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悅 劉航
摘要:國家形象是外國對本國的評價,在中國日益融入世界的背景下,如何構建我國的國家形象成為重要的問題。對于國家形象的塑造,有“自塑”和“他塑”兩種方式。外國了解中國形象的渠道,一是西方媒體的“他塑”,二是中國主流媒體的“自塑”。長久以來,中國在國際傳播中的形象主要依靠“他塑”,這使我國的國家形象無法真正呈現,對中國形象的塑造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必須加強對外“自塑”,也要考慮國外受眾的接受能力。既要牢牢把握塑造國家形象的主動權,又要注重傳播效果。中外合拍紀錄片作為塑造國家形象的手段之一,隨著中外交流增多,其在講述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時,在他者視角和自我表達上選擇以均衡輸出的方式雙向溝通,在多元互動的當下,探索中外合拍紀錄片如何構建中國形象具有極大的意義。文章主要從中外合拍紀錄片中呈現的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采用“他者”視角以及現代受眾更易接受的模式使觀眾產生共鳴、視覺符號的采用等四個方面,分析中外合拍紀錄片如何構建中國形象。并且為日后中外合拍紀錄片提出建議,即注意多國發展,全方位學習;創新選題,打造多元化的中國;多形式融合,實現“紀實+”。希望中外合拍紀錄片能更好地實現對國家形象的塑造。
關鍵詞:他者;自我;中外合拍紀錄片;中國形象;形象塑造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8-0-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1]。中外合拍紀錄片無疑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之一。改革開放后,為了更好地傳播中國形象,中外合拍紀錄片應運而生,在“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理念下,創作出了如《鳥瞰中國》《美麗中國》《做客中國——遇見美好生活》《柴米油鹽之上》等一系列優秀作品,打開了國際社會認識中國的大門。
在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國際話語權卻沒有得到同步提升,國家形象的塑造也處于不利階段。利用中外合拍紀錄片呈現出獨特的敘事范式,能逐步打破國外對中國的刻板印象。當下,中外合拍紀錄片以什么敘事范式構建中國形象,對日后中外合拍紀錄片有何啟示等,都成為紀錄片創作不可回避的難題。
1 中外合拍紀錄片及“他者”“自我”概述
中外合拍紀錄片是基于雙方利益針對某個拍攝內容達成協議,共同完成攝制工作,且雙方共享版權,共同承擔風險。改革開放期間,為了增加與國外的交流,中外合拍紀錄片一度受到歡迎,且在某種程度上帶動了國內相關紀錄片的發展。盡管雙方秉持著公正互利的原則,但是由于在制作和傳播經驗上的不足,因此合拍過程中仍是外國享有最大主動權。隨著中外合作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中外合拍紀錄片保持著有序的動態發展,而且在呈現中國形象上發生了變化。
“他者”是“自我”存在的前提與參照。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讓·保羅·薩特(Jean Paul Sartre)指出,“他者”是“自我”的先決條件,他人注視我,我才感到自我的存在[2]。中外合拍紀錄片很難達到“他者”和“自我”的融合,大部分是“他者”呈現,塑造了負面的中國形象,這主要是因為西方國家作為外來者,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使其在塑造中國形象時,難免出現偏見。除此之外,外國創作者的主觀性判斷和對中國的了解程度也起到重要作用。20世紀70年代,安東尼奧尼僅在中國歷時22天就拍出222小時的紀錄片《中國》就是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中外合拍紀錄片呈現了新的敘事范式,不再局限于之前“自塑”的主觀和“他塑”的曲解。由于中國在國際上一系列的突出表現,因此西方國家在受邀參與紀錄片拍攝時,都會基于鄉土人情、客觀狀況展現真實的中國面貌,形成了一個穩定且均衡的“他塑”視角,這為塑造更真實的中國形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 中外合拍紀錄片如何構建中國形象
2.1 民俗風情和文化熏染
紀錄片具有還原歷史的功能,而中國作為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的大國,將中國形象傳播到國際上需要依靠紀錄片這一媒介來完成。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能在中國得到眾人的稱贊和傳頌,這對外國人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根據《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在海外民眾對中國文化形象的認知中,“歷史悠久”和“神秘感”是認可度最高的兩個特征[3]。因此,在中外合拍紀錄片的前期出現了多種傳統歷史文化題材。
例如,中英合作攝制的《孔子》聚焦到具體的信仰,外國人雖不了解中國的社會理念,但儒家學說中的“仁”“禮”“孝”等理念可謂深入傳播至全球各個國家。這就使外國受眾在觀看時有了初期的審美期待,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性有了更深的了解。開篇中“回望歷史,或許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一個人的故事”,紀錄片通過個體命運的表達,將這種情感上的聯系上升到了家國情懷。且放眼當下,這種秩序的建立深深影響到后代幾十億人的生活。紀錄片以小見大,以個體命運講述時代的發展繁榮,關注文化背后的細節,在文化的鋪墊中展現大國情懷。
2.2 適度“他者”視角,化被動為主動
在過去合作的案例里,“他者”一直占據著主動權,對中國形象進行一度的妖魔化塑造,沒有達到正向的傳播效果。如20世紀70年代意大利拍攝的紀錄片《中國》,畫面呈現的是當時破舊的村莊,面對鏡頭不知所措的人,影片的真實性不容置疑,但因不符合東方傳統的價值觀而遭到禁播。這實際上就是對中國傳統了解甚少的結果,完全以一個西方國家的“他者”視角來看待,傳播效果大打折扣。但不可否認的是,適度的“他者”視角在塑造中國形象上的確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后幾十年,政府和相關部門開始注意到以不同的視角來講述故事,并開始了與國外紀錄片的雙向交流和合作?!蹲隹椭袊鲆娒篮蒙睢分型鈬艘蕴剿鞯姆绞接螝v中國各地,他們與中國各地人民一起勞作、生活,在他們真實的體驗和敘述中,展現發生在中國土地上的風土人情,從而完成“他塑”視角下“自我形象”的呈現。在國際視角的解讀中,鏡頭聚焦中國扶貧工作,這種視角的選取,一方面由于外國人親自的體驗,真實性無疑,使外國觀眾對中國當下形勢有了更真實的認識;另一方面,以國際視角來塑造中國形象,用真實的鏡頭記錄鄉村地區的美好生活,詮釋出中國人民淳樸善良的品質和新時期鄉村地區的發展變化。
2.3 真實記錄過程,打破“和”的模式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以和為貴”,即追求大團圓結局,這與西方的表達理念有所不同。但現代人的精神需求早已超過這種“和”的理念,適當的開放式結局對“他者”視角而言,有時會帶來更大的思考空間。
在《柴米油鹽之上》中,琳寶這個人物的呈現引起觀眾的討論,她因自己的樂觀和努力而收獲幸福,但由于中國人對血緣關系的重視,二婚的丈夫遲遲不肯接受她的兒子,因此最后婚姻再次破碎。這種結局在中外合拍紀錄片中很少出現,因為“和”在傳統的觀影理念內根深蒂固,但當抹去美化帶來的濾鏡,直接將現實搬到熒幕上時,這種打破傳統紀錄片的結尾形式在國內更能引起大眾的討論,在國外更能引起共鳴。并且,外國更多追求個人的表現,因此鏡頭在對準琳寶時,往往更具有吸引力。雖然琳寶的家庭遭遇對外國觀眾而言并不是很能理解,但是生活中的破碎感,將她的個人形象呈現得更為立體化,她肯吃苦,熱愛生活,這種精神是全世界都能共鳴的。
2.4 用視覺符號構建大國實力
在國際競爭愈演愈烈的當下,國家的綜合實力強弱往往代表有無發言權。為更好地塑造中國形象,克服文化本源區別,采用視覺符號更有利于雙方的交流。文化認同,簡單來講是指對人們之間或個人同群體之間的共同文化的確認[4]。由于本身的文化認同和集體差異性,因此外國人會用“他者”的目光來看待中國,而用視覺符號來展現當下的中國文化、中國故事、中國發展往往更直接,成為有效的手段之一。
總結以往的中外合拍紀錄片,不難看出,出現最多的視覺符號即“路”和“山”,這種橫貫在中國發展史上的標志,在塑造大國形象上,往往更具有說服力。例如,在《做客中國——遇見美好生活》中,高鐵沿著鐵軌,飛馳出一條條的路。又如,在《柴米油鹽之上》中,帶領貧困人民走出一座座的山。在這些視覺符號的背后,隱藏的是中國飛速發展的經濟,是中國綜合實力的象征,用這種方式來呈現中國現狀,意味無窮。
3 對后期中外合拍紀錄片的啟示與建議
3.1 注意多國發展,全方位學習
中外合拍紀錄片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中國向其他國家學習的重要一環,就目前而言,與中國合作拍攝紀錄片最多的國家是日本,其次是英國和美國[5]。與此同時,合作攝制的內容逐漸從單一發展為多方向,從起初宣教意味濃重的傳播傳統文化類型到紀實美學的呈現,再到當下發展為對人類共同問題的思考。由此可見,中外合拍紀錄片打造了多種類型的紀錄片,形態發展基本成熟。
但大國理念是否真正傳播,“他者”和“自我”合并塑造的形象是否立體真實,并不在于與其他國家合作攝制的數量,而是在和多個國家交流溝通中創作更多具有認同感的內容,從而在國際上得到認可。在華拍攝不僅是單方面傳播中國文化,更要學習其他國家的傳播策略和發展理念,如英國廣播公司(BBC)在本土化和全球化方面的傳播策略。利用全世界共通的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3.2 創新選題,打造多元化的中國
中外合拍紀錄片始終秉持著“中國故事,國際表達”的理念,而具體到故事,實則可以理解為紀錄片選題。為展現更為立體、真實的中國形象,紀錄片的選題尤為重要。雖然當下視角由被動轉為主動,但是“他者”在觀看紀錄片時,仍立足本身的文化性來理解紀錄片的內容,因此在選題呈現上,應注意創新且融通。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全球都陷入了癱瘓之中。圍繞疫情這一選題,中意兩國合作拍攝《我們在一起——中意攜手 同心抗“疫”》,記錄了疫情下中國與意大利同心抗疫,為“健康絲綢之路”共同奮斗的過程。該選題接近現實,對外國觀眾具有吸引力,也塑造了負責、可靠的中國形象。
反觀其他類型的紀錄片,如科技、經濟等,在選題呈現上難免打上了“自塑”的標簽。中國的發展真的如此迅速?中國人民是否真的富裕?這些外國觀眾觀看紀錄片后產生的疑惑,其實就是對選題內容是否真實的懷疑。但柯文思鏡頭下的《柴米油鹽之上》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第一集中,幫助農民走出大山,邁向城鎮時,雖打著“扶貧”的旗號,但實質上講的是城市和鄉村不斷變化的關系,這是每個國家發展路上必遇的難題[6]。
3.3 多形式融合,實現“紀實+”
根據紀錄片的創作模式,可以把紀錄片分為真實電影和直接電影這兩種,在歷史上,這兩類紀錄片都有許多經典作品。紀錄片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受眾是廣大的人民群眾,中外合拍紀錄片更是要將受眾定位為全世界人民。此外,灌輸和說教是紀錄片創作的通病,這種創作模式很難讓觀眾接受,依靠這種形式塑造國家形象是走不通的。因此,在保證紀錄片本身真實的基礎上,在形式上稍作創新是必然的。
《世界遺產漫步》就是很好的例子,其用情感對話代替抒情解說,主觀視角再現真實生活,在共情中讓觀眾領悟“小情”和“大美”,全片拋棄以往的解構模式,以Vlog的形式促使人們參與到紀錄片的制作中,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從群體到社會。這種傳達方式不僅促使紀錄片以創新的姿態發展,還使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遺產有了由淺到深的認識,是一部中外合拍紀錄片的優秀之作。
未來的中外合拍紀錄片,更可以和當下飛速發展的互聯網相結合,正深受追捧的短視頻已經進入紀錄片的創作領域,如何把這種制作理念應用到中外合拍紀錄片上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4 結語
紀錄片作為“國家相冊”,是對外宣傳的重要手段。中外合拍紀錄片承擔著傳播中國文化、塑造中國形象的使命,在和世界分享中國故事的同時,紀錄片以樸實的話語展現平民百姓生活,用鏡頭內容消除對中國的偏見,以客觀的視角呈現大國形象。但也需注意,雖然提倡適度的“他者”角度和適中的“自我”塑造,但是在必要的事件上,中國仍需把握一定的主動權,在提升內容深度和觀眾審美度上,呈現更多完美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王永潔.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的多邊主義路徑研究:基于智庫與國際組織合作開展知識分享的分析[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1-11.
[2] 讓·保羅·薩特.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289.
[3] 杜平.英國文學的異國情調和東方形象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05.
[4] 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02-104,107.
[5] 何春耕,黃誕琦.合拍之旅與探索之變:改革開放以來中外合拍紀錄片歷史文化紀錄片發展特征探析[J].大眾文藝,2022(10):73-75.
[6] 朱超亞.共同價值與文明互鑒:2020年以來中外合拍紀錄片中國題材紀錄片選題研究[J].電影文學,2022(23):78-81.
作者簡介:孫紅悅(2000—),女,山東泰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
劉航(1999—),男,河南商丘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