譯可以采用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 來表達同樣的意思。
其二,伸縮法。在英語翻譯中,伸縮法是一種常用的翻譯技巧,主要是通過增加或減少一些多余的語言成分,以使翻譯更加準確、自然、流暢。比如,“I am a student.”翻譯為“我是一個學生”,其中的“一個”詞匯便可采用伸縮法來省略翻譯。在英語中,a 是不可省略的冠詞;但在漢語翻譯中,則可以省略。如“I have a headache.”翻譯為“我頭疼”,其中的“have”也可采用伸縮法來省略翻譯。在英語中,have 是表示“擁有”的動詞;但在漢語意思中,表示擁有的動詞可以省略。可見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者要具備創造性思維,從具體的語言環境出發,根據原文需求進行靈活翻譯。
其三,意譯法。英漢互譯中,意譯法的使用也較為常見,主要是指根據原文的意思和語境,用目標語言的表達方式來表達原文的意思,而并非逐字逐句地翻譯。這種翻譯方法可以使譯文更加通順自然,更符合目標語言的文化習慣和思維方式。意譯法又叫“釋義轉換”,即將原文中的某個單詞或者短語替換成與之相關的釋義表達方式。由于英語與漢語在語言結構上存在較大差異,在翻譯時需要變更詞語順序,實現語言的無縫轉換。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在英語中并沒有直接對應的表達,如果直接表達,對方可能無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因此需采用意譯法,轉換詞語順序和意思,即“Once bitten by a snake,one is afraid of ropes for ten years.”。其中,“被蛇咬”被翻譯為bitten by a snake;“怕井繩”被翻譯為afraid of ropes。
綜上所述,中西方文化之間具有較大差異,但隨著文化交融的不斷深入,跨文化翻譯已成為溝通中西方文化內容的重要媒介,翻譯者從英漢互譯角度出發,根據不同場合的具體情境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有利于準確、完整地表達雙方主體的意思,為中西方文化的外宣傳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