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毅飛 夏勇
在數據新聞之后,數據視頻新聞(以下簡稱數據視頻)逐漸成為媒體新寵,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基于大數據而制作的新聞解讀類視頻作品多次登上各大網站首頁,因其簡明直觀的特點,獲得廣泛傳播,受到大眾青睞。
今后,數據視頻會出現什么新動向?對媒體從業者和新聞機構提出了哪些新課題?作為主流媒體,我們該如何在該領域開辟新陣地?
提起數據視頻,就不能不提起數據新聞、數據可視化。
數據新聞,又叫數據驅動新聞,是指基于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數據新聞是隨著數據時代的到來出現的一種新型報道形態,是數據技術對新聞業深度滲透的必然結果,它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新聞生產流程。
數據視頻是以數據可視化為基礎,融入了數據模型、動圖、動畫、訪談等多種視頻形式的新形式報道。但萬變不離其宗,數據可視化仍是這一內容的靈魂。
數據可視化現下已成為較為成熟的新聞報道方式之一。新的問題隨之產生:如果一張圖表就可以表達清楚的新聞事實,為什么還需要視頻呢?
根據自身實踐,結合對目前主流新聞媒體視頻新聞產品的分析,筆者認為,目前數據視頻新聞有三個主要目標,或者說在以下三個方面具有優于數據圖表的優勢。
體現某種趨勢。相對于單一而靜態的數據圖表,數據視頻以一段時間一定范圍內的多項數據整合為基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數值的變化趨勢,進而對事件走向和發展做出預測。典型案例如人民日報微視頻推出的《1978—2017世界GDP動態排名》,展示了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以及世界主要國家GDP排名的變化,中國排名從后向前逐年躍升,從而得出結論:中國經濟發展勢頭不可阻擋。
發現某種聯系。對一組或多種有關聯數據或看似無關聯數據進行一段時間采集后平行對照,得出其中某種聯系,以視頻形式展現出這種關系。例如,曾有國外播主將本國新冠疫苗接種曲線與新冠病亡曲線放在同一圖內比較,隨著新冠疫苗普及率到達峰值后一段時間,病亡率出現下降轉折線,從而得出,新冠疫苗接種對預防重癥和病亡都是有效的。
表達某種觀點。在某種視頻連續性數據的共同作用下,以數據連續疊加或反復重現的方式表達數據分析者的某些觀點和結論。典型代表如新華網作品《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共振時刻》,新華網運用5G+AI聲像分析技術,用視頻方式展現了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贏得的37次“共振時刻”(掌聲)。通過記錄經久不息的掌聲,以音頻共振的視角傳遞國家對于未來的期許和信心。
數據視頻新聞作為脫胎于數據圖表的新聞表達形式,它天然具有數據圖表的一般優點——簡明直觀,同時也因數據圖表與大眾傳播之間的差異,從誕生之日起就要面臨兩個矛盾:
新聞敘事是對事件和事件場景的復述,是對歷史或事實的還原,在此復述和還原過程中,真實是生命,敘述結構往往是簡單明了的,邏輯順序往往是單一的,語言運用往往冷靜以求客觀,新聞敘事是要“講故事”的。
而數據敘事則是針對大量有效數值進行研究分類,進而由數值推演得出的結論,數據敘事是要“講道理”的。
“講故事”與“講道理”之間的差異,意味著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數據視頻內容生產時,不能僅僅從數據結論出發,而要從受眾接受的角度出發,從受眾喜好出發。
讓數據說話,不是讓數據本身說話,而是讓數據說受眾聽得懂的話。
所以在創作數據視頻時,記者首先要做的是從紛繁蕪雜的數據信息中,尋找受眾聽得懂、愿意聽的素材進行采集,然后以他們能看得懂的方式進行呈現。
數據素材本身的終極追求是真實準確,但對大多數普通受眾而言,數據既枯燥乏味,又毫無美感可言。同時,視頻新聞作為視覺藝術的一種,符合大眾審美仍是它的終極目標之一。
數據要“真”,而視頻要“美”,這也令視頻制作者感到糾結:我們究竟應該是存“真”還是存“美”?
目前,國內主要數據新聞制作團體有:新華社“數說新時代”欄目、新華網“數據新聞”、經濟日報數據版、財新網“數字說”頻道、澎湃“美數課”公眾號、網易“數讀”公眾號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許多大型傳統媒體借助數據新聞手段,推出關于疫情報道的新形式,取得較好傳播效果。
隨著數據的公開可得性提高以及可視化技術的普及,除專業媒體隊伍之外,一些自媒體也紛紛在疫情報道中發力。如“回形針”出品的《關于新冠疫情的一切》,丁香醫生出品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動態》關于疫情分布及確診人數等信息的數據動態圖等,都在疫情報道初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以上欄目基本都以數據內容為主,多數內容以“圖文+圖表”的形式出現,數據視頻數量不多,需要改進的主要問題有:
1.在新聞內容上,“讀數”的多,“解數”的少
數據新聞不是數字圖表的簡單羅列,而是以這種形式講述數字背后的內在邏輯。盡管各家數據欄目林林總總,都以 “數說”“數讀”為名,但是很多都是以原有數據為基礎,配上其他空鏡頭,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數據視頻,而只是傳統視頻的數據化延伸。
例如,作品《歌頌背后,醫護人員的職業困境》盡管主題與內容都很契合,但是數據可視化只是為配合解說才出現的,或者說僅僅是該視頻的附加項,如果剔除這些數字要素,并不影響視頻完整性。盡管該片獲得了2020數據新聞大賽一等獎,但目前來看仍略顯粗陋。
好的數據視頻,應該是以數據為介質講述優質故事,而不是反過來。這或許可以解釋,現下很多經濟報道特別是成就類報道極易落入“數字+圖片”的大型PPT式報道窠臼。
2.在呈現形式上,做“加法”的多,做“減法”的少
好的視頻需要好而美的數據架構,換句話說,需要讓受眾看得懂的同時獲得美的享受。
為了能盡可能豐富內容,目前的主流數據視頻呈現出兩極化的發展趨勢:一種是盡可能增加視覺元素,以豐富內容;一種是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視覺元素,以突出主要內容。前者以《1978—2017世界GDP動態排名》純動態圖形視頻為代表;后者如《慢火車上的煙火人間——中國扶貧慢火車敘事數據可視化》,在視頻中,作者以年份為前景,現實中的火車影像為背景,串聯起中國慢火車發展史,連進度條都進行了精心設計,以小火車前進形式代替箭頭。從目前看,越來越多的數據創作者傾向于后一種表達方式。
從畫面看,做“加法”的視頻效果確實比以前更加炫目多彩,但是,越來越多的視覺元素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要元素的影響力,反而喧賓奪主,以至于看完了整個視頻,卻忘了主題要表達什么,或是記住了要表達的主題,腦海中卻連一個數字都沒記得。
優質的數據新聞,內容仍是稀缺資源。數據視頻的創作思路無非兩種:一種是沿著數據找新聞;一種是沿著新聞發現數據。無論哪一種,首先都需要新聞素養。
兩會新聞年年有,如何才能出新出彩,是各家媒體思考的問題。從報告現場聲入手,看看哪些話語得到了最熱烈的掌聲,以這個角度切入,新華網的《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共振時刻》獨樹一幟,做出了新意。
隨著大數據的廣泛使用,數據不再難得,但是如何從大家都能看到的數據中發現新聞?這才是考驗記者水平的關鍵。
中國經濟數據定期發布。新華社音視頻部以季度、半年經濟數據發布為契機,加強對經濟數據的整理、分析,推出了《“數讀”中國經濟》系列報道,其中部分稿件被近百家媒體采用,顯示數據視頻新聞仍有深廣的用戶潛力。
在各路機構、自媒體紛紛入場數據視頻時,主流媒體可以充分利用專家型記者多的優勢,以數據視頻為手段,補充現有報道形式尤其是經濟報道形式的短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數據視頻是典型的跨門類媒體融合報道,好的數據視頻需要強大的數據分析與模型構架系統為技術支撐。
例如,我們都知道,生豬價格影響其他農產品價格,但是這個影響過程是如何實現的?生豬價格上漲是否會立即導致其他農產品價格上揚?還是在前者發生一段時間后,后者依據分類有差別上升?
當記者發現了合適的線索以及素材后,制作視頻還需要搭建合適的數據模型架構,以受眾能聽得懂、看得明白的形式呈現。
英國《衛報》曾構建過一個謠言流傳分析模型,對260萬條推文進行分析,以時間為軸,利用圓圈大小、顏色變化來描述整個過程,綠色的圈代表散布流言的推文,紅色的圈代表更正這個流言的推文,灰色的是中立的評價推文,黃色的是對流言持懷疑態度的推文,圓圈大小代表了推文影響程度。人們在圓圈動態演進過程中清楚地看到,社交網絡并不是想象中的一味任虛假信息擴散,在假消息出現不久后各種辟謠的消息就出現了。該數據模型起到了文字報道難以實現的傳播效果。
足夠明晰的數據分析模型可以讓某復雜事件演進過程足夠簡化,并讓涉及其中每一過程的各個方面,都能被描述得直觀而有趣。
盡管目前如Tableau、PowerBI、網易有數等數字可視化工具已成為媒體從業者的案頭常備,新華社自有的采編系統中也增加了很多智能可視化工具,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視頻內容與制作越來越內卷的趨勢下,僅僅依靠視覺工具很難架構專業模型,更不用說以此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我們不能要求記者既是業界專家,又是新聞講述者,同時還是數據分析與可視化架構師。一條數據視頻的誕生需要一整個團隊,這其中包括新聞采集者(記者)、數據分析師、后期制作團隊乃至運營團隊通力合作,絕不是一蹴而就的。
隨著各大視頻網站數據新聞數量日漸增多,不少從業者也發現:“這屆觀眾越來越不好帶了……”受眾在觀看視頻的同時,也希望能得到美的享受。優質的新聞作品必然是美的,數據視頻也不例外。
為做好黨的二十大報道,新華社音視頻部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籌備“數說新時代”系列報道,以數據視頻的形式展示十年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精神文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已經播發26期,其中多篇被全網置頂,屢屢登上熱搜。
如何讓枯燥的數字變得可愛而不是煩人?如何讓觀眾在看過視頻后記得發展中取得的成就而不是花里胡哨的特技?這是“數說新時代”欄目編導一直想要突破的瓶頸。
《數說新時代|鄉村建設持續推進 農村面貌和人居環境顯著改善》一片中,片頭采用純字幕模式,在6秒焦點轉移極限時間之后,立即使用成組行進式鏡頭描繪中國大地上發生的變化,當解說回到數字內容時,畫面又切換回黑白動畫,化繁為簡,只是數字繪制為彩色,反而凸顯了數字本身的重要意義。
內容為基,技術賦能,美學加持,數據視頻看起來是新聞報道的新“瓶子”,但仍然離不開守正創新的“老酒”。正如新華社社長傅華所指出的,堅持以“內容+技術+靈感+美學”為導向,善于運用各種報道新技術、新應用、新手段,才能在媒體變革大潮中成為新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