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一線社會工作者自我同情對共情疲勞的影響:職業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2023-09-21 18:10:07徐皓洋張永紅
社會工作與管理 2023年4期

徐皓洋 張永紅

關鍵詞:一線社會工作者;自我同情;共情疲勞;職業自我效能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640(2023)04-0044-09

一、引言

社會工作者是遵循社會工作價值觀,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方法,為社會困難和弱勢群體提供幫助和服務的職業人員。在我國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中,包含了從事社會管理和從事社會公共服務兩種類型的社會工作人才。[1]后者即一線社會工作者,他們一般受雇于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或者公共社區,使用一系列社會工作專業理論和實務方法,與服務對象直接接觸并為其提供具體的社會工作服務。一線社會工作者是我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中的主體,決定著我國社會工作服務的最終效果和質量。但長期以來,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受到因社會工作者高離職率而引發的人才流失問題的影響。據統計,自2014年以來,深圳、廣州、上海、南京等國內專業社會工作發展較好的一些城市的社會工作者離職率一直維持在20%左右,[2]而在這些離職人群中,一線社會工作者占有更大比重。

在專業服務過程中,一線社會工作者往往需要大量的情感投入和情感勞動,尤以對服務對象的“共情”(即同理心)為主。共情可以說是社會工作者最常用的,且在整個服務過程中幾乎需要全覆蓋使用的技能。隨著工作時長和工作任務量的累積,長時間、無差別地對服務對象投入共情往往會導致一線社會工作者產生共情疲勞。共情疲勞已經成為我國社會工作人才流失率高、職業認同度低的一個重要原因。[3]但到目前為止,學界對社會工作者尤其是一線社會工作者的共情疲勞研究明顯少于對醫護人員等其他職業助人群體,在國內更是幾乎沒有。一線社會工作者因共情疲勞而引發的一系列職業心理健康問題以及更高層面的專業人才流失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一) 共情疲勞及其消極影響

創傷學家Figley最早給出了共情疲勞(CompassionFatigue)的明確定義:指職業助人者以向受助者主動共情為前提,在對受助者提供各種援助服務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受助者創傷經歷的二次創傷影響,從而降低了對受助者共情的興趣和能力,產生職業倦怠感,并伴隨一系列不良癥狀。[4]對于職業助人者來說,共情疲勞是一種漸進的、累積的過程。[5]Figley提出的共情疲勞二因素理論認為,共情疲勞包含了職業耗竭和二次創傷兩個維度;[4]此后,Stamm又提出“共情滿意”這一與共情疲勞相對應的概念,并將共情滿意和共情疲勞作為積極和消極的維度來探討職業助人者的專業生活質量問題。[6]許多研究表明,共情疲勞會引發助人者在多個方面的消極癥狀表現:在生理上表現為疲倦、頭痛、睡眠障礙、軀體緊張、覺知能力下降等;[7-8]在心理上表現為抑郁、焦慮、易怒、無力感、逃避、認知扭曲、價值觀改變等;[7]在行為上表現為藥物濫用、共情能力下降、人際互動減少、專業誤判、缺勤、離職等。[8]

對于社會工作者而言,共情疲勞是影響社會工作者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9]對社會工作者職業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很明顯,且隨著工作時間、工作任務、服務對象數量等的累積,共情疲勞的危害會隨之加劇。一項對美國社會工作者的調查發現,有78.2%的受訪者存在中度或重度的共情疲勞,[10]表明共情疲勞癥狀在社會工作者身上有著較高的篩選率,已成為一種“職業病”。

(二) 自我同情及其積極心理作用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也稱自憫,Neff將其定義為個體對自身的痛苦和所面對的困難保持一種開放性,并在這一過程中體驗到對自己的關心和友善(即自我友善),以客觀的、非評判性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消極遭遇(即正念覺察),認識到自己的這些遭遇是人類普遍都會經歷的(即普遍人性感)。[11]當個體在體驗消極情緒或經歷負性事件時,自我同情的特質可以激活如自我接納[12-13]、認知重評[13-14]等積極情緒調節策略,同時減少如反芻思維[15-16]、回避傾向[17]、表達抑制[18-19]等消極的情緒調節策略,從而降低焦慮和抑郁水平,為個體心理提供支持和保護。

有相關學者指出,社會工作者的自我同情可以保護其免受因工作中的情感勞動而帶來的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可以通過提供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高社會工作者的自我同情,從而提升他們的職業幸福感;[20]自我同情是解決社會工作者職業倦怠和促進與服務對象工作的重要方法,社會工作教育應該把自我同情教育放在與同理心、多元文化、倫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21-24]

(三) 職業自我效能對職業心理健康的影響

Hackett和Betz首次將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引入職業心理學的研究中,提出了職業自我效能(Career self-efficacy)的概念,最初是指“個人對于所從事職業行為的能力的信念”。[25]隨著研究的深入,其他學者將職業自我效能定義為:個體在職業領域中對自己能否勝任職業任務、達成職業行為目標的知覺、信心或信念。[26-28]后來Lent等人在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和三元交互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社會認知職業理論”(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并將職業自我效能作為個人在職業活動中認知因素的核心要素之一。[29]Bandura也指出,擁有較高職業自我效能的從業者會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更有信心,同時會有更積極的職業選擇和決策行為。[30]

研究發現,擁有較高水平職業自我效能的社會工作者表現出更強的可雇傭能力,職業自我效能在其社會服務經歷與可雇傭能力間起部分中介作用;[28]職業自我效能水平可以負向預測社會工作者的離職傾向,效能感越高,越不容易選擇離職,職業自我效能對社會工作者離職傾向的影響超過了專業承認度的影響,在其間完全起中介作用;[31]職業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度以及專業信任關系都呈正相關,且專業信任關系可以正向預測職業自我效能。[32]

(四) 共情疲勞、自我同情與職業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

共情疲勞、自我同情及職業自我效能三者之間的關系已在較多研究中得到證實。共情疲勞涉及對他人的共情,而自我同情則是指向個體自身的共情。已有較多的對職業助人群體的研究支持了自我同情與共情疲勞的負相關關系,[33-35]這些研究的對象包括醫護人員、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等職業助人者。自我同情的消極維度(即自我批評、孤立感和過度認同)在共情能力與共情疲勞之間起中介作用,而自我同情的兩個積極維度(自我友善和普遍人性感)可以顯著調節共情能力與共情疲勞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低自我同情水平的助人者更容易因過度共情而產生共情疲勞,而高自我同情水平的助人者則相對不易。[34]又由于自我同情包含了正念的相關要素,因此也有干預研究表明,有關正念的臨床干預法可以幫助助人者緩解共情疲勞問題。[36-37]Prati等人對救助人員(包括消防隊員、護理人員、醫療技術人員等)的研究指出,職業自我效能可以削弱壓力事件對救助人員共情疲勞的正向影響,效能感越高,共情疲勞水平越低;[38]而助人者的情緒調節效能與共情疲勞、抑郁呈顯著負相關,且管理消極情緒的效能感在共情疲勞和抑郁的關系中存在顯著的中介作用。[39]自我效能與自我同情在某些群體中也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40]自我同情的積極維度和消極維度對于自我效能分別具有正向和負向的預測作用。[41]

這些研究表明,對于包含一線社會工作者在內的職業助人者來說,自我同情的特質可以通過調整助人者的自我評價、情緒應對等心理機制,對他們的職業自我效能產生積極影響,而職業自我效能又能有效改善他們的職業耗竭(共情疲勞的成分之一)。基于此,本研究將聚焦我國的一線社會工作者群體,旨在探討一線社會工作者的自我同情、共情疲勞和職業自我效能的關系和影響路徑(見圖1),并提出相關假設和關系模型。

H1:一線社會工作者的自我同情對其共情疲勞有顯著負向影響;

H2:一線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自我效能對其共情疲勞有顯著負向影響;

H3:一線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自我效能在其自我同情和共情疲勞之間起中介作用。

三、研究方法

(一) 樣本數據來源

根據上文中有關“一線社會工作者”的定義,本研究的調查對象是受雇于專業社會工作機構或公共社區中的實務社會工作者。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樣方法,以線上平臺發放為主,線下實體問卷發放為輔的方式,共發放問卷256份,最終共回收問卷248份,問卷回收率為96.9%,其中有效問卷23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1.8%。研究的樣本來自重慶、四川、廣東、湖北、甘肅、江蘇等省市,皆為專職人員,對于他們的具體服務領域不作限制。

在調查對象中,有男性62人(26.4%)和女性173人(73.6%);35歲及以下175人(74.5%),35歲以上52人(25.5%);大專及以下學歷82人(34.9%),本科學歷101人(43.0%),研究生及以上學歷52人(22.1%);從業3年以內的114人(48.5%),從業3年及以上的121人(51.5%);無職業資格者有94人(40.0%),初級社會工作師91人(38.7%),中級社會工作師50人(21.3%);月薪4 000元以下的146人(62.1%),月薪4 000元及以上的89人(37.9%);從不與督導溝通(包括無督導)的40人(17.0%),每月與督導溝通1—5次的155人(66.0%),每月與督導溝通5次以上的40人(17.0%)。

從調查對象的地域及其他人口學分布情況來看,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推廣性,使得研究結論的外部效度得到保障。

(二) 變量及其測量工具

1. 因變量——共情疲勞

采用Stamm編制的專業生活質量?共情疲勞分量表(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 Scale?CompassionFatigue,ProQOL-CF),該量表由職業耗竭和二次創傷兩個維度構成,共20個題項,要求受訪者回憶過去30天內的情況進行填答,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從1到5代表從“從不如此”到“總是如此”的程度水平)。[6]具體題項內容如“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身份使我感到陷入了困境”(職業耗竭維度)、“我感到我正在經歷與我所服務過的服務對象同樣的創傷事件”(二次創傷維度)等。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3,職業耗竭和二次創傷子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分別為0.88和0.91。

2. 自變量——自我同情

采用宮火良等人在Neff的原版自我同情量表的基礎上修訂而成了中文版自我同情量表(Self-Compassion Scale,SCS),該量表包含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和正念三個維度,共12個題項,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從1到5代表從“從不如此”到“總是如此”的程度水平)。[42-43]具體題項內容如“當我經歷艱難困苦時,我會關心和善待自己”(自我友善維度)、“遇到困難時,我會把困難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普遍人性感維度)、“當我情緒低落時,我會用好奇和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內心的感受”(正念維度)等。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1,各子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在0.84—0.86之間。

3. 中介變量——職業自我效能

采用Pedrazza等人編制的社會工作者自我效能量表(Self-Efficacy Scale for Social Workers,SESSW),該量表包含情緒調節效能、過程自我效能和支持尋求效能三個維度,共12個題項,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法(從1到5代表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程度水平)。[44]具體題項內容如“在處理危急狀況時,我總是設法將自己的焦慮控制在一定水平內”(情緒調節效能維度)、“我總是能夠與服務對象建立友好、共情的關系”(過程自我效能維度)、“我總是能夠從其他行業的相關人士那里發現并尋求支持”(支持尋求效能維度) 。在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9,各子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在0.78—0.80之間。

4. 控制變量——相關人口學因素

本研究采用自編問卷調查了一線社會工作者的相關人口學信息,包括:性別(男/女)、年齡、學歷(大專及以下/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從業年限、職業資格(無職業資格/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月薪和督導溝通頻率(從不/每月1—5次/每月5次以上)。其中,為了便于差異檢驗,將年齡分為35歲及以下和35歲以上兩組,將從業年限分為3年以內和3年及以上兩組,將月薪分為4 000元以下和4 000元及以上兩組。這些人口學因素將作為后續研究的控制變量。

(三) 統計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 23.0對數據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和相關性分析以及使用SPSS 23.0中的process插件進行中介效應檢驗。

四、研究結果

(一) 描述性統計

描述性統計結果顯示,一線社會工作者的共情疲勞均值為2.44(SD=0.59),職業耗竭和二次創傷維度均值分別為2.38(SD=0.64)和2.51(SD=0.65);自我同情均值為3.59(SD=0.57),各維度均值在3.56—3.61之間(SD≈0.67);職業自我效能均值為3.73(SD=0.46),各維度均值在3.68—3.76之間(0.51

(二) 人口學因素的差異檢驗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相應的人口學變量進行差異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顯示,一線社會工作者的自我同情水平在年齡、職業資格、月薪和與督導溝通頻率上存在顯著差異;共情疲勞水平在年齡、學歷、職業資格和與督導溝通頻率上存在顯著差異;職業自我效能水平在年齡、學歷、從業年限、月薪和與督導溝通頻率上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檢驗結果表明,年齡、學歷、從業年限、職業資格、月薪和督導溝通頻率對一線社會工作者的自我同情、共情疲勞或職業自我效能都具有顯著影響,故本研究在后續的相關分析和中介效應檢驗中將對這些人口學變量進行控制。詳見表2。

(三) 偏相關分析

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法,在控制年齡、學歷、從業年限、職業資格、月薪和督導溝通頻率的條件下,對自我同情、共情疲勞和職業自我效能及其各維度進行了偏相關分析,見表3。結果顯示,一線社會工作者的自我同情與共情疲勞之間顯著負相關(r=?0.49, p<0.01),職業自我效能與共情疲勞之間顯著負相關(r=?0.44, p<0.01),自我同情與職業自我效能之間顯著正相關(r=0.49, p<0.01);此外,各變量的積極維度與積極維度之間均顯著正相關,積極維度與消極維度之間均顯著負相關。各研究變量間顯著的相關性為接下來的中介效應檢驗提供了支持。

(四) 中介效應檢驗

本研究以自我同情為前因變量,共情疲勞為結果變量,職業自我效能作為可能存在的中介變量建構中介模型。此外,由于年齡、學歷、從業年限、職業資格、月薪和督導溝通頻率對自變量、因變量和中介變量存在顯著影響,故同樣需要在檢驗中進行控制。

中介模型采用Hayes[45]開發的process插件中的模型4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表4和表5。在模型指標中,若95%置信區間不跨零點(即LLCI和ULCI同號),則說明該回歸或中介效應顯著。由表4可知,自我同情顯著正向預測職業自我效能(β=0.46,p<0.001),模型解釋率為40.3%;自我同情顯著負向預測共情疲勞(β=?0.35,p<0.001),職業自我效能顯著負向預測共情疲勞(β=?0.35,p<0.001),模型解釋率為43.0%。因此,假設1、2得到驗證。

由表5可知,總效應、直接效應和中介效應都是顯著的,所有的95%置信區間都不跨零點且中介效應值(β=?0.161,p<0.001)與總效應值(β=?0.512,p<0.001)同號,表明職業自我效能在自我同情與共情疲勞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見圖2),因此,假設3得到驗證。根據相關的效應值計算可得,在此中介模型中,自我同情對共情疲勞的直接效應占總效應的68.6%,職業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31.4%(見圖2)。

五、結論與建議

(一) 研究結論

1. 自我同情、共情疲勞和職業自我效能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在控制了年齡、學歷、從業年限、職業資格、月薪和督導溝通頻率之后,一線社會工作者的自我同情與職業自我效能顯著正相關,自我同情與共情疲勞顯著負相關,職業自我效能與共情疲勞顯著負相關,這與一些學者的研究結論一致。[34,35,38]在后續對職業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的檢驗也間接證實了三個變量之間的預測關系。

自我同情顯著負向預測共情疲勞。由于共情疲勞本質上是一種心理健康問題,而自我同情與造成心理健康問題的焦慮、抑郁等消極心理因素呈負相關。[46]自我同情的自我友善和普遍人性感因子可以更好地將一線社會工作者從他們與服務對象的專業關系中抽離出來,轉而投入到對自我的關心和保護以及置身于與他人和世界的聯系上,通過正念因子則可以使一線社會工作者保持對服務對象經歷以及專業關系的平衡覺察,關注當下的情景,而不過多回憶已經發生的事情。這些都可以有效減少一線社會工作者因長期的情感投入而導致的職業耗竭,從而降低共情疲勞。此外,自我同情可以減少個體的反芻思維[16],讓一線社會工作者減少在服務對象負面經歷中的停留時間,也降低了二次創傷傷害。

自我同情顯著正向預測職業自我效能。如上所述,自我同情可以通過自我接納和認知重評等積極策略來提高個體的情緒調節能力,[12-14]這可以使一線社會工作者在與服務對象的工作過程中擁有更高的情緒調節效能感,并有助于激發其內部動力,保持對職業角色和工作任務的勝任感,進而提高在工作過程中的自我效能。此外,由于自我同情的普遍人性感因子賦予了個體較強的人際關聯感,加上自我同情可以減少情緒回避和表達抑制的傾向,[17-19]使得一線社會工作者善于從他人(督導、同事、相關行業人士)那里尋求有效資源以解決自己工作上的困難,而非通過回避社交來孤立自我。

職業自我效能顯著負向預測共情疲勞。Zeidner等人的研究指出,情緒管理能力與共情疲勞呈負相關,[47]所以因良好的情緒管理而帶來的效能感可以有效調節一線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的互動關系,減少共情疲勞。因長期工作積累起來的專業實踐經驗和工作成績而產生的過程自我效能可以增加一線社會工作者的職業滿意度和職業成就感,從而降低職業耗竭。資源鏈接對于社會工作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專業能力,而這一能力不僅可以用來幫助服務對象,也可以用來幫助自己,因此善于尋求他人的支持或幫助的一線社會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應對共情疲勞的相關問題,如通過與督導溝通來排解內心的負面情緒,獲得心理支持。

綜上所述,一線社會工作者若能在服務過程中以及服務結束的反思中喚醒自我同情機制,便可以有助于應對心理上的倦怠感以及來自服務對象的創傷的不良影響,從而緩解共情疲勞癥狀;在自我同情機制作用下,一線社會工作者能夠對自身在情緒管理、實務工作、資源鏈接等方面的能力持有更積極的評價,從而有助于形成對社會工作專業以及社會工作者身份的職業自我效能感;一線社會工作者在其專業實踐中形成并保持積極而穩定的職業自我效能,也可成為應對共情疲勞危害的途徑。從現實意義上來說,一線社會工作者在專業活動中自身積極心理因素的良好展現,能夠促進他們的職業心理健康,使得工作和個人能夠相互增益,這就可以讓更多的一線社會工作者愿意長期留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從而減少專業人才的流失。

2. 職業自我效能在自我同情與共情疲勞之間的中介作用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顯示,在控制了年齡、學歷水平、從業年限、職業資格、月薪和督導溝通頻率之后,職業自我效能在自我同情與共情疲勞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說,本研究的結論為一線社會工作者應對共情疲勞問題提供了兩條路徑:一是通過提高自我同情能力以直接降低共情疲勞水平,二是通過自我同情促進職業自我效能的提高以間接降低共情疲勞水平。如上所述,自我同情對職業自我效能具有正向影響,即越是能在工作面臨困難或挑戰時采用積極、開放的心態善待自己的一線社會工作者,越能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收獲成績,形成更高水平的工作動力和信心;而職業自我效能對共情疲勞具有負向影響,即一線社會工作者通過情緒管理、專業能力、專業支持以及其他方面的途徑獲取更高的職業自我效能,有助于提升一線社會工作者應對共情疲勞的意志和能力。

(二) 對策建議

1. 社會工作者個人層面

第一,學習并運用自我同情的知識與方法。作為一線社會工作者應在幫助和服務他人的同時學會關心和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通過學習自我同情及其相關的知識和實踐方法來調節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中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團體形式的正念自我同情訓練[18]、個體形式的自我同情書信寫作[48]和慈心禪[49],都是已被證實的提升個體自我同情意識和能力的有效實踐方法。通過這些實踐,讓一線社會工作者在秉持面向服務對象的“助人自助”理念的同時,也逐漸形成“助人者自助”的自我同情意識。

第二,設定清晰合理的專業界限。在社會工作服務過程中與服務對象建立和維持相互信任的專業關系是必要的,但這往往需要一線社會工作者投入大量的情感能量,且這并不總是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一個清晰而合理的專業界限對于保護一線社會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免受共情疲勞等癥狀的危害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一線社會工作者需要通過提高對自身能力、身心狀態以及對服務對象需求狀況的覺察力和敏感度來設置與服務對象的界限,以合理地控制和分配情感投入,避免對服務對象產生過多的“反移情”以及超出能力范圍的“責任感”。此外,也要注意劃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避免二者相互之間產生消極影響。

第三,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一線社會工作者應關注社會工作行業動態,學習前沿理論和實務方法,了解政策法規變動,努力適應社會工作行業大環境。參加培訓學習可以為社會工作者注入一些新的思考,調節其工作和生活間的平衡。一線社會工作者也要加強專業反思,積累實踐經驗,進而提升職業自我效能感,并以此培育專業成長力,促進自身的職業成長。[50]

2. 社會工作管理層面

第一,完善專業督導制度。社會工作督導是以社會工作者為受助對象的“二級助人”活動,[51]它往往涉及專業技術和心理支持兩個層面;專業的社會工作督導可以通過促進一線社會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成長、避免間接心理創傷、減少職業倦怠、提高工作熱情和效率等途徑,有效地維護一線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心理健康。[52]為此,社會工作機構應鏈接更多的專業督導資源,保證專業督導配備充足,滿足機構內一線社會工作者接受專業督導的需求,并注重評估督導的質量和效果(包括督導時間、督導頻率、督導內容、被督導者的能力提升和心理變化等指標),將督導的心理支持功能貫穿于個別、團體、朋輩等多種不同的督導形式之中。

第二,優化社會工作者的績效考核制度。一般常見的社會工作者績效考核會注重服務的數量、質量、效率等“硬指標”,卻缺乏對相關“軟指標”的考核,即Organ和Ryan提出的“情景績效”[53]——它們一般很難通過量化手段加以評估。[54]本研究所探討的一線社會工作者的共情疲勞問題本質上屬于一種情感勞動,即以情感投入作為勞動形式,而一線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大量的情感投入以及因此遭受的情感損傷本應當視作其職業貢獻的一方面,但因其抽象性和不可量化性而往往被排除在社會工作者的績效考核之外。實際上,一線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為完成服務任務、實現服務目標而付出或遭受的情感勞動、共情疲勞、替代性創傷等就是一種軟指標,應當被納入到社會工作者的績效考核之中。對于這些軟指標的考核需要建立在更加科學、客觀的評估方法之上,具體的激勵形式也需要專業領域內多方的探索、研究和討論。

(三) 研究局限與不足

本研究存在如下局限與不足之處:首先,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橫向調查數據為分析的基礎,使得所建構的中介模型在因果解釋上的力度不足,后續需要更多的縱向追蹤數據來作為支撐(比如采用縱向中介、交叉滯后等模型);其次,在調查對象方面,由于從事社會工作行業的女性占比對男性擁有絕對優勢,本研究所調查的對象中女性社會工作者也占了七成以上的比例,使得調查的性別比例有些失調,也導致了各研究變量在性別上沒有統計學意義;最后,在控制變量上,問卷的人口學信息問題設置不夠全面,缺少對一線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背景、婚姻狀況、服務對象數量等其他人口學因素的調查,這些變量也可能存在對于研究變量的中介或調節作用。

(文字編輯:鄒紅 責任校對:鄒紅)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九九视频|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综合网|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精品人妻AV区|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91久久大香线蕉| 欧美激情第一区|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久久6免费视频|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5555国产在线观看| 青青久久91|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欧美影院久久|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性欧美在线| 天天综合色网|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欧美区国产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呦女精品网站| 啪啪啪亚洲无码| 久草视频一区| 亚洲aⅴ天堂|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午夜在线不卡|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欧美天堂久久|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婷婷亚洲最大|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无码免费视频|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欧美a级在线|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午夜|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在线不卡|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成人亚洲国产|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h视频在线| 成人在线亚洲|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精品99在线观看|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色| 亚洲综合色婷婷| 本亚洲精品网站|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第一页亚洲|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第八页|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