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君 黃文瑜 牛改紅 劉思嘉


【摘要】? 目的? ? 探討眼底動脈硬化影響因素。方法? ? 隨機選擇2021年3月—2022年1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行眼底照相檢查的205例健康體檢者,根據是否存在眼底動脈硬化分為眼底動脈硬化組和眼底動脈正常組,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結果? ? 2組之間性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眼底動脈硬化健康體檢者舒張壓及體質量指數、空腹血糖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尿酸均明顯高于眼底正常體檢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YC)、收縮壓均為眼底動脈硬化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 ? 影響眼底動脈硬化的因素有體質量指數、性別、年齡、血壓、血脂、血糖、尿酸、HYC。
【關鍵詞】? 眼底動脈硬化; 年齡; 同型半胱氨酸; 收縮壓
Retrospective study and summar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undus arteriosclerosisHuang Cuijun Huang Wenyu Niu Gaihong Liu Sijia The Jiuji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Jiujiang,Jiangxi? ?332000;2.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Jiujiang,Jiangxi? ?332000
【Abstract】? ?Objective? ?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undus arteriosclerosis. Methods? ? 205 healthy subjects who underwent fundus photography in the health management center of the Jiujiang First Pecple's hospital from March 2021 to January 2022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y had fundus arteriosclerosi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fundus arteriosclerosis group and fundus arteriosclerosis normal group for retrospective study and analysis. Results? ?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body mass index, fasting blood gluco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uric acid in healthy subjects with fundus arteriosclerosi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normal subjects(P<0.05). There was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healthy subjects with fundus arteriosclerosis and normal subjects(P<0.05). And age、HYC、systolic blood pressur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fundus arteriosclerosis(P<0.05). Conclusion? ? The factors affecting fundus arteriosclerosis include body mass index, gender, age, blood pressure, blood lipid, blood glucose, uric acid and HYC.
【Key Word】? Fundus arteriosclerosis; Age; Homocystein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中圖分類號:R77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25-0044-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5.014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高血脂、高尿酸、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代謝性病癥也越來越常見。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人們健康的第一大殺手,冠心病、腦卒中成為人類主要的死亡因素之一。如何判斷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及預防此類疾病已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焦點。已有研究證明眼底動脈是否硬化可用來評價全身各系統血管動脈硬化情況,預測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了眼底動脈硬化相關影響因素,如體質量指數、性別、血壓、血生化等相關指標,以確定眼底動脈硬化的主要風險因素,為早期判斷、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提供依據。報告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納入標準:在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進行眼底照相檢測,并同時完成身高、體質量、血液生化及同型半胱氨酸檢測(HYC)的健康體檢者;年齡45~69歲。排除標準:無法配合拍攝,或因眼部疾病而眼底顯示不清的體檢者;未能完善身高、體質量、血壓、HYC、空腹血糖值、血脂、尿酸等任何一項檢查導致資料不完整的體檢者。
據此納入2021年3月—2022年1月在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行眼底照相體檢者205例,其中男性148例,女性57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56.00±6.54)歲。
1.2? ? 方法? ? 將205例健康體檢者根據是否具有眼底動脈硬化改變分為眼底動脈硬化組和眼底動脈正常組,并比較2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血壓、HYC、空腹血糖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尿酸之間差異。
1.3? ? 統計學方法? ? 運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單因素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2組間一般資料對比? ? 本研究納入健康體檢者205例,其中眼底動脈硬化組100例,眼底動脈正常組105例。眼底動脈硬化組健康檢查者年齡、HYC及血壓明顯高于眼底動脈正常組(P<0.05)。2組健康檢查者性別存在差異性,且2組之間眼底動脈硬化組體質量指數、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尿酸等水平均較眼底動脈正常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 眼底動脈硬化多因素分析? ?健康體檢者臨床指標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比較,年齡、HYC、收縮壓是眼底動脈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3? ? 討論
眼底動脈為全身動脈血管的組成部分之一,有著與心臟血管、腦血管等相似的解剖學結構特點,并且是人體中唯一一條可以進行拍攝觀察的血管,能夠較好反映心腦血管硬化狀況。作為冠心病獨立危險因素的眼底動脈硬化可以預測心腦血管病變的發生風險,便于在早期進行醫療干預。
通過于風輝[1]的研究可以得知,隨著年齡的增加,頸動脈硬化斑塊部位的內—中膜也會逐漸增厚。頸動脈硬化概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2],頸動脈粥樣斑塊的數量、最大厚度、頸動脈狹窄的數量和狹窄程度評分等也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不僅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血管收縮的初始階段及終末階段的脈搏波傳導速度會加快。綜上所述,這些條件或表現都顯示,血管壁的彈性越差,動脈硬化程度也就越高。本研究亦提示年齡越高眼底動脈硬化可能性越大,是其獨立危險因素(P<0.05)。但目前關于眼底動脈硬化和年齡相關機制深入研究仍尚少,需更多研究來證明兩者的相關性。高血壓作為常見的血管性疾病在我國越來越年輕化,且患病率也出現逐年增長趨勢[3]。血壓高不僅會引起血液循環神經內分泌調節障礙,對血流動力學也存在一定的影響[4]。血管壁受壓隨著血壓上升而增加,血管內皮功能受損,管壁和管腔改變,最終導致動脈出現硬化[5]。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也隨著血壓的升高而增長,而動脈血管的橫斷面順應性、體量的擴張能力卻顯著下降,這些皆提示血管管壁彈性功能降低,動脈硬化程度增高。本研究表明,眼底動脈硬化風險隨著收縮壓升高而增加,收縮壓是其獨立危險因素(P<0.05),而舒張壓是其相關因素。
HYC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也是目前在臨床比較被認可且受醫生青睞、患者熟識的檢測項目之一。HYC是由肝臟合成的蛋氨酸中間代謝產物,是一種含有巰基的毒性酸[6]。HYC每增加5 μmol/L,冠心病、腦卒中的發病率可增加1/2以上,每降低3 μmol/L,冠心病、腦卒中發病率可減少1/5;隨著心腦血管疾病病死率躍居世界第一,成為頭號健康殺手,HYC的檢測越來越被重視,特別是針對具有一定高危因素可能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HYC本身可損傷血管壁平滑肌細胞,使其增殖,加快血管硬化,經氧化的HYC是促產生氧自由基的因素,破壞血管細胞,加快引起血管壁增厚、導致管腔狹小的泡沫細胞生成[7],氧化后的HYC可使凝血纖溶系統平衡受影響,損傷血小板,促進血栓的產生[8]。此外HYC還可與已有的冠心病危險因素協同作用增加冠脈硬化,進而引起冠心病。本研究亦提示HYC水平越高,眼底動脈硬化可能性亦越高,是其獨立危險因素(P<0.05)。
隨著人們生活不斷改善,超重、肥胖及“三高”人群也開始日益常見。黃暉明等[9]的研究表明體質量指數與體脂百分比均可以有效地預測群體是否存在動脈硬化的風險。血生化中尿酸異常在許多尿酸偏高而不伴隨痛風癥狀的患者中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在一項關于年輕人的調查中提示尿酸與體質量指數高低相關,而血壓、血脂、血糖高低與體質量指數數值存在聯系,推測尿酸與體質量指數相關性可能因體質量指數與三高疾病之間存在一定聯系有關[10]。有研究提出血糖數值不干擾動脈粥樣硬化與尿酸之間聯系[11],當然其聯系機制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明。在日常生活中,血糖升高已經越來越普遍,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在日益上升。目前高血糖已是公認的較為主要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之一,即使血糖水平出現輕度上升也會引起一定的大動脈彈性功能下降,引發動脈硬化的危險;血糖若長時間偏高,則會使動脈管壁的結構、功能發生改變,即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概率隨發病時期的延長而增加,同時由于血糖水平長時間不穩定,可加劇胰島素抵抗,增加了脂類分解代謝,并通過氧化應激加重了脂類代謝紊亂導致的高膽固醇血癥[12]。趙華[13]研究證明外周動脈硬化程度與血脂異常有著正相關性,主要機制可能為血脂的異常造成了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內皮細胞溶血栓原激活酶分泌減少、血管中舒張因子的功能出現障礙等造成血液中凝血因子活性增加,血管正常運動受到一定影響,同時脂質堆積形成血栓以及粥樣斑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促進泡沫細胞產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經過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被吞噬細胞吞噬,從而形成富含脂質顆粒的大泡沫細胞,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本研究也表明眼底動脈硬化在性別中存在一定差異,這可能與女性雌激素對血管系統存在保護作用相關。雌激素不僅在人體的生長發育過程中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而且在血管內皮細胞修復,調整體內氧化應激、血管舒張及收縮、血管活性物質的釋放、延緩動脈硬化等方面均發揮重要作用[14]。本次研究中健康體檢者體質量指數、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尿酸等均與眼底動脈硬化有一定關系,但不是眼底動脈硬化的獨立風險因素。
眼底動脈硬化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密切相關,也是可能發生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15]。本研究中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舒張壓、收縮壓、HYC、空腹血糖值、低密度脂蛋白、尿酸等均與眼底動脈血管硬化具有相關性;而年齡、收縮壓、HYC是眼底動脈硬化獨立危險因素。明確影響眼底動脈硬化的相關因素,通過對免散瞳眼底照相及其他基礎體檢項目的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心腦血管和其他血管的情況,進而能早期采取預防措施降低及延緩動脈的硬化,減少心腦血管疾病對健康的威脅。
參考文獻
[1] 于風輝.頸動脈硬化及斑塊形成與年齡的相關性[J/CD].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24):5170-5171.
[2] 高智玉,王雯,方筱靜,等.頸動脈超聲檢查各指標與年齡和性別關系的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9,21(12):1245-1248.
[3] 向政,周舟.湖北省貧困山區老年高血壓患病因素結構方程模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9,39(1):216-218.
[4] MA W,ZHANG B W,YANG Y,et al.Correl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arm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J].J Clini Hypertension(Greenwich),201719(5):466-471.
[5] 馮石獻,范雷,戚敏杰,等.河南省常住居民體質指數與血壓水平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8,21(13):1589-1593.
[6] SILVA A S E,LACERDA F V,DA MOTA M P G,et al.Effect of strength training on plasma levels of homocystein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Int J Prev Med,2019,10(10):80.
[7] LOBO R A.Where are we 10 years after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3,98(5):1771-1780.
[8] LI J,ZHANG Y,ZHANG Y,et al.GSNOR modulates hyper-homocysteinemia-induced T cell activ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 by switching Akt S-nitrosylation to phosphorylation[J].Redox Biology,2018,17(7):386-399.
[9] 黃暉明,王人衛,李森,等.體重指數與體脂率指標評價肥胖:基于診斷試驗的比較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7,36(3):218-225.
[10] OIKONEN M,WENDELIN-SAARENBOVI M,LEO-PEKKA L,et a1.Associations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and markers of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in young adults:the cardiovascular risk in Young Finns study[J].Atherosclerosis,2012,223(2):497-503.
[11] LI Q,YANG Z,LU B.et a1.Serum uric acid level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2011,10(1):72.
[12] 李小鷹.阿司匹林在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共識(2016)解讀[J].中華內科雜志,2017,56(1):4-6.
[13] 趙華.外周動脈硬化檢測結果與血脂異常結果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18,38(增刊1):260.
[14] HILDRETH K L,KOHRF W M,MOREAU K L.0xidative stress contributes to large elastic arterial stiffening across the stages of the menopausal transition[J].Menopause,2014,21(6):624-632.
[15] 周磊,范茂丹,楊敏,等.高血壓病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動脈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海軍醫學雜志,2016,37(5):411-414.
(收稿日期: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