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怡
【摘要】隨著國內外稅收監管要求的趨嚴趨細,“中外中”架構的跨國企業需統籌考慮稅務架構的運營成本和風險管理,通過享受稅收協定待遇和認定中國稅收居民企業等方式,合理優化股息分紅的稅負水平。同時做好后續合規管理,在加強稅務風險防控的同時,實現稅務管理的規范高效。
【關鍵詞】稅務架構;股息分紅;稅收協定待遇
【中圖分類號】F812.42;F276.1;F275.4
一、“中外中”架構的形成原因
二十一世紀初期,為充分運用香港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和外商投資企業的優惠政策,加快國有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不少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將主要資產劃轉至境外持股平臺,形成了境內集團總部通過香港、BVI和開曼等境外公司,持有境內運營實體的 “中外中”股權架構。
近年來,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推進,為更好地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越來越多的中資跨國企業集團在境外離岸群島(如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和百慕大等地)設立特殊目的公司,通過現金收購、股權置換等方式將境內公司股權或資產注入殼公司,并以境外殼公司的名義在海外上市,吸引境外戰略投資者,搭建國際融資平臺,“中外中”的股權架構趨于普遍。
二、監管環境趨細趨嚴
從國內稅務監管環境來看,隨著“金稅四期”和“千戶集團風險管理”等監管舉措陸續實施,稅務監管力度不斷加大。2014年,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居民企業報告境外投資和所得信息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38號),對“走出去”企業的納稅遵從報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境內集團總部而言,由居民企業成立或參股外國企業,或者處置已持有的外國企業股份或有表決權股份的,達到一定標準,應當在辦理企業所得稅預繳申報時,向主管稅務機關填報《居民企業參股外國企業信息報告表》;同時,在辦理企業所得稅年度匯繳申報時,如果符合受控外國企業條件的,還需要報送《受控外國企業信息報告表》。
從國際稅收監管環境來看,“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行動計劃推動各國稅收征管制度、征管方式、稅款分配等不斷完善,跨國企業面臨著信息的可獲得性、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和透明性的挑戰,國際稅收監管環境日趨復雜。為積極響應BEPS行動計劃,稅務總局出臺文件,明確《實施稅收協定相關措施以防止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的多邊公約》(以下簡稱“《多邊公約》”)自2022年9月1日起對我國生效。《多邊公約》內容涵蓋關于防止協定優惠的不當授予的相關條款,通過主要目的測試條款和限制導管安排等方式,對跨國公司享受協定待遇提出了進一步的合規要求。
從國資監管環境來看,國資委印發了《關于中央企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財務管理體系的指導意見》,闡明了強化稅務管理是推進新時期中央企業財務管理轉型升級的抓手之一,要求企業深入研判稅務政策,運用稅務規劃等有效工具,積極主動參與交易架構的設計規劃,統籌風險控制和成本優化,主動創造財務價值,促進提升企業價值。同時,健全風險防控體系,精準識別經營、財務風險,及時預警、有效處置,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因此,中資跨國企業應將“精細化管理”的理念融入稅務管理工作,積極應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監管環境,強化稅務合規管理,規范涉稅行為,提升稅務合規管理水平和價值創造能力。
三、理論稅負分析
以A集團為例,為發揮利用香港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提高整體資源優勢,綜合考慮股權變更及交易法律手續和項目融資需求等因素,搭建了境外持股平臺持有境外殼公司,再持有單個境內運營實體的“中外中”股權架構。具體如圖1所示。
在“中外中”的投資架構下,境內運營實體向上逐級分紅的稅務成本高昂,回流集團總部的現金受限。企業分紅的稅務成本主要由以下兩方面構成:
(一)境內運營實體向境外中間層公司分配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境內運營實體在中國境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取得的所得,通常需要先按照25%繳納企業所得稅,再進行利潤分配。根據國發〔2000〕第37號,境內運營實體向境外中間層公司分配股息、紅利等投資性收益時,需要由境內運營實體代扣代繳10%的預提稅。以境內運營實體在中國境內取得稅前利潤100萬元為例,境外中間層公司僅能取得67.5萬元的分紅。
(二)境外中間層公司向境內集團總部分配
香港實行地域來源征稅制度,在香港經營業務的企業獲得來源于香港的所有收入(資本利得除外)需要繳納利得稅,因此境外中間層公司向香港持股平臺分配利潤時無需繳納利得稅。而香港持股平臺向境內集團總部分紅時,集團總部需要再次繳納25%的企業所得稅。以香港持股平臺取得67.5萬元的分紅為例,集團總部需繳納16.875萬元,實際收到分紅僅為50.625萬元。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1號,居民企業不僅可以就其在境外直接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申請直接抵免,還可以就其境外子公司在境外繳納的、與該居民企業獲得股利相關的企業所得稅申請間接抵免。在“中外中”的投資架構下,境內運營實體在境內繳納的企業所得稅不符合間接抵免的條件,因此境內集團總部在取得股息時,無法申請稅收抵免,存在重復征稅。
綜上來看,在“中外中”的投資架構下,企業無法享受分紅免稅和稅收抵免政策,重復征稅的問題嚴重,綜合稅負率可高達49.38%。取得股息分紅的稅務成本直接影響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因此中資企業在海外營運管理中應予以關注。
四、稅負優化方式
(一)適用協定優惠稅率
通常,向境外企業支付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等需繳納一定比例的預提所得稅,而雙邊稅收協定則規定了預提所得稅優惠條款,為“中外中”架構企業的稅收安排創造了空間。為鼓勵跨境投資,避免重復征稅,中國已經與超過110個國家和地區簽訂雙邊稅收協定安排,股息收入的稅負或可低于10%。例如,香港、新加坡、瑞士的子公司向直接持股比例超過25%內地母公司分配股息時,可申請適用優惠稅率5%。
自2020年起,享受協定待遇的方式由以往的申報時報送資料簡化為自行判斷、申報享受、相關資料留存備查。非居民納稅人應當如實填寫《非居民納稅人享受協定待遇信息報告表》,主動提交給扣繳義務人,并按規定留存相關資料。扣繳義務人應在收到報表后確認填報信息完整,并按規定完成扣繳申報。
(二)申請認定中國稅收居民企業
為解決境外紅籌中資控股企業面臨股息重復征稅問題,稅務總局出臺了《依據實際管理機構標準實施居民企業認定有關問題的公告》(國稅發〔2009〕82號),部分境外紅籌中資控股企業可通過“居民企業”認定的方式,解決其股息重復征稅問題。2013年,稅務總局將認定的審批權下放至省級及以下稅務機關,符合居民企業認定條件的境外中資企業,須向其中國境內主要投資者登記注冊地主管稅務機關提出居民企業認定申請后,呈報省級稅務機關確認。
擬申請認定的企業需要滿足四項基本條件:日常生產經營管理由國內管理機構和高層管理人員負責實施;重大財務決策和人事決策等重大決策事項由位于中國境內的高層管理人員決定或批準;公司的主要財產、會計賬簿、董事會和股東會議紀要和公司印章等存放于中國境內;企業半數以上具有投票權的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經常居住于中國境內。
由于居民企業之間分紅免稅的優惠不受持股比例的限制,境外中間層公司取得的境內運營實體支付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時,境內運營實體無需代扣代繳預提所得稅;境內集團總部取得境外中間層公司分配的股息、紅利時,也可作為免稅收入,免征企業所得稅。
五、后續合規管理及風險應對
(一)受控外國公司風險及應對
基于反避稅的需要,企業所得稅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由于居民企業,或者由居民企業和中國居民企業控制的設立在實際稅負明顯低于我國基本稅率(25%)的國家(地區)的企業,并非由于合理的經營需要而對利潤不作分配或者減少分配的,上述利潤中應歸屬于該居民企業的當期收入。如果下屬避稅地持股殼公司,存在留存收益金額較大且未做分配的情況,一旦被稅務機關關注,存在認定為受控外國公司的風險。如被認定為受控外國公司,境外中間層企業的利潤即使不作分配也須在中國納稅,其節稅和延遲納稅的作用將大打折扣。
盡管近年來中國稅務機關針對受控外國公司的調查調整案件相對較少,跨國企業仍應提前做好合規管理。考慮存在潛在風險的境外企業是否具有合理經營需要而不分配利潤的理由,從公司未來的運營規劃、投資安排和配套的資金使用計劃等角度進行分析相關商業安排,留存相關會議紀要、發展規劃等內部文件,進一步提升企業的合規遵從水平。
(二)稅收協定待遇的后續管理
2019年末,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關于《非居民納稅人享受協定待遇管理辦法》的公告,簡化了非居民享受協定待遇的辦理程序,同時強調了稅務機關的后續管理職能,對跨國企業的稅務合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跨國企業能否享受稅收協定待遇的關鍵在于是否符合“受益所有人”的判定條件。2018年初,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稅收協定中“受益所有人”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9號),明確“受益所有人”是指對所得或所得據以產生的權利或財產具有所有權和支配權的人。相較于國稅函〔2009〕601號,9號公告一方面修訂了受益所有人身份判定的不利因素,提高了對申請人所從事經營活動的要求;另一方面放寬了安全港條款的適用范圍,將“締約對方政府;締約對方居民且在締約對方上市的公司;締約對方居民個人;以及前述直接或間接持有100%股份,且間接持有股份情形下的中間層為中國居民或締約對方居民”均列入可直接判定“受益所有人”身份的范圍。
因此跨國企業在稅務架構設計時,應當從安全港條款的適用和實質經營活動匹配的角度,重點考慮中間控股公司能否被認定為具有“受益所有人”資格,以確保享受特定的稅收協定待遇。
(三)香港稅制改革影響及應對
1.稅改概況
香港一直以來實行地域來源征稅制度,在香港經營業務的企業獲得來源于香港的所有收入(資本利得除外)需要繳納利得稅,離岸收入無需繳納利得稅。自2023年1月起,為解決歐盟對香港離岸被動收入免稅制度的顧慮,香港出臺了《2022年稅務(修訂)(指明外地收入征稅)條例》,針對在香港沒有實質經營活動企業利用被動收入進行跨境避稅的行為進行限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外中”架構企業分紅的合規成本和稅收不確定性。
修訂提案將源自于香港以外的股息、股權處置收益、利息以及知識產權收入視為該制度下的相關離岸被動收入,取得此類收入的跨國集團成員實體需要滿足特定要求時,才能繼續享受豁免利得稅;如果離岸被動收入需要繳納利得稅,為避免雙重征稅,提案在現有雙邊稅收協定的基礎上引入新的單邊稅收抵免規定,進行稅款抵免。對于其他離岸收入,如貿易收入、服務費收入等,相關法規保持不變,無需繳納香港利得稅。
2.免稅條件
對于“中外中”架構的企業而言,香港的中間層公司在取得離岸股息收入時,需符合以下免稅條件之一,方可申請適用離岸被動收入利得稅豁免。
(1)如果在香港的中間層公司進行的相關活動僅包括持股和管理持股,可申請適用純控股公司的簡化經濟實質要求,即有匹配的人力從事持股和管理持股的日常登記、資料管理等工作,相對容易滿足政策允許。同時政策允許將有關簡單的實質經濟活動外包給第三方,但相關活動需要在香港進行。
(2)如果在香港的中間層公司屬于非純持股實體,則需要滿足實質經濟活動在香港進行,包括做出必要的戰略決策,管理和承擔主要風險。稅務機關在判斷企業是否符合充分性測試時,將結合業務性質、經營規模、盈利能力、雇員情況、發生的經營費用的數額和類型等進行考慮。
(3)為減輕企業合規負擔,香港修訂提案引入了持股豁免制度,即在取得股息前,持有股權不少于12個月,且持股比例不低于5%,且股息已在適用稅率不低于15%的其他國家(地區)繳納稅款的要求,則可申請豁免繳稅。
因此,“中外中”架構的跨國企業需要密切關注香港稅制改革的實施進展,及時評估修訂法案對香港中間層控股企業的利得稅影響,包括能否符合實質經濟活動要求、持股豁免安排等,并視情況對投資控股架構和商業運作模式進行相應調整,以繼續享受離岸免稅政策,同時持續關注合規方面的要求變化。此外,跨國企業可以考慮提前申請爭取事先裁定,以增加稅收確定性。事先裁定結果的有效期最長為5年,獲得事先裁定的納稅人還可按照簡化后的要求進行申報。
綜上,“中外中”架構的跨國企業需要積極應對外部監管環境的不斷變化,合理運用多種稅負優化手段,創造稅務價值;同時在提升稅務合規水平的基礎上,持續做好稅務風險監控,防范稅務風險。
主要參考文獻:
[1]高金平.投資持有期間:股息、紅利所得的稅務處理[J].中國稅務,2013:52-55.
[2]席華年.不同投資主體從居民企業取得股息所得的稅務處理研究[J].會計師,2014:12-13.
[3]李海蘭.跨國集團“中外中”投資結構稅收籌劃[J].財會學習,2014:49-50.
[4]王鵬.企業海外投資稅務攻略[J].新理財,2017:65-66.[5]王煜.企業境外所得稅收抵免相關問題分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5:229.
[6]陳弓.海外投資的稅務構架設計及征管雙方的挑戰與應則[J].國際稅收,2016:45-50.
[7]羅霄.居民企業認定對某紅籌上市公司的影響分櫪[J].國際稅收,2013:38-40.
責編: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