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華
(作者單位:清遠廣播電視臺)
近年來,體驗式報道成為媒體融合傳播新形態。體驗式報道不僅豐富了媒體的新聞報道方式,更以第一視角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在體驗式報道中,電視節目主持人深入新聞現場,以“本我”的第一視角,用“在場”的切身體會向受眾傳遞新聞現場的重要信息。但隨著媒介傳播技術的豐富、話語表達樣態的轉變,一些體驗式報道出現了報道角度單一、報道樣態僵化等現實問題。本文從策劃、現場、傳播等流程出發,分析電視節目主持人在體驗式報道中的人格化創新策略。
體驗式報道是新聞報道的一種形式,指的是報道者作為采訪對象進入社會生活中,并以新聞的視角記錄某一活動、事件和體驗的新聞報道體裁。體驗式報道以報道者親身的經歷與切身的感受為基礎,通過報道者的有聲語言與副語言傳達現場的信息,能讓受眾觀看時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現場的情況,具有非常強的現場感與感染力[1]。
人格是指一個人的氣質、能力等綜合特征,是主持人進行主持、報道、評述等播音主持活動時的自我呈現。人格化、人格化傳播是當下研究的熱點,性格特點、表達方式越鮮明的節目主持人,越受到受眾的喜愛與支持。對于主持人來說,人格化,也就是個人的個性、特色等綜合屬性是主持人的生命力。鮮明的人格能強化其在受眾心里的印象,以及與受眾之間無形的鏈接,并將其變為精神上的“強關系”。所以,人格化無論對主持人這一單獨的個體還是對主持人報道的內容,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是無法替代的[2]。
人格化創新是人格化通過創新,使其賦予的思想感情、個性魅力讓受眾更易于接受。近年來,以主持人為報道者的體驗式報道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不僅在報道手法上類似,創新表達方式上也乏善可陳,讓受眾收視熱情有所消減,也降低了期待。以主持人為報道者應該以人格化作為體驗式報道的突破口、創新點,增強報道的可看性、互動性,打破體驗式報道的刻板印象,帶領受眾重新進入體驗式的報道空間。
電視節目主持人是節目呈現的最后一環,更是地方主流媒體新聞戰線的排頭兵。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人格化首先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實際的新聞報道占領地方輿論的主戰場。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就必須充分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輿論工作的系列講話精神,深入貫徹學習新時代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新要求,不斷豐富話語傳播體系,不斷創新話語傳播方式,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提高業務水平,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隨著媒介傳播技術的不斷變革、智能傳播設備的更新換代,新聞報道的樣態、形式不斷變化,受眾的觀看視角因此不斷轉變。新時代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人格化需要注重受眾思維,站在受眾的視角思考新聞報道的傳播方式、表達樣態[3]。
比如,在清遠廣播電視臺的《脫貧奔康 出彩英德》欄目中,節目主持人設計了以特殊的交通工具“小火車”進入廣東省英德市九龍峰林小鎮為出鏡報道的角度,同時還在節目開場加入流行網絡音樂“坐上我心愛的小火車,它永遠不會堵車”,為引出報道中的主要地點英德九龍峰林小鎮作鋪墊。站在受眾的角度考慮報道角度,即通過主持人以“在場”的“第一視角”清唱一段時下流行音樂的方式,不僅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還巧妙地將新聞地點與交通工具結合了起來。在視覺畫面中,配合著無人機航拍、全景等鏡頭的多角度展現,九龍峰林小鎮的自然風光一覽無余。同時,還從側面反映了九龍峰林小鎮“脫貧奔康”的奮斗經歷與欄目主題,講述小鎮在新時代的產業變革與蓬勃生機,擴大了地方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公信力、影響力。
善于觀察是節目主持人必備的特質之一。節目主持人需要在充分了解新聞現場的情境下,努力發現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點。同時,通過節目主持人“本我”的人格化表達將新聞信息完完整整地講述出來。在講述新聞的過程中,節目主持人要創新表達樣態,用豐富的副語言,全身心、全景式、多角度展現新聞報道現場。
新聞現場復雜多變,節目主持人要用敏銳、獨特的角度將“在場”的切身感受通過創新的表達樣態講述出來。新穎的表達樣態不僅能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還能形成話題熱點,持續擴大地方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
在2022 年10 月11 日清遠廣播電視臺的《今日清遠》欄目中,節目主持人首先以“我竟然在‘豬圈’上睡了一晚”開場,鏡頭切換后,節目主持人又從嶄新的民宿門口邊走邊向觀眾介紹豬圈的由來,以及現在清遠市清城區源潭鎮新馬村一排敞亮的民宿。主持人創新了語言表達的樣態與方式,在現場捕捉到了新馬村過去的樣子,以豬圈的舊貌為始,引起觀眾的關注,同時還與民宿的新顏進行對比,引發觀眾的思考,引起觀眾的共鳴。這種人格化的新型表達方式,充分結合了新馬村在時間和空間上“美麗蝶變”的歷史軌跡,不僅讓報道更顯歷史的變遷與新聞的張力,還完美展現出新馬村在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的主動作為、有力擔當。
有聲的語言與無聲的副語言共同構成了節目主持人的表達要素。在主持人的體驗式報道中,雖然有聲語言對新聞現場的描述能讓受眾了解新聞的基本信息,但在某些時候,無聲的副語言比有聲語言更具張力、更有魅力。
在“云上打卡 稅游廣東”清遠篇——“心之棲所鄉愁歸宿”報道中,節目主持人通過雙腳不急不慢地走在草坪上、單手有力地打開民宿的大門、雙手轉動研磨咖啡豆等真實場景,以“我用”的現實方式,碎片化展示了清遠止林溫泉民宿的環境與特色。節目主持人運用走草坪、開房門、研磨咖啡豆等副語言,巧妙地將“我在”的體驗感受與民宿的現實景象結合了起來。無聲的副語言比有聲語言更直截了當地告訴受眾民宿發展的良好狀態。而這些場景的呈現也側面體現了清遠市稅務部門通過“稅力量”支持清新區民宿產業的發展,反映了地方黨委和政府為推動“美麗鄉村”蝶變“美麗經濟”所做的不懈努力。
在《奔康路上——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佛岡篇中,節目主持人與被采訪者黃花村黨支部書記李庚原這兩個傳播主體兼具豐富的有聲語言與指向性強的副語言,在問答之間向受眾介紹了該村的紅色基因、紅色文化和紅色歷史。如何讓紅色歷史實物背后所承載的紅色文化“活”起來、生動起來,受眾的視聽感受是其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因素之一。存久洞村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紅色歷史,在近些年的發展中,存久洞村轉變發展思路,將昔日的貧困山區改造成如今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紅色文化網紅打卡地,二者在時間上巨大的轉變、空間上鮮明的對比,不僅讓受眾直觀感受到村落近些年高質量的發展,還能感受到黨員干部一心一意為人民的主動作為。
黃花村黨支部書記李庚原邊走邊向主持人介紹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里面的革命文物。當快走到當時的培智小學門口時,李庚原抬起頭眼看向牌匾,手也指向牌匾,直接為受眾在視聽語言的呈現上提供了指向性。進入培智小學后,映入眼簾的爐灶成為向受眾介紹革命年代的具體實物。通過簡潔明了的、指向性強的副語言與有聲語言的有機配合,代表紅色文化的具體實物,以及其蘊含的時代背景、歷史故事、教育意義等都得到了充分展現。節目主持人與被采訪者之間有聲語言與副語言的巧妙銜接,能夠豐富報道內容,更具觀賞性、引導性,更能與觀眾產生共鳴。
受眾是傳播鏈條的最后一環,也是整個傳播過程中最關鍵的部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短視頻、手機豎屏為形態的傳播模式成為廣大受眾優先接觸的信息形態之一。因此,節目主持人的人格化創新策略還要從傳播的層面進行考慮[4]。優先網絡傳播,掌握豎屏規律,應用先進的智能技術,都可以是人格化的創新策略。
近年來,各地方的媒體融合已經步入新的階段。媒體融合不僅從采編制播等業務層面進行了深度融合,還從媒介經營管理、媒介生態環境等多方面進行了立體化、深層次的融合。其中,互聯網傳播成為業務層面融合的關鍵。優先網絡傳播,是提升廣播電視媒體影響力、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了解和熟悉網絡傳播應成為移動互聯時代傳統媒體節目主持人人格化的傳播核心。
比如,在《主播探高新》第3 期節目中,主持人邊走邊唱:“清早起來,擁抱太陽,吃點爽味包,滿滿的正能量。”同時配合著副語言的動作,展現出主持人生動活潑的一面,為接下來的報道做好鋪墊。改編時下的網絡熱門歌曲《滿滿的正能量》,精巧地把面點食物與網絡熱梗結合起來,不僅抓住了觀眾的眼球,還為面點工藝、面點文化作了鋪墊,也宣傳了清遠高新區企業的相關產品。要做好網絡傳播,首先要了解網絡、熟悉網絡,掌握網絡的傳播規律,同時還要靈活運用網絡,讓網絡熱梗、網絡熱詞為主持人所用,這樣能使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產生親近感,還能從心理層面與受眾找到共同話語,建立朋友般的信任,建構起受眾與電視節目主持人、地方主流媒體之間的橋梁紐帶。
隨著移動智能設備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豎屏傳播模式是受眾主要接收信息的內容樣態。與傳統的橫屏視頻相比,豎屏視頻畫面中的細節有所減少,但是會使畫面中的物體更加突出,受眾會更加聚焦內容的本身。在移動傳播的時代,主持人需要充分掌握豎屏模式的傳播規律,突出人格化的特色,吸引受眾,讓受眾成為主持人的網絡朋友[5]。
如《主播探高新》第2 期節目中創新性地使用了夢境空間,以節目主持人和另一位嘉賓賽車的動態形式開場。這樣的動態呈現不僅打破了傳統電視節目主持人單一的、靜態的豎屏展現形式,還為受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在鏡頭的切換中,主持人與嘉賓扮演的賽車手在曲折的過道間展現激烈的競賽。隨后,畫面呈現了由夢境到現實空間的轉變。同時,豎屏放大了夢境中的競賽與沖突,增強了現實空間的展示效果,畫面更具張力,受眾也會被這種年輕態、輕松化的傳播模式吸引。豎屏的傳播規律不同于電視、互聯網網站等的橫屏傳播規律,是一種全新的傳播形式、傳播樣態。電視節目主持人需要改變傳統的橫屏傳播思路,了解、掌握豎屏傳播的規律與模式。因此,地方傳統主流媒體需重視豎屏傳播模式建設,不斷豐富全媒體傳播矩陣,創新全媒體傳播方式,持續完善傳播體系。
當前,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超高清視頻技術等層出不窮、發展迅速。同時,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方式也在發生改變,從收音機到黑白電視機,從彩色電視機到移動智能設備。目前,智能移動設備的視聽功能已經從聽音讀圖時代發展為兼具高清體驗和立體聲音的現代化視聽時代,聽覺和視覺更深層次的追求直接影響受眾的觀感體驗。
在房產類短視頻“‘臥龍’看臥龍2.0 版——城芯舒適生態大盤”報道中,節目主持人身著古裝,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切換場景,采用超高清視頻技術錄制拍攝,搭配場景立體音效,同時結合詼諧的“穿越”橋段,展示所介紹樓盤的信息。主持人的趣味體驗和先進智能技術的配合,為受眾在聽覺和視覺上帶來更具沖擊力的感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媒體融合步入新階段,電視節目主持人作為提升新聞輿論的關鍵一環和傳播過程的重要因素,更應在新聞報道特別是體驗式報道中主動作為,深化人格化色彩,強化人格化傳播特色。隨著當下智能移動設備的普及,電視節目主持人更要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具備受眾思維。在現場觀察中,從有聲語言與副語言的表達樣態上,結合網絡傳播的移動戰略,掌握豎屏短視頻形態及其傳播規律,應用先進智能技術,深耕創新,銳意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