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紅

過去幾年,作為人大代表,我立足長期從事的國際法專業,積極參與了包括《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條例》及《上海市推進國際商事仲裁中心建設條例》等多項立法工作的調研與論證工作,助力上海在法律服務業現代化和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方面的立法工作。立足黨的二十大精神并結合上海法治建設規劃目標,我認為上海地方立法應繼續關注三方面。
聚焦擴大對外開放的重點領域,打造全球法律服務資源集聚高地。貿易、投資和金融等領域的開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法治的保駕護航和法律服務業的集聚與助力。目前上海積極謀劃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法律服務中心,建立同國際投資和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這將進一步聚集國際法律服務資源,助力上海高水平對外開放。同時,加強法治保障專業隊伍建設,完善法治保障人才的培養、選拔、使用機制也是上海法治建設的重點內容。
發揮上海的區位與政策優勢,打造國際商事爭議解決高地。商事爭議解決制度是保障商業交往的重要法治力量,更直接反映一國或一地法治建設水平。2015年中央要求上海打造面向全球的亞太仲裁中心,以訴訟、仲裁和調解為主要內容的商事爭議解決機制改革順利推進。如何通過立法進一步支持包括仲裁機構在內的爭議解決組織的發展,在國家立法授權范圍內進一步開展仲裁制度創新,也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順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調整,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高地。過去幾年來,上海的營商環境不斷提升,但對標國際通行規則和制度仍有差距。應進一步加強地方立法工作,對標國際通行規則和最高標準在關鍵領域展開立法,用足用好中央的授權,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保障。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上海政法學院校長、教授,上海仲裁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