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
[摘 要]本文回顧了現有的個體層面的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的相關實證研究,將變量分為“人格、心理變量和個人價值觀”“社會人口統計變量”兩個主題。在兩個主題中分別回顧了冒險傾向、自信、主動型人格、技能與能力和性別、年齡、人力資本變量的相關研究。通過整合研究框架,反思現有研究的成效與空白,提供了關于該研究主題的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創業意愿;創業教育;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
要想成為創業者,需要具備兩個關鍵因素:創業機會和個人通過分析市場的不確定性并利用好創業機會的意愿和能力(Bj?rnskov和Foss,2008)。因此,創業意愿被有關學者認為是創業活動的最佳預測因素之一(Kautonen等,2015)。2009年,Thompson將創業意愿定義為“個人意欲建立一個新的企業的信念,并有意識地將這一想法計劃實現的意圖”。學者Krueger和Carsrud(1993)認為,創業意愿是理解創業過程的關鍵,這一觀點也得到了Elfving等(2009)基于其他立場的支持,他們也認同創業意愿是付諸創業行動的先決條件。
盡管創業意愿可能被視為未來創業的最佳預測變量,如Gurel等(2010)和Altinay等(2012)認為有幾個甚至數百個變量可能會影響個人的創業意愿。這些變量包括個人層面因素,如認知變量(Farashah,2015)、個體心理變量(Gurel等,2010)、社會人口學變量(Franco等,2010;Haase等,2012)和個人激勵和阻礙因素(Sebjan等,2016年;Sesen和Pruettt,2014)、創業教育(Buli和Yusuf,2015;Peterman和Kennedy,2003)或社會資本(Trivedi,2016),或制度因素(Farashah,2015)。這些變量可能有積極的、消極的、直接的、間接的影響,或沒有影響,這取決于多種因素,如文化背景、所研究的樣本類型等。
例如,學者Israr和Hashim(2015)指出的,“更好地理解這一領域的所有變量,需要更好地分析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創業潛力”。本文的主要目標是提供創業意愿個體層面的框架,以找出現有研究缺口,確定新的研究方向。個體層面的變量是創業意愿研究的主要分析點之一,在這一類別中,變量可以分為“人格、心理變量和個人價值觀”“社會人口統計變量”兩個主題。
1 人格、心理變量和個人價值觀
1.1 冒險傾向
冒險傾向(Risk Propensity):Inuwa和Danjuma(2017)認為,冒險傾向的程度是對創業意愿影響最大的變量之一。盡管結果不是100 %結論性的,但大多數研究表明,傾向冒險的個體往往比厭惡冒險的個體具備更高的創業意愿。也就是說,冒險傾向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直接或間接通過計劃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模型的一些主要組件對創業意愿帶來積極影響(Ajzen,1991;Schlaegel和Koenig,2014;Kautonen等,2015;Kibler,2013),而對理性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模型通常有直接且負向的影響(Ajzen和Fishbein,1980;Walker等,2013)。國內學者張玉利和楊俊(2003)在研究冒險精神和創業意愿之間關系時也發現,在我國情境下,當個體冒險精神比較強時,其創業意愿更強,也更容易做出創業行為。
1.2 自信
多數研究將自信作為直接影響因素進行聯接分析,只有Feder和Nitu-Antonie(2017)的研究分析了自信的間接作用,其他研究通常將“信心缺乏”這一變量視為創業意愿的障礙(Bhaskar和Garimella,2017;Sesen和Pruett,2014)。國內學者葉映華(2009)認為,個體認知特征對創業意愿的影響可以具體理解為個體對創業的態度是否強烈,個體能否排除萬難堅定信心創業,個體內心對創業意愿感知時表現為自我效能感是否強烈。因此,從童年時期開始培養個體的自信似乎是必要的,因為缺乏自信會抑制個體創業意愿的發展。
1.3 主動型人格
主動型人格(Proactive Personality)被定義為“對主動性行為的穩定個體傾向”(Prabhu等,2012)。已有實證研究表明,通過自我效能感主動型人格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對創業意愿帶來正向影響(Prabhu等,2012)。但Singh等(2017)研究發現,在不考慮自我效能感作為中介變量的情形下,主動型人格對創業意愿沒有顯著影響。同樣,Padila-Meléndez等(2014)分析了創業導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的概念,其中包括風險假設、主動型人格和創新。
在全球的層面上,創業導向直接影響創業意愿,但在個人層面上,主動型人格對創業意愿沒有顯著影響,考慮也許是由于指標使用差異或未考慮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如Prabhu等(2012)所認為的,擁有主動型人格的個體,因為更容易相信自己能夠成為成功的創業者,因而他們更有可能開發出更高的創業意愿。國內研究方面,劉靜文(2016)基于北京五所學校的調查探討發現,大學生創業態度是影響創業意愿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不同專業、性別等方面,他們的創業意向存在差異[1]。李國鋒(2017)等構建了影響大學生創業意愿的相關模型,發現大學生的創業態度對其創業意愿有顯著影響[2]。
1.4 技能與能力
擁有做一項事業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現有大部分研究都發現,做事業的技能與能力對創業意愿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愿意接受改變并容易適應新機會(Murugesan和Dominic,2013;Tolentino等,2014;Zhao等,2010)、外向特質和社會技能(Zhao等,2010)、全面執行工作和計劃(Armstrong,2013;Murugesan和Dominic,2013;Zhao等,2010)、持續力(De Pillis和Reardon,2007)、機會感知(Camelo-Ordaz等,2016;Walker等,2013)對創業意愿都有直接且正向的影響。一些研究還指出,擁有一定的行政技能(有影響力、真誠和有社交技能)也有利于創業意愿的萌生(Phipps和Prieto,2015)。同樣,也有研究指出,如果個體認為他們缺乏某些技能或能力,這個變量將成為一個障礙,并將減緩他們的創業意愿(Bhaskar和Garimella,2017;Sesen和Pruett,2014)。
我國學者方面,寧德鵬等(2017)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創業要素認知、創業能力、創業意愿和創業行為之間的差異和關系[3]。孫春玲等(2015)研究發現,創新能力和創業行為顯著正相關,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個人更有可能表現出良好的創業行為和創業績效,擁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是預測創業者的關鍵因素[4]。文亮和李麗娜(2010)發現大學生接受過創業培訓對其創業意愿有顯著影響,創業學習可以提高他們的創業意愿[5]。劉瓊芳等(2016)認為,大學生進行創業學習越系統越專業,其創業意愿會越強烈[6]。
2 社會人口學變量
在創業意愿分析中大量研究使用的社會人口統計學變量是年齡、性別和人力資本(教育和以往經驗)。此外,其他變量,如種族、婚姻狀況、家庭傳統或人口密度和財富水平(Athayde,2009;Kibler,2013;Lee和Huang,2004;Quan,2012)也被考慮在內。
2.1 性別
關于性別,許多研究發現,女性的創業意愿通常低于男性,性別對創業意愿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研究者認為,造成這一區別的原因主要有:缺乏女性榜樣(Davidsson,1995;Haase等,2012),恐懼失敗(Camelo-Ordaz等,2016),或與女性的家庭角色密切相關。Camelo-Ordaz等人(2016)認為,這些差異是由于男性和女性之間不同的社會化模式造成的。
也有研究表明,性別不是創業意愿的顯著預測因素(Franco等2010;Prabhu等,2012;Tarek,2016),特別是在南非國家、東南亞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Eresia-Eke和Gunda,2015;Mohd等,2015;Yaghmaei等,2015;Yukongdi和Lopa,2017)。這可能是由于這些國家的兩性都考慮將創業作為一種可行的生存生計選擇導致的。
2.2 年齡
目前,大多數研究都證實了年齡這個變量對創業意愿有重大影響(Li?án等,2011)。已有研究表明,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25~34歲和50歲以下的個體,往往表現出較高水平的創業意愿(Reynolds等,2002),這一點也得到了Neira等人(2017)的證實。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表明,創業意愿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盡管如此,在某些國家,如智利,在35~50歲之間的女性其創業意愿會增加(Fernández等,2014)。
2.3 人力資本變量
關于人力資本變量,多數研究討論了教育和先前的勞動經驗。Neira等(2013)指出,“教育和培訓有助于創造一種企業家文化”。
教育經歷方面,研究者直接或間接地通過如自我效能、企業家身份、機會感知和情緒能力等變量,確認了教育經歷在創業意愿發展中的關鍵作用(Turker等,2009;Feder等,2017;Zhao等,2005)。但也有研究者認為,教育不是影響創業意愿產生的決定性因素(Gurel等,2010),至少在初期創業階段不是,但在經濟危機之后有可能成為影響因素(Neira等,2017)。
勞動經驗被認為是對創業意愿產生最直接影響的人力資本變量之一(Uddin等,2016;Wang和Wong,2004)。這是因為它為個人提供了知識以及必要的聯系,促進了他們的創業意愿。其他人通過自我效能來建立其間接影響(Farashah,2015)。另有Quan(2012)認為,勞動經驗影響個體一年內開始創業的意圖,并且在公司梯隊中職位越高的個體,創業意愿越強,這是因為他們可以獲得更多資源。
3 結語
冒險傾向、自信、主動性人格,以及具備的技能和能力,多位研究者都證實了其對創業意愿有顯著影響。因此,無論處于什么樣的調查背景,在以后的創業意愿研究中都應該考慮到上述變量。對教育機構而言,要促進個體的創業意愿,一方面可以考慮在早期提高其創業知識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教學大綱的修訂,加入提高個體的自信的培訓項目。未來的研究方面,鑒于初期失敗率的風險,建議在以后的創業意愿研究中,將創業韌性納入相關變量的分析。
一般而言,創業意愿會隨年齡增大而趨于下降;盡管如此,研究者在一項關于智利女性的調查研究中也發掘了反例(Fernández等,2014)。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重點關注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國家的女性在創業意愿上的差異。對教育機構而言,如果女性個體能夠在商業世界中獲得成功的女性樣本激勵,從而提高自我效能,這種對創業的恐懼和安全感的缺乏就可以降低(Isiwu和Onwuka,2017)。
多項研究已經證明了教育經歷對創業意愿的影響,盡管還不確定它是直接的影響,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起來的。此外,研究者還尚未探究那些在有更多選擇機會進行自我發展的國家的個體,是否會因為教育可以為個人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而使其受教育程度越高,創業意愿越低。這可以成為未來的研究方向。建議教育機構建立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為受教育者呈現創業過程和社會環境,使其感知創業的實踐性和真實性,在實踐中培養并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和意愿。
參考文獻
[1]劉靜文. 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北京市五所高校調查分析[J]. 科技與管理,2016,18(1):72-76.
[2]李國鋒,孫雨潔,張冰超. 基于SEM模型的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因素研究——來自山東省6所高校的實證數據[J]. 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17,29(6):83-90.
[3]寧德鵬,莫懷榮,葛寶山. 不同性質高校學生創業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差異分析——基于全國百所高校的實證考察[J]. 廣西社會科學,2017(4):201-206
[4]孫春玲,張夢曉,趙占博,等. 創新能力、創新自我效能感對大學生自主創業行為的影響研究[J]. 科學管理研究,2015,33(4):87-90.
[5]文亮,李麗娜. 創業意向影響因素分析[J]. 求索,2010(9):78-79,221.
[6]劉瓊芳,萬夢瑩. 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影響研究[J]. 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3(1):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