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姝,黃家欣,王金梅,何朝珠
南昌大學護理學院,江西330006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深入發展,養老問題日益凸顯。近年來,“互聯網+養老”模式迅速興起,是發展創新養老服務業的必然趨勢。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文件[1],鼓勵發展“互聯網+養老”。社會企業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不斷創建“互聯網+養老”服務平臺。目前,研究者多探討“互聯網+養老”“智慧養老”模式的內涵、優勢、不足、優化路徑等,較少涉及對“互聯網+養老”服務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此外,目前市面上的養老服務平臺普遍存在內容不夠系統全面,養老服務體系呈現碎片化狀態等問題,難以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美國耶魯大學Alderfer[2]提出ERG需求理論,他認為人們存在著3種核心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關系的需要和成長發展的需要。本研究基于ERG需求理論將老年人的需求分為生存需要、關系需要和成長發展需要,采用德爾菲法構建全面系統的“互聯網+養老”服務指標體系,為“互聯網+養老”模式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1.1 研究對象
采用目的抽樣法選取專家。納入標準:1)從事老年臨床醫學或老年護理研究,對上門醫療服務、延續護理服務熟悉者,對“互聯網+養老”模式比較熟悉者;對養老領域有研究者;2)本科及以上學歷;3)中級及以上職稱;4)從事相關領域工作≥20年;5)自愿參加本研究并能參與2輪以上。
1.2 研究方法
1.2.1 成立課題小組
課題組成員由1名博士和9名碩士組成。小組成員主要負責資料的收集、初步擬定指標體系、設計專家咨詢問卷、聯系專家、對咨詢結果和專家小組會議進行資料匯總和統計分析。
1.2.2 初步擬定指標體系
小組成員進行文獻回顧,確定問卷的提綱,資料收集、整理與分析。通過文獻回顧法、理論分析法及前期的質性研究,多次小組討論擬定第1輪函詢問卷,包括課題簡介、填表說明、指標評價表和專家情況調查表。指標評價表包括指標的名稱、內涵、評分欄和意見欄,指標條目按Likert 5級評分法進行賦值,共有7個一級指標、36個二級指標組成。基于ERG需求理論,將老年人的需求分為生存需要、關系需要和成長發展需要。一級指標中,日常生活照料服務、醫療護理服務、預防保健服務、安全防護服務可以滿足老年人的生存需求,社交服務、精神心理慰藉服務能夠滿足老年人的關系需要,自我實現/超越服務可以滿足老人成長發展的需要。專家情況調查表包括一般資料、專家對咨詢問卷內容的熟悉程度和判斷依據自評表。專家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職稱、學歷等;專家熟悉程度按“非常熟悉”到“非常不熟悉”5個等級進行評定;判斷依據主要包括理論分析、實踐經驗、國內外參考文獻和主觀判斷。經過搜集整理第1輪函詢意見和統計分析,形成第2輪專家咨詢問卷。
1.2.3 確定指標篩選標準
以指標重要性均數<3分或變異系數>0.25的參考標準遴選指標,綜合考慮指標的科學性,結合函詢專家意見,并經過課題組討論后對指標進行保留、增刪、修改和調整。
1.2.4 專家咨詢
通過電子郵件或微信等線上渠道發放和回收專家咨詢表。第1輪專家咨詢中,要求參與調查的專家對一級指標的合理性、二級指標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評分并提出相應意見。收集、整理并分析第1輪專家咨詢結果后,根據專家對指標的評分及意見進行小組討論后對指標條目進行修改,設計第2輪專家咨詢表,并向16名專家發放問卷,請專家根據第1輪函詢結果和個人經驗對指標內容進行評分和提出意見。回收第2輪咨詢問卷,由2名研究人員進行資料整理、數據錄入和統計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2.1 專家基本情況
16名專家中,男4名,女12名;年齡40~65(51.31±7.72)歲;學歷:碩士4名,博士2名,本科10名;職稱:副高7名,正高9名;工作年限20~46(30.44±7.19)年;護理管理專家9名,護理教育專家3名,臨床醫學專家2名,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專家1名,政府行政管理專家1名;其中碩士生導師11名(68.8%)。
2.2 專家積極程度
專家積極程度用咨詢表的有效回收率表示。第1輪共發放問卷18份,回收16份,有效回收率為88.9%;第2輪發放問卷16份,收回16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表明專家對本研究態度積極。第1輪共有8名專家提出20條相關意見。
2.3 專家權威程度(見表1)
表1 專家權威程度
2.4 專家意見協調程度(見表2、表3)
表2 一級指標的肯德爾和諧系數
表3 二級指標的肯德爾和諧系數
2.5 “互聯網+養老”服務指標體系
2.5.1 第1輪德爾菲專家咨詢結果
第1輪咨詢一級指標合理性賦值均數為4.19~4.94,變異系數為0.05~0.16。因此,保留全部一級指標;二級指標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均數分別為3.13~4.75,3.06~4.88,變異系數分別為0.00~0.35,0.07~0.42,其中“老年婚介服務”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變異系數>0.25,“智能家居設備和智能可穿戴設備”可行性的變異系數>0.25,經過研究小組討論并結合專家意見,刪除“老年婚介服務”,繼續保留“智能家居設備和智能可穿戴設備”。16名專家中有8名專家給出修改意見,經課題組討論后采納部分專家意見。將一級指標體系中的“自我實現服務”更改為“自我實現/超越服務”;刪除“家庭養老病床”;增加“房屋租賃出售服務”“預防接種服務”“安全隱患排查服務”“金融(資產增值)服務”;將“健康咨詢”改為“健康評估與咨詢”,“體育鍛煉”改為“健康運動服務”;將“代繳費服務與代辦”“代購服務”合并為“代辦、代購、代繳費服務”;將原屬于一級指標“醫療護理服務”中的二級指標“健康評估與咨詢”調整到一級指標的“預防保健服務”中;將“上門探訪服務”與“陪護服務”合并為“探訪、陪護服務”。
2.5.2 第2輪德爾菲專家咨詢結果
第2輪專家咨詢一級指標合理性賦值均數4.25~4.94,變異系數0.05~0.11;二級指標重要性和可行性賦值均數分別為4.19~4.94,3.87~4.88,變異系數分別為0.05~0.16,0.07~0.21。經課題組討論,未對指標進行修改,第2輪專家咨詢結果見表4、表5。
表4 第2輪一級指標的專家咨詢結果
表5 第2輪二級指標的專家咨詢結果
3.1 專家咨詢結果科學、可靠
有研究表明,函詢問卷回收率≥70%,說明結果較好[3-4],選擇的專家是否符合要求對于德爾菲法的效度具有重要意義[5]。本研究專家咨詢問卷回收率為88.9%和100.0%,且第1輪有8位專家共提出20條修改意見,說明專家積極性高。權威系數≥0.7為可接受的范圍,說明專家意見的可信度高[6],此次研究2輪咨詢權威系數均>0.8,表明專家咨詢結果有較高的權威性。通常情況下認為變異系數<0.25是可以接受的,肯德爾和諧系數越高表明專家意見協調程度越好,對研究的問題分歧越小。本次研究中第2輪咨詢變異系數均<0.25,2輪咨詢專家一級指標的協調系數分別為0.367,0.482;二級指標的重要性協調系數分別為0.121,0.290,可行性協調系數分別為0.260,0.349,說明咨詢專家對各項指標的意見趨于一致,結果可靠。
3.2 構建“互聯網+養老”服務指標體系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壽命的延長,出生率逐步下降,我國正邁向深度老齡化。為了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互聯網+養老”“智慧養老”應運而生。我國多處城市建立了相關養老服務平臺,但未形成統一標準,服務內容缺乏系統性和綜合性,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本研究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多數老年人不僅僅需要日常生活照料,對醫療保健、心理慰藉等需求也較大。不同類型老人的需求也大相徑庭。失能老人最大的需要是生活照料和醫療需求[7]。王杉等[8]的研究顯示,慢性病老人對于醫療服務的需求巨大。武佳琳等[9]對居家高齡老年人的照護需求及滿足情況進行調查發現,一半以上老人有照護需求,其中對于精神慰藉需求最高,其次為生活照料和上門醫療護理。居家高齡老年人的照護需求較高,但部分項目的滿足率較低。從我國目前的養老行業發展情況來看,“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還在初級發展階段,建立的養老服務平臺內容少且單一,實施困難,不能很好地滿足當代不同層次、不同階段、不同類型老年人的需求。本研究構建的“互聯網+養老”服務指標體系,既能夠促進“互聯網+養老”模式的發展,又有利于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需求,為今后養老服務項目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本研究通過德爾菲法初步構建出“互聯網+養老”服務指標體系,但目前只是一個初步的內容框架,接下來需要繼續深入研究,分別對醫療服務機構、社區護理服務機構、老年人、老年人家屬等供需主體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根據調查結果,進一步調整和修改指標條目,形成更加全面具體的養老服務指標體系。此外,本研究選擇的專家來自江西省和廣東省,研究結果可能會存在地域局限性。因此,在未來研究中,需要加大樣本量,邀請全國各地與本研究相關的專家,進行大規模的專家函詢,力求構建出具有代表性的“互聯網+養老”服務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