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菲 苗柯欣 陳鵬宇
摘要:“設計就是科學技術,而不是藝術活動”是烏爾姆設計學院第二任院長托馬斯·馬爾多納多提出的設計觀。1953年,烏爾姆設計學院在聯邦德國的烏爾姆市成立,首任校長是馬克思·比爾。學院成立伊始,其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二戰前包豪斯的教育理念,多停留在邏輯思維和純藝術層面。馬爾多納多出任校長后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觀點,他認為在新的時期完全采用包豪斯的教學理念是不可取的,必須尋找一種與社會、科技發展相適應的設計教育理念。他提出,“設計應該,而且必然是理性的、科學的、技術的,要完全立足于科學的基礎之上,培養出科學的設計師”。馬爾多納多倡導的設計教育觀點從產生的背景、理念與實踐成就來看,對德國戰后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他的觀點過于偏重技術和科學,忽視了人們的心理需求,設計風格缺乏個性甚至冷漠,因此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對現代設計而言,藝術與科技是不可或缺的兩大要素,設計既需要科學技術的理性思維,又需要藝術的支持。設計、科學技術與藝術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基于此,文章從馬爾多納多“設計就是科學技術,而不是藝術活動”的設計觀點出發,梳理其設計觀產生的背景,闡述其存在的客觀原因,并探索設計發展中科技與藝術的關系及作用。
關鍵詞:托馬斯·馬爾多納多;設計觀;科學技術;藝術
中圖分類號:J5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8-0-03
1 二戰后的德國烏爾姆設計學院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經濟衰退、物資匱乏,工業設計處于恢復階段。如何將設計與生產相結合,復興德國的制造業;如何使設計快速為國民經濟服務,滿足市場需求;如何使德國的產品形成自己的設計特征;如何盡快促進設計的職業化等,成為德國設計界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為了重振設計與經濟,培養社會需要的工業設計人才,1953年,烏爾姆設計學院在聯邦德國小城烏爾姆成立,1955年開始設計藝術教學,畢業于包豪斯的雕塑家、畫家馬克斯·比爾成為烏爾姆設計學院首任院長。學院從建校開始就對工業化所導致的社會發展的理性化趨勢秉持開放態度[1],表現出在理性主義推動下的設計探索。這一過程有明確目標——借助科學方法,為新的工業社會創建新的形式標準,以推動經濟、文化、政治和社會發展。這在最初學院師生的作品中得到了體現。初創時期的烏爾姆設計學院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包豪斯的理念,注重設計形式與功能、技術之間的關系,秉承“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強調目的性與功能性等。隨著烏爾姆設計學院教學的進一步理性化與科學化,藝術家出身的比爾對這一變化提出了質疑,開始與托馬斯·馬爾多納多等人的教育主張發生分歧。
1956年,托馬斯·馬爾多納多接任烏爾姆設計學院院長。托馬斯·馬爾多納多認為,延續包豪斯的教學理念已不能適應當下的發展,設計師必須尋找一種與社會、技術條件相適應的設計理念。正如他在1957—1958學年開學致辭中所言:“實事求是地講,延續包豪斯的道路,將意味著重建過去……我們僅僅接受包豪斯進步、反傳統的態度,并在確定的歷史條件下尋找自己的定位,努力致力于社會的發展。”[2]他明確指出,學院應該擺脫包豪斯的舊傳統,轉而重視科學和現代大規模生產技術的新方向,注重以實證主義為準則的科學基礎,并嘗試在設計、科學與技術之間建立一種新的密切關系,設計面向科學技術逐漸成為學院設計教育的指導思想。在托馬斯·馬爾多納多等人的帶領下,學院課程開始從注重形式學習轉向人文與科技領域,走向了科學實證主義的道路,科學方法論成為其設計教育的核心目標,其中系統化設計思維成為其科學方法論思想得以實現的技術路徑。憑借對設計方法和實踐的總結,烏爾姆設計學院逐步脫離了包豪斯教育理念的影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設計教育體系,走上了極端科學化和反藝術的道路。
另外,烏爾姆設計學院與德國布勞恩公司合作,將學院研究和企業生產、設計師與市場緊密結合起來,使設計教育為工業生產服務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將設計與生產結合起來,讓設計師和工程師合作,使設計與企業的經濟利益、使用者的需求相聯系,批量生產產品,降低生產成本,從而生產出更加高效和實用的產品,形成了“布勞恩原則”。這種合作方式促進了德國新理性主義的發展,也將學院從形式主義中解放出來,使烏爾姆設計學院成為一個在工業設計方面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學院。
2 托馬斯·馬爾多納多的設計教育觀
1958年,托馬斯·馬爾多納多在《在工業和產品設計師教育中的新發展》一文中指出,一種新的教育哲學即將到來,科學操作主義是其基礎。它不是指對象的名稱或對象本身,而是指知識——人們可以使用和操作的真正知識。同時,他還進一步提出,希望在未來,實證主義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敘事符號學、個體和社會行為的遺傳心理學、感知理論等能夠被結合成一個關于消費的各種觀點的系統化研究。他為設計教育勾畫了以實證為基礎的科學的設計教育系統。
托馬斯·馬爾多納多對設計的科學性有自己的認識,他提出“設計就是科學技術,而不是藝術活動”的觀點。值得說明的是,托馬斯·馬爾多納多提出的“設計就是科學技術”觀點與當時的工業發展密切相關,也是一種與工業社會和工業生產條件緊密結合的教育方針,而“設計不是藝術活動”的觀點,則是針對馬克斯·比爾承襲包豪斯理想主義而言。為此,馬爾多納多提出了科學化的工業設計觀念,主張“設計應該而且必然是理性的、科學的、技術的”,強調科技的作用,從而將理性主義設計教育體系發展到了極端。
本著與工業社會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的初衷,托馬斯·馬爾多納多提出設計師不再只是一個發號施令的藝術家,而是參與到工業生產決策過程中的平等合作伙伴。他認為工業設計不是藝術,設計師也不是藝術家,設計師的工作應該從對產品樣式的設計轉變到生產過程本身,設計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讓人難以理解的藝術活動,它脫離了藝術生產的文化范疇,變成了一種具有科學性的社會運行方式,因此,他認為設計師應努力與社會發展中的新角色相適應。由此,設計教育應是培養能熟練掌握生產、技術和銷售以及美學技能的全面人才。托馬斯·馬爾多納多倡導設計的科學性,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強調設計的工業特色、批量生產的特點。在他的領導下,設計師從獨立的藝術家,變成了包括科學家、研發部門、銷售人員和技術人員在內的團隊中的一部分。
烏爾姆設計教育以理性主義設計、技術美學思想為核心,倡導系統設計原則,從根本上摒棄了純粹的藝術類專業,轉而融合了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材料學、人體工程學、機械原理等多種社會科學與科技類專業,將設計拓展到了嚴謹的科學系統范疇。在托馬斯·馬爾多納多等人的倡導下,烏爾姆設計學院逐漸形成了設計教育面向科學與現代技術理論的專業教育體系,秉承理性主義設計原則,將設計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開辟了一條將設計與工業化生產相結合的獨特道路,構建出了一套基于工業生產技術和新的科學方法的全新設計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為德國的現代設計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其設計教育理念和課程體系也對其他國家的設計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總體來說,烏爾姆設計學院的理念和教育方法在當時是非常前衛和創新的,對當時設計與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強調設計的理性和科學性,烏爾姆設計學院的設計教育體系推動了以科學為基礎的設計理念的全面革新,其教育理念和實踐活動帶動了德國設計教育以及德國經濟與文化的共同發展。到了20世紀60年代,德國經濟迅速發展,企業內部結構日益完善,分工越加細致,在走向職業化的過程中,設計逐漸成為專業化的行業。因此,就經濟發展而言,設計的分工精細化、設計專業化以及機械化生產的標準化成為德國發展的必然結果。顯而易見,“烏爾姆”是在新型工業文化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然而,托馬斯·馬爾多納多對戰后工業文化的癡迷致使他過于強調技術因素、工業化特征以及科學的設計程序,把培養科學型設計人才作為設計藝術教育的目的,忽視了藝術對設計的作用以及人們的心理需求,其過于理性甚至淪為教條主義的設計教育思想導致設計風格缺乏個性、顯得單調乏味。阿多諾曾用“被腐蝕的無用之物審美是貧瘠的,但純粹的有用之物則使世界(變得)荒蕪”的忠告,提醒馬爾多納多應該克制對于工業化的熱情。20世紀80年代,馬爾多納多在《回顧烏爾姆》一文中,承認烏爾姆學院在發展中形成了盲目崇拜科學方法論思想的狀況。正如王受之所說,多年來,德國人一直對科學設計和藝術設計的雙重因素感到困惑。從德國當時的具體國情來看,理性主義不可避免地占據上風,這與德意志民族的理性傳統、德國戰后重建所需要的秩序密切相關[3]。
3 現代設計發展中科技與藝術的關系
歷史上,從工業革命開始,設計中藝術與科技的關系一直是一個被反復探討的問題,以至于在不同歷史時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觀點。例如,工藝美術運動的“藝術與手工藝的結合”、包豪斯的“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烏爾姆設計學院的“冷峻、簡潔、富有條理”、現代主義設計的“形式服從功能”、意大利孟菲斯的“裝飾不是罪惡”等,各種觀點交織碰撞,對設計的發展都起到了助推作用。從設計發展角度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設計發展來看,藝術和科技是促進設計發展的重要因素,三者密不可分。
一方面,設計與藝術是彼此滲透、相互補充的關系。現代設計的發展自始至終滲透著藝術的影響,西方立體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風格派、構成主義和波普藝術等藝術流派在現代主義哲學、心理學以及商業發展的基礎上,無論是觀念、內容還是形式上都直接或間接影響了現代設計的發展,都為現代設計的語言表現和視覺構成提供了借鑒。現代藝術憑借自由、獨立的思想狀態以及超凡的想象力和創造性,為設計提供了無窮的靈感。設計是對藝術的“物化”,藝術通過設計走向大眾,既改變了人們對藝術的理解,又拓展了人們的審美趨向,同時引領了現代設計的發展。然而,隨著社會、科技以及工業化的發展,反對或回避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工業化、機械化生產關系,一味擁抱傳統的手工藝、過于強調裝飾的藝術化生產,是逆時代潮流的發展。
另一方面,歷史上每一次科技浪潮都給設計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20世紀以來,工業及科技的發展直接影響了設計的發展,使現代設計在觀念、材料和形式上得到了極大的拓展。計算機的出現使原來無法完成的設計方案得以實現,新材料的發現也使設計的表現形式擁有無限可能。現在,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其自動化、智能化特征以及所引起的設計倫理討論對未來的設計和藝術的發展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對現代設計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對現代設計教育的深遠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然而,過于強調科學和功能主義,必然導致設計在感性與審美層面的缺失,忽略藝術性對產品和使用者的影響,阻礙科技與藝術的統一。
可以說,設計是科技與藝術的多元化結合。現代設計既要以科技為支撐,滿足人們對物質功能的需求;又要以藝術為支持,滿足人們對物品審美的需求,只有將功能與形式充分結合,才能滿足人們多元化的豐富需求。只有清楚二者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藝術、科技在設計創造活動中的內在聯系與辯證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藝術與科技對設計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設計既不能否定科學性、技術性和經濟性,同時又要避免因為技術而否定設計的藝術特性。總之,現代設計的未來發展既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又不能脫離藝術的滋養。
4 結語
2001年5月31日,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和藝術家吳冠中的主導下,“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暨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之際召開,其初衷是從理論和實踐的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剖析科學與藝術的不同特點與內在聯系,反思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李政道在會議中提出“科學和藝術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的觀點。2002年,李政道在《科學與藝術》一書中提到,“科學和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認為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對設計而言,李政道認為,設計既是一門技術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科學,只有把科學技術與藝術美學更好地結合起來,才能創造一個科學與人文、技術與藝術相融合的人類生存環境。
參考文獻:
[1] 汪建軍.烏爾姆模式的理性過程與科學設計[J].創意與設計,2020(6):17.
[2] 林丁格爾,王敏.烏爾姆設計:造物之道(烏爾姆設計學院1953—1968)[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24.
[3]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283.
作者簡介:陳菲(1994—),女,山東日照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苗柯欣(2003—),女,山東日照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陳鵬宇(1997—),男,山東棗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