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大工作研究會
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發展涉外法律服務業,增強在國際法律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浦東新區全面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戰略要求,以建設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區為目標,助力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是浦東新區進一步加強法治建設的一項重要課題。
所謂“國際法律服務中心”,就是具有全要素法律服務功能和核心競爭力、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法律服務生態系統。這一中心的建設一般與經濟中心相伴生,以公正高效司法保障為后盾。作為國際經濟中心,上海已具備建成國際法律服務中心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而在以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為目標的浦東新區,全力建設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區更具有發展的必要性和現實的可行性。
但立足浦東新區法律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借鑒國內外其他區域法律服務業發展的經驗,除有待進一步形成共識外,浦東新區建設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區仍存在法律服務業國際影響力“不夠大”、高水平復合型涉外法律人才“不夠多”、法律服務業走出去“不夠廣”、非訴爭端解決機構國際競爭力“不夠強”、法律服務業平臺顯示度“不夠亮”等短板。
為此,建議設定如下預期目標: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立足輻射全國、面向全球、引領未來的戰略定位,根據浦東新區發展實際,承載國家戰略使命,適應人民群眾更高品質生活需求,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區。做大做強現有法律服務優勢集聚區域,大力發展律師、仲裁、商事調解等核心領域業務尤其是涉外業務,不斷提升法律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能級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貢獻度,促使浦東新區在國際法律服務體系中競爭力明顯增強、影響力顯著擴大,提升法律服務能級,增強涉外法治話語權,努力將浦東新區打造為展示我國法治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
未來一段時期是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區建設的關鍵時期,建議設定下列階段性主要目標任務:到2025年,法律服務行業全要素體系逐步成熟,涉外、高端法律服務人才隊伍更加完備,法律服務生態圈逐步形成,境內外知名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入駐浦東,初步建成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區。到2035年,形成以服務高度聚集、業態高度完備、市場高度開放為特色的法律服務生態圈,成為全球法律服務資源集聚高地、國際商事爭議解決高地、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高地。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區。
此外,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區建設應從新區實際出發,設計具體可行的實踐路徑:依托新區功能集聚、機構完備的優勢,突出“便利” “高效” “公信力”三個關鍵點,打造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區。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積極倡導契約精神,全力構建誠信體系,建設更加完備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在建設過程中,一方面要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的工作要求,注重防范和處置涉外法律服務業相關的政治風險和安全風險,重點關注涉外法律服務機構的運營發展,加強指導、跟蹤和研判,確保法律服務業依法依規有序發展;另一方面要借助“八五”普法等途徑,厚植法治土壤、弘揚法治精神,在全社會營造重契約、講誠信的良好社會氛圍。
建設浦東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區,可從以下六方面進行推動。
一是建議以制度創新為導向,以適應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的制度供給和實際需求。充分發揮浦東“立法試驗田”的優勢,在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方面先行探索。通過基層立法聯系點渠道,及時發現新情況新問題新熱點,將地方立法需求適時反饋市人大常委會。推動在“暫無法律規定或明確規定的領域”出臺一批行政管理措施,條件成熟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的,可及時上升為地方性立法。推動促進法律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若干規定等一批地方性法規或行政管理措施出臺,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同時,通過一系列政策創新,如探索臨時仲裁政策、分期分步推動稅收減免、律師特許執業、促進法律服務業務跨境收支便利化等,進一步推動法律服務業發展。
二是建議以平臺建設為依托,打造浦東法律服務園,構筑“一園四中心多維度”的功能布局。通過打造法律服務功能集聚園,引入司法行政、司法審判、法律服務等機構,搭建“律師+公證+仲裁+調解+司法鑒定+審判”相聯通、核心法律服務要素齊備的法律服務集聚園區。園區內設置專業法律圖書中心、域外法律查明中心、法律人才培訓中心、法律智庫中心等機構,提升浦東國際法律服務影響力和輻射力。以法律服務核心產業為對象,吸納會計、稅務、金融、審計、破產清算、知識產權代理、咨詢等多個關聯產業和法律科技、法律新媒體、法律軟件開發等衍生產業以及消費等配套產業入駐,多產業鏈條同頻共振、協同發力。此外,設置配備一定數量的開庭場所、后勤團隊、書記員等,為園區法律服務機構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保障設施和人員。
三是建議以人才建設為支撐,吸引和集聚一大批通曉國內外法律的優秀人才。支持《浦東新區關于促進法律服務人才發展的實施意見》落地實施,通過提供落戶安居教育醫療保障、簽證便利、高層次教育培訓費用支持等方式,為引進人才提供有力支撐。發展壯大涉外律師、仲裁員、公證員等法律服務人才隊伍,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居留和出入境服務。要大力支持浦東新區法律服務業牽頭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法律服務組織,并推動建立法律服務業相關人才庫,如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聘任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承擔案件調解、域外法查明等職責。根據《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探索行業協會、法律服務機構與境內外知名法學院校、國際組織、行業協會共建專業人才培養基地。支持優秀從業人員在有關國際組織、專家機構等任職,深化國際法治交流合作、凝聚各國法治共識。
四是建議以機構建設為基礎,吸引一批重要的國際爭端解決機構入駐。近年來,上海不斷強化法律基礎設施建設,如逐步設立中國(上海)證券期貨仲裁平臺,專門處理我國資本市場產生的證券期貨糾紛。建議浦東新區持續加快法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完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為我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贏得主動奠定基礎。支持落實《浦東新區促進商事調解若干規定》,提升商事糾紛調解的法律效力確認,加大與國際商事調解機構、仲裁機構的協作力度,健全調解、仲裁、訴訟有機銜接的涉外商事糾紛“一站式”解決平臺,支持境外知名國際商事仲裁機構在浦東新區設立業務機構,就國際商事爭議開展仲裁業務,依法支持和保障仲裁案件當事人的財產保全、證據保全、行為保全等臨時措施的申請和執行,助力浦東打造一流國際商事糾紛解決中心。
五是建議以評價體系建設為引領,建立國際化法律服務的指標評價體系。在浦東建設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區的過程中,要開展對法律服務業發展情況的評價,展示引領區建設成果,并為未來法律服務業的發展方向提供參考。每年編制、發布新法律服務業發展白皮書,打造法律服務業“浦東指數”,并根據發展情況不斷完善。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對法律服務業的發展進行評價,最大限度做到科學、客觀、公正;評價結果應當通過媒體公開發布,通過輿論監督及其他社會力量,促進涉及法律服務業的職能部門共同承擔各自應有的職責,推動法律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六是建議強化司法保障,為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區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后盾。國家審判機關是國際法律服務中心建設的重要司法保障。自貿區法庭、破產法庭、知識產權法院、海事法院等均坐落浦東,要充分發揮這一聚集優勢。新區自貿區法庭要充分利用率先成立上海首個涉外商事糾紛訴訟、調解、仲裁“一站式”解決工作室的優勢。破產法庭創新破產審判工作機制,完善市場主體救治和退出機制,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海事法院也推出一系列審判機制創新舉措。上海知識產權法院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主導作用,積極回應在知識產權保護和營商環境建設上專業化、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需求。要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推動在浦東新區設立國際商事法院或國際商事法庭。上海國際商事法院選址和軟硬件建設應對標迪拜、倫敦、新加坡等國際最先進的成功做法,借鑒海絲中央法務區建立國際商事法庭的經驗。考慮到臨港新片區建設的現實需要,建議在臨港新片區設立審判工作站。通過建設國際商事法院,對接國際通行商事規則,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進一步擴大我國在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當前,浦東新區法院是全國受理案件數量最多、法官最多的基層法院,面對機遇和挑戰,浦東新區法院也要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支持國際法律服務中心核心區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