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音樂素養是中學藝術教育的重點。“雙減”政策為美育提供了契機,能夠通過豐富的表現形式展現美的優勢,使學生在欣賞美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對音樂的感悟能力,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初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是接受新事物的年齡段,也是可塑性很強的成長期。因此,在初中階段要重視學生音樂教育方面的指導,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音樂藝術的美。在傳統的教學環境中,許多教學管理者會忽視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認為音樂課可有可無,而如今這種觀念已經過時。教學管理者應順應時代的變化與發展,結合中學生的身心特點,積極制定音樂素養培養方法,讓學生更容易接受課堂知識。與此同時,學生要轉變思想態度,在生活中主動接受積極健康的音樂熏陶,體驗和感悟音樂的魅力,積極提升音樂素養及藝術實踐能力。文章從美育的角度,闡釋與分析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改變傳統刻板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積極轉變學習理念,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美育;音樂素養;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8-0-03
1 美育視域下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現狀
音樂素養培養是初中生學習音樂學科的基礎課程和必須完成的課程。音樂素養培養由綜合性的音樂理論和音樂實踐組成,如讀譜、視唱、練耳、和聲分析、曲式分析、演奏演唱、音樂鑒賞、音樂相關歷史等。在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中,應實施美育,激發學生對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提升理解美與創造美的能力,全面促進中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音樂實踐的深入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音樂素養培養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性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須吸收其他學科、各個民族文化的優秀成果,廣泛吸收國內外音樂素養培養的成功經驗。在當前中學生音樂教學中,一些音樂課程形式單調,內容乏味,缺乏藝術性。
1.1 美育視域的基本理念
席勒最早在19世紀初提出美育的概念。美育的目的和使命在于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美學觀念,倡導藝術的生活化,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增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感知,提升美育價值,從而創造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視域是指人視線所看見的范圍,是有限的,也是無限的,除了物理上可見的范圍外,還包括人的精神、感受、想象等,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視域也在不斷拓展。美育視域是將美育理論和人的思想融合,實現美育思想的推進和延展。
1.2 音樂美育審美認知不足
如今,中學生的學校音樂教育缺少美育,美育也稱“審美教育”。審美教育是以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為基礎發展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教學中了解美的自然性和藝術性。教師幫助學生理解音樂的社會價值,提升學生的藝術素質與修養,以此將音樂美育運用到生活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綜合發展。
雖然當前中學會開展音樂素養培養實踐活動,但大多是應教育部門的要求當作任務去完成,不能給學生帶來綜合、自然、美妙的音樂體驗和感受。如中學合唱團排練一首合唱歌曲這樣的音樂實踐活動,雖然能提升學生的演唱能力,但學生缺乏對音樂美的感受。一些學校為了自身榮譽,會集中花時間突擊速成歌曲演唱,而不是進行長期的音樂合唱練習,導致學生缺乏對音樂美的感悟。培養中學生的音樂素養離不開學校的音樂教育,因此音樂教師對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起著重要作用。音樂教師的素養與能力存在差別,在中學音樂課中,大多數教師都是按照學校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課件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沒有做到因材施教。由此可知,學校與教師對音樂美育的認知有待提升。
1.3 教學內容不夠豐富
音樂的本質是真、善、美。“真”在音樂中指音樂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大自然,有著虔誠、真實的情感態度。“善”在音樂中指作曲者以優良高尚的品德和音樂素養為基礎進行創作,抒發內心的情感。“美”在音樂中指的是藝術美,是人們對音樂情感的認知力[1]。中學音樂教材中的每一首樂曲都是曲作者精神與心靈的表達,之所以稱為音樂,是因為體現了人的真情實意。中學音樂課教學的本質就是讓學生感受、欣賞音樂,體會、理解音樂的真情實感。
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是讓學生體驗音樂,樂器模仿可以是西洋樂、民樂。例如,在肖邦的《英雄波蘭舞曲》中,用左手八度快速演奏戰爭中的馬蹄聲;在嗩吶獨奏音樂《百鳥朝鳳》中,使用嗩吶采用不同的技巧吹出了各種鳥鳴聲;在普羅科菲耶夫的交響樂《彼得與狼》中,用不同的銅管樂器和木管樂器奏出代表小貓、鴨子等特性的音響,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不同的人物、動物形象。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學習這樣的模仿形式。
2 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的價值與意義
從歷史意義上來說,音樂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有許多被認可的音樂教育理論體系。從現實意義上來說,“雙減”政策為音樂美育、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提供了機遇。在學校、教師、家長及學生各方的努力下,可以豐富音樂教育理論基礎,凸顯音樂美學的核心,促進師生情感交流。學生可將對音樂產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運用到生活中,促進身心健康發展,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2.1 凸顯音樂美學的核心
將美育滲透到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中可以凸顯音樂的美學核心。中學生音樂課程的意義在于情感的交流,讓中學生體會音樂作品的內涵。學生音樂審美觀念的形成來自生活經驗,來自精神熏陶,來自對美好事物的憧憬。開展音樂美育有利于提升、優化學生的審美品位和心理體驗,有利于學生明辨美丑善惡,陶醉于音樂之中,與曲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進而提升思想道德素質。
將美育滲透到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中,可以讓師生與音樂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在課堂上學習音樂與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2]。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回答問題的思路等進行教學反思。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是不斷自我提升的過程,如在二聲部合唱這樣的藝術實踐環節,教師指導學生準確和諧地演唱兩個聲部,之后是速度、力度、情感、態度上的處理,然后在教師的指揮下完成二聲部藝術實踐。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音樂自信心,豐富教師的排練經驗,促進師生合作互動,形成良性循環。
2.2 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將美育滲透到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中,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音樂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能夠在聽覺上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通過學習不同歷史時期、派別、國別的音樂作品,學生可以了解多種音樂形式與結構,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音樂不是一種具象的藝術,音樂與其他學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音樂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抽象化、對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的表達,并以獨特的方式反映人們的生活,因而具有鮮明的形象性特征,同時具備高度的概括性特征[3]。音樂所表達的抽象性情感需要通過其他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如詩歌、繪畫、舞蹈等,而其他藝術形式也需要音樂來概括其試圖表達的復雜情感。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可以產生情感共鳴,如教師在介紹李斯特的鋼琴曲《弄臣》時,為了更全面地理解這首作品,會聯系到鋼琴曲《弄臣》是根據威爾第的同名歌劇改編而來,因此教師可以播放歌劇《弄臣》的視頻,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欣賞鋼琴曲,還可以了解歌劇及歌劇中的舞蹈、舞臺美術、聲樂演唱、文學劇情、情感哲理等。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要突出音樂學科重點,關注各個學科,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3 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策略
基于對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現狀的分析,以及對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意義的闡述,提出音樂素養培養策略。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課堂上充分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突出教學的審美特性,也要抓住時代契機,抓住“雙減”政策為音樂美育提供的機遇。
3.1 突出音樂教學審美特性
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以審美為核心,在音樂課堂中要求教師有良好的審美感知力、演唱演奏能力以及創造美的能力,將音樂美滲透到教學中。審美意識起源于人與自然,教師要具有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學生在課堂中能通過感性音樂認識到音樂之美。中學音樂課程欣賞部分非常重要,聽音樂是中學音樂學習的必然途徑,因此,選擇合適的音樂很重要,是培養中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手段[4]。
培養聆聽、欣賞音樂的技能,對豐富個人情感、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講授蘇少版八年級上冊意大利船歌《桑塔露琪亞》時,在課堂導入部分可以讓學生欣賞威尼斯的景色,結合歌曲伴奏背景音樂,將視聽結合,初步自由地感受歌曲;在探究學習部分,可以通過節奏旋律的改編對比,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意大利船歌搖曳蕩漾的特點;在拓展提升部分,可以選擇不同民族的船歌,讓學生欣賞體會不同民族船歌的魅力與特點。培養中學生音樂素養時應致力于實現美育的目的,雖然這不是音樂課堂的中心環節或重難點,但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應貫穿整個音樂課堂。
初中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熱愛民族傳統音樂,理解世界音樂文化的多樣性”。中學生可以通過學習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特點,感受和體驗各地音樂的魅力,開闊音樂視野。課堂中須加強中華傳統音樂知識的灌輸,培育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藝術情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榮譽感,理解國內外的優秀音樂文化,共享音樂文化成果。
3.2 改變傳統音樂觀念
近年來,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提出推進新文科建設。新文科即學科交叉,以立德樹人、培養綜合型人才為目的。新文科背景下,培養音樂素養是將信息技術與音樂教育相結合,如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課堂中,為教學提供有效幫助,音樂教學課件的制作,利用軟件組合音頻、視頻材料,擴展音樂教學的空間,同時豐富音樂教學手段和資源,減輕教師的壓力,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運用多媒體技術對教師素養和硬件設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應組織教師參加相關培訓活動,提高教師的素養,增強教學的意境體驗感。
制作音樂教學課件要從學生的視聽體驗出發,例如中學音樂課本中的歌曲有許多二聲部合唱,教師可以在課件中制作出兩個聲部的旋律線條,播放二聲部時結合旋律線的起伏,將視聽結合,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歌曲的音準。制作音樂教學課件不能單純地重復教科書中的內容,而是要提煉文字,慎重選擇圖片,合理剪輯音頻、視頻內容,注重審美、排版清晰、符合感知與體驗的規律,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空間,將美育與音樂素養培養密切融合。
3.3 “雙減”政策為音樂美育提供機遇
“雙減”政策是黨和國家教育工作的重要改革舉措之一,旨在通過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和校外學科培訓的負擔,促進中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及發展。中學音樂課程中“雙減”背后的意義是“雙增”。一是師資隊伍擴容,二是教學質量提升。當前,小學生都有課后三點半的美育課程,中學生在周五也會有校本課程的學習。音樂美育實際上是美學、教育學和音樂學這三個學科的融合協作。學生在音樂課上學習聲樂演唱、舞蹈等技能,教師在課后延長講授時間或者在校本課程中對學過的內容進行拓展與提升,同時講解音樂與相關文化、舞蹈等方面的知識,提升學生的音樂理論與實踐能力。
“雙減”政策下,教育部減輕了學生的基礎學科學習負擔,學校應抓住機遇,大力開展音樂美育浸潤行動。當前,為了落實“雙減”政策和切實提升中學生的音樂素養,關于教師的公開招聘信息中對音樂教師的需求明顯增加,學校會聘請民間文藝團體、民間音樂“非遺”傳承人等社會藝術工作者到學校開展音樂活動,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校音樂教師資源短缺問題。
4 結語
目前,我國中學生音樂素養培養還存在一些問題,各學校都在積極改進。培養中學生的音樂素養可使師生在課堂上更好地互動,將音樂知識運用到未來的生活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在培養中學生音樂素養的過程中要突出教學內容的審美性,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引入新媒體技術,在校園中開展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應培養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通過課堂教學及各種課外有意義的藝術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發展音樂的能力,提高學生藝術素養,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總之,應貫徹美育精神,避免美育成為口號,積極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對學習音樂的熱情。
參考文獻:
[1] 吳秉旭.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1.
[2] 張佳欣.中學音樂課中的美育教育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3] 蒲奕菲.美育視野下審美音樂教育思想探究[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8.
[4] 楊曦帆.音樂現象學的美育視域[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4(1):33-36.
作者簡介:王芝馨(2000—),女,江蘇興化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