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摘 要: 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必須要進行相應的變革,確保設計的作業內容能夠滿足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現有的教學語文作業設計中主要存在作業內容形式化,質量不高、作業設計區分度不明,層次性不強、作業設計缺乏整體性、作業內容形式過于單一等問題。基于此,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可以通過布置留白作業、布置實踐作業、設計多樣性作業、設計鏈接作業、設計非書面作業等方式來加以推進。
關鍵詞: “雙減”;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918(2023)36-0037-06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政策)。“雙減”政策的實施,能夠有效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雙減”政策的出臺必然對以往的作業設計產生重大的沖擊,小學語文作業要求其專業化,能夠根據學生的發展需求提出個性化的作業設計。在以往的作業實踐中,往往采取的是同質化和單一化的作業設計策略。學生依據教師的作業設計進行單一同質化的寫作,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雙減”政策下,這種作業設計方式已經不再適合學生發展的需求。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必須要根據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對其進行專業化的作業設計,激發學生學習活力。
一、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的價值意義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進行不斷的優化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能夠有效地促使學生全面有效的發展。具體來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價值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能夠有效地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在以往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過于注重題目的數量。希望通過大量題目設置和練習來讓學生對相應的知識點的掌握。但是該種作業設計方法質量不高,作業設計的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在“雙減”政策的引導下,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數量進行相應的限制,從質量上進行相應的考慮,確保設計的內容能夠符合學生學習發展的需求,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質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證。第二,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注重其質量,不再是以以往題海式的設計思路來進行相應的設計。作業設計的內容和形式上更加豐富,比如,可以通過設計非書面作業的形式來對學生進行相應的作業設計,或者使學生自主進行針對性的復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三,能夠有效地對作業設計內容與方法進行創新。在以往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作業設計的內容和形式通常固定化,作業形式陳舊,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雙減”政策要求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注重其質量,需要對其設計內容和方法上加以相應的創新,確保其符合學生學習發展的需求。比如,作業設計的形式上可以進行非書面作業的形式加以創新,作業的內容上可以使學生進行自主的開發,或者進行適當的課外延伸,提升作業的深度。
二、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內容形式化,質量不高
作業內容的布置往往是通過作業形式的方式進行的。在“雙減”政策實施以前,作業的布置往往強調其內容,對其形式并沒有給予過多的關注。部分教師認為作業的布置在于通過內容的設定和規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從而使得作業的布置形式比較單一。“雙減”政策的出臺則對作業內容進行規定,作業內容的布置不能過多,要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課外學習和課外互動的時間。然而由于長時間作業的布置比較注重考試的內容,在形式方面缺少關注。在“雙減”政策實施以后,對作業的布置缺乏明確的目標指向。在“雙減”政策的壓力下,部分教師必須要作出一些改變,在作業布置的內容上呈現形式化的特征,布置的作業質量不高。從作業布置的實際來看,其具體表現為作業內容大幅減少,作業形式化比較嚴重,但是作業的質量并沒有明顯地提高。部分教師在作業布置的內容和形式上沒有很好地統一起來,反而使二者處于一種矛盾的狀態之中。長此以往,不利于“雙減”政策的推動,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
(二)作業設計區分度不明,層次性不強
作業設計區分度不明,層次性不強是教學語文作業設計中經常出現的問題,部分教師在作業設計的時候過于強調作業設計同質性,而忽視了作業設計中的層次性。對于學生來說,由于受到心理發展路徑、智力水平以及學習能力的影響,在對小學語文知識點學習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一種差異化的現象,即各個學生之間的能力水平是不一致的,對作業設計的需求也是不一致的,使全體學生都完成相同的作業。但是在作業設計的時候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差異化的需求,小學語文設計作業層次性不強。從實際作業設計來看,這種層次性不強主要體現在作業內容結構上不明顯,沒有凸顯差異性。因此,在作業設計結構上要凸顯差異性,能夠選拔出社會需要的人才,讓學生進入不同的學校進行學習,從而實現分流的目的。但是在作業設計的時候,作業的內容難度不具有層次性,過于同質化。除此以外,這種層次性不強同樣也不利于學生語文拓展性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學生之間的競爭。
(三)作業設計缺乏整體性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時候必須保證其整體性,要能夠體現該知識點或者知識主題,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設計出來的小學語文作業具有一定的質量,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從現實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來看,設計整體性不強,知識點過于散亂,沒有很好地整合統一起來。部分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為了保證知識點不被遺漏忘記,往往采取“一對一”的設計模式,即根據一個知識點進行題目上的設計。這種作業設計模式雖然保證了知識點的全面性,但是其過于機械化,把知識點看成是孤立的存在,忽視了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沒有很好地把各個知識點串聯起來,使題目具有一定的整體性。除此以外,這種作業設計整體性不強還體現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只從知識點進行考慮設計,忽視了作業設計的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在進行單元作業設計的時候沒有從學生整體出發,沒有把學生的學習能力納入作業設計中去。
(四)作業內容形式單一
作業內容形式單一是小學語文作業布置中常見的問題,采取這種單一化的作業布置方式,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復習鞏固成效不佳。長期以來,小學語文作業的布置往往注重內容上的布置,對作業布置的形式并沒有進行過多的考慮。具體來看,作業設計應與教學內容和學情緊密結合,但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過于注重知識的鞏固與復習,大多以書面作業形式為主,一般圍繞“抄、答、背、做”,作業布置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不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雙減”政策的設計目的則與之相反,行政教育部門希望通過作業內容的減少來提高作業內容布置的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成績。由于長期作業的布置重視考試內容方面的布置,作業內容上的形式往往是比較單一的,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夠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習能力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提高。在“雙減”政策下,這種布置作業的形式必須要有所改變,要通過形式上的創新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從而保證“雙減”政策目的的落實,學生課業負擔減輕效果明顯。
三、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作業內容往往包含若干個相關的知識點。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時候要把若干個相關的知識點進行結構和內容上的整合,納入統一的題目或者試卷中去,要使題目或者試卷呈現一種整體性。在作業設計的時候,每個題目之間要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即通過“元知識”進行開發利用的,結構上能夠對該知識點進行完整的歸納總結。
(二)針對性原則
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必須要以“減負增效”為目標,不能夠再采取以往的“題海性”的戰術設計。作業設計必須要和學習的內容緊密相關,作業內容不能夠過于超前或者結構上過于混亂。不能進行胡亂式的設計,任何題型內容均涉及,這無疑加劇了學生的負擔,沒有做到“雙減”政策的要求,同時也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理念違背。小學語文作業是在“質和量結合”的理念下進行設計的,要求進行精準化的設計。在具體的設計中,要根據學生的語文成績和學習能力對作業內容的重難點進行結構上的安排,保證根據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結構上的對應,保證作業設計具有針對性,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三)適度性原則
適度性原則是指在作業設計的時候要有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不能夠和“減負增效”這一目的相沖突。具體來說,適度性原則主要體現在難度適度和數量適度兩個方面。數量適度是在單元作業設計的時候不能采取“大水漫灌”式的題目設計,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學習層次進行相關作業上的數量控制,不能布置過多的語文作業。難度適度是指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單獨題目或者試卷題目的難度要進行一定的控制,不能過于突出題目的綜合性,題目不能過于考查學生多個知識點的掌握,題目不能夠過于創新,難度過大,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在作業設計的時候,要把難度和數量進行綜合性的考量,二者要統一起來,保證處于動態平衡之中,從而體現適度性的語文作業設計。
(四)漸進性原則
漸進性原則要求在進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時候,作業的編排設計要體現一種層次性,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到變形的層次性。漸進性的作業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路徑、智力水平、學習能力等因素進行設計,要凸顯出科學性和層次性。在具體的設計中要有基礎題、重點題、難點題、拓展題等題目的設置,設計中不能夠難度過大,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具體的作業設計過程中,作業設計要體現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態勢,作業要以絕大部分的學生學習能力作為一個水平參考,以這一水平作為參考系向兩端進行延伸,從而體現一種漸進性。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時候,要根據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和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人數對該知識點進行基礎題、重點題、難點題、拓展題等題目結構上的比例限制,從而能夠照顧到各個水平層面的學生,既體現了一種難度上的漸進性,同時又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五)多樣性原則
多樣性原則是指在作業設計的時候,作業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多樣化,不要僅僅局限于單一化的作業設計。從時間內容上來看,可以進行短作業設計和長作業設計;從作業形式設計上來看,可以分為書面作業和非書面作業。作業設計的具體情況要根據作業具體的內容進行形式上的確定。多樣性原則要求,作業的設計要改變以往單一性的作業題型,比如,在以往的加注拼音等基礎性的內容基礎上可以增添文本分析的相關內容,從而保證題目類型的多樣性,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采取實踐型的題目設計,比如讓學生之間互相出題,增強學生之間的競爭性和合作性,使作業設計更具豐富性。
四、 “雙減”視角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思路
(一)把握“雙減”政策的實質
“雙減”政策的實質在保證教育教學的質量上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減少作業量只是一種工具性的運用,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才是其最終的目的。在教育教學中,學科教師必須要不斷地優化作業設計,要保證高效課堂的構建。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學科教師要針對性地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要適當地減少作業量。除此以外,在作業設計中學科教師要針對性地安排作業內容,要嚴格根據學生的學習發展來加以安排,不能夠再通過增加作業量的方式來進行作業設計,從而實現“提效增質”的目標。
(二)明確作業的設計要點
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學科教師要想保證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精準性、實踐性,必須要明確作業的設計要點。根據相應的設計要點來加以展開。具體而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點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展開。第一,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作業的設計過程中要適當增加趣味性的元素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的作業設計上可以進行適當的資源開發或者作業形式的轉變,比如,布置實踐性作業或者留白作業。第二,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發展能力。作業設計要與語文核心素養遙相呼應,要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能力來進行相應的安排,著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第三,要遵循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作業設計。“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不能夠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來加以展開,要切實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教師要設計具有層次性的作業,既體現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又能滿足個性化教學的需要。
(三)注重作業的教育功能
語文學科是母語性學科,對其他學生學習和發展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語文教學的教育功能。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意識到作業的教育功能。具體而言,學科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加以實現。第一,根據教育大綱的要求來進行相應的學科作業設計。第二,結合生活實際來進行相應的學科作業設計。第三,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來進行相應的學科作業設計。
五、 “雙減”視角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策略
(一)激發學生自主意識,布置留白作業
學生課業負擔的減輕并不是簡單地通過作業布置量的降低來實現的,其是通過提高作業內容質量,激發學生自主性學習來構建的。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時,確保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在“雙減”政策實施后,可以采取激發學生自主意識,布置留白作業的方式進行作業設計。留白作業的布置并不是作業空白布置,這是兩個相對的概念。留白作業布置強調把作業布置權力轉移一部分到學生的手中,通過“作業分權”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在具體的操作中,課后作業布置將會分為兩個部分,教師進行主體作業的布置,學生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通過把作業權分配給學生一部分,從而使學生可以針對性地進行查缺補漏,避免無效的學習鞏固。但是在留白作業的布置中,并不意味教師的退出,相反教師發揮著引導性的作業,對作業的內容進行大致方向的規定,具體操作層面則由學生進行自主發揮。比如,在學習完一篇古詩文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薄弱點進行自主復習,而不是強制性地布置作業。
(二)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布置實踐作業
“雙減”政策指出,作業的布置不應當僅僅限制于書面化或者文本式的作業,可以采取多形式、多樣化的布置形式,比如,可以采取實踐性的作業布置方式來進行作業設計。實踐性的作業布置并不是離開教學大綱由教師和學生進行自由的發揮,而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即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具體的操作中,教師可以設計各種實踐類作業,如讓學生做一些小制作、益智游戲,并要求學生簡述活動過程,錘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設置目的在于告訴學生現實世界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動物有著不同的外貌,在現實生活中要留心觀察動物的外形。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的時候,可以采取布置社會實踐作業的方式。教師在講解完這篇文章完成以后,可以讓學生回去主動觀察生活中的動植物在外貌上有什么樣的差別。通過學生的對動植物的觀察,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知,為相關作文的描寫提供素材。在社會實踐作業的布置下,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能夠得到明顯的改善,有效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提高學生思考能力,設計多樣性作業
小學語文校本作業設計的基礎和前提就是要尊重學生學習差異,根據學生學習能力、情感態度、知識結構對其展開多樣化的作業設計,確保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具體而言,尊重學生學習差異作業設計多樣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了解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調查了解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基礎,學科教師對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結構、情感態度要有著基礎的認知和了解,對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確保能夠根據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對其提供專業化的作業設計。其次,學科教師要將作業內容進行不同層次的分層,明確不同的難度等級。根據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對其提供針對性的校本作業。例如,在學習《觀潮》這篇文章的時候,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則盡可能地對其布置基礎性的作業內容,如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相應的生字詞,文中常見成語的意思。對語文基礎良好、具有一定學習能力的學生,要減少基礎題型的設計,要適當地增加中等難度題型。比如,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錢塘江潮水“來前”“來時”“來后”的變化語句,同時要求學生能夠對其展開相應的文本分析。對語文成績優秀、具有較強學習能力的學生,要注重對學生展開相應的拓展性訓練,增加題目的難度。比如,要求學生在網上收集描寫錢塘江潮水的語句和課文,同時同《觀潮》這篇文章展開相應的比較分析,同時要求學生能夠對其展開相應的模仿。在這種小學語文校本作業設計下,能夠有效尊重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注重學生運用能力,設計鏈接作業
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過程中,必須注重提高知識的鏈接,強化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確保能夠針對性地對學生展開相應的訓練。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要注重質量,適當減少題目設計的數量。在題型設計上,能夠基于教材進行相應的設計,確保學生能夠在掌握基礎的課本教材內容的同時,訓練學生的語文思維,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將在課堂上學習的語文知識點用于語文作業的分析中去,促使學生展開有效性的復習。例如,在學習《火燒云》這篇文章的時候,學科教師可以采取填空題的方式讓學生對文本教材展開相應的分析。比如,“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 ??),紅公雞變成金的了,( ??)。喂豬的老頭兒在墻根站著,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頭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 ??)”在作業設計過程中,要求學生對空白處進行填寫,同時要求學生對該段落的表現手法、火燒云的特點展開相應的分析。在這種知識鏈接的作用下,激發學生能夠結合教師上課講解的內容對其展開分析,提高學生的語文分析能力,為中學階段的深度閱讀理解學習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
(五)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設計非書面作業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學科教學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可以通過設計非書面作業的形式來加以展開。在設計中必須要秉持自主學習的理念,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思維,促使學生能夠全面有效地發展。在非書面作業設計上,學科教師不僅要在教學內容上進行相應的優化,還要在具體的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相應的變革,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小學語文非書面作業設計要有針對性地根據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來進行相應的開發利用,結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況來進行作業的設計和布置,確保其符合“雙減”政策下的要求標準。具體而言,學科教師可以通過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展開相應的教學,使學生互幫互助,集思廣益,共同進行自主學習進步,展開思維探討。比如,在教授一年級下冊《我多想去看看》的時候,學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使學生了解祖國大地,如萬里長城、天安門、新疆等地區。在課程內容講述完成之后,學科教師可以展開相應的非書面作業的設計。學科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對自己居住的地區進行相應的觀察,討論自己居住的地區。隨后,學科教師可以組織動員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居住的地方,談談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以及自己長大以后想要到哪里去。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有效地強化學生對家鄉的認可,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促使學生全面有效地發展。
(六)注重多學科融合,設計綜合性作業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注重質量,要求學科教師減少書面作業的設計,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相應的鍛煉和發展。小學語文教師在學科作業的設計中,必須要提高作業的質量,通過有效的作業設計來開展來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訓練。在作業設計中,學科教師必須要對現有的語文教學范圍進行相應的拓展,將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進行有效的融合。具體而言,學科教師要對不同的學科進行相應的開發,構建有效的聯系,在學科的共性上來進行作業的設計。學科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根據現有的教學資源或者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加以相應的組織安排,從而確保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工作能夠有序有效展開。
(七)積極進行資源開發,布置開展拓展性作業
“雙減”政策不僅僅是單一的教學內容上的減少,更是教學質量上的提高,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思維上的訓練,促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學科教師要注重對以往教學內容上進行相應的變革,要優化作業設計的內容,確保通過高質量的作業設計促使學生全面有效地發展。具體而言,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實現可以通過資源開發、積極開展拓展性作業的方式來加以實現。學科教師要注重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展開進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相應的學習和發展。在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中,學科教師要注重根據教學的內容進行相應的資源開發,不能夠單純地追求作業設計量,確保作業設計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
六、 結論
科學、合理地布置作業是“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必須嚴格按照“雙減”政策的綱領性要求進行設計。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上要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發展能力進行相應的設計,確保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尊重學生差異,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分層次的設計,確保避免題目難度過大打擊學生的積極性。除此以外,在作業設計中,學科教師必須要在作業設計的內容和形式上加以創新,確保設計的作業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葉青.“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與實踐[J].安徽教育科研,2022(22):43-45.
[2]田錚.“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路徑[J].林區教學,2023(3):108-112.
[3]李鳳庭,劉婷.“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實施策略[J].吉林教育,2022(15):16-18.
[4]王文娟.如何通過作業設計來提高小學語文作業思路構架實踐[J].新課程(小學),2018(12):270.
[5]朱衛東.基于“雙減”背景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探究[J].求知導刊,2021(4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