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琪 施 慧 毛佳敏
(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鎮江 212300)
教育是國之大計、國之根本,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高校思政課則是落實立德樹人重要任務的核心,其所發揮的作用是任何課程都無法替代的。紅色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更是高校思政課中難能可貴的生動歷史教材,在高校思政課育人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融合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思想上的指導作用。紅色文化資源形成于革命斗爭時期和社會建設時期,作為黨和人民奮斗史的承載體,具有強大的思想指引力和精神感召力。通過高校思政課對紅色資源的學習,體會其中蘊含的黨和人民的偉大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品質,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培養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是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的道德示范作用。紅色資源承載了無數革命先烈的革命故事,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優秀思想道德觀念。革命先烈身上可貴的精神起到了榜樣示范作用。學好紅色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情操和道德水平,也為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做出巨大貢獻。
因此,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融合是大勢所趨,但是全力發揮高校思政課這一主要渠道的作用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傳統媒介以電視、廣播、報紙等為代表,具有傳播速度慢、方式單一、數量少、內容單薄、受眾范圍小等傳播缺陷,吸引信息受眾者的能力持續下降。新媒介是相對于傳統媒介而言的,主要是指依托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發展的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具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高效互動等優勢。
一是速度快,傳播方式多樣。傳統媒介以線下傳播為主,而新媒介是以網絡平臺為傳播途徑。傳統媒介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線性和不可選擇性的,它很難將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結合起來,做出高效的產物。而在新媒介平臺上,既可以感受到圖片、視頻帶來的視覺沖擊,也能通過聲音感受到整體傳播環境的和諧統一,還能從文字中得到最全最深入的信息。
二是全球化,不受時空約束。傳統媒介的覆蓋面比較局限,如報紙和廣播,受眾群體只局限于特定人群。同時,它也受到技術限制,導致信息閉塞、傳播不迅速,因而外界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信息。而依托互聯網發展的新媒體,傳播范圍可以遍及全球,打破了傳統媒介信息傳播的時空限制,使得各區域的群體都能獲取信息,而不僅局限于單一群體與區域。信息的快速傳播,很大程度上擴大了傳統媒介的受眾范圍,不僅便利了年輕群體也更便利了老年群體,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三是數量多,運營成本低。在新媒介傳播的時代,任一用戶在平臺上發布的合法內容,都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被世界范圍內的任一其他用戶看到,并且可以在任一時間查看這條內容的數據。同一時間內傳播出數量龐大的信息,而這是傳統媒介無法做到的。大眾只需實名注冊便可以擁有自己的自媒體渠道,如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不需要花費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運營成本相對較低。
一是拓寬認知渠道。互聯網這一新媒體的蓬勃發展衍生出許多新的文化傳播媒介,高校學生不僅能從書本或是教師面授的第一課堂上了解紅色文化知識,還能從慕課、學習通、愛課程等新興媒體學習平臺上學習和認識紅色文化。除此之外,學生也可以通過關注紅色文化官網、官博、微信公眾號等官方渠道來獲取相關信息。
二是發揮學生主體性。隨著互聯網走進校園,教師不再是持有信息較多的一方,課堂也不再局限于教師講和學生聽的傳統模式。高校應充分利用新媒體,鼓勵進行翻轉課堂,使教師與學生身份互調,即學生說,教師聽。一方面,學生為了講授,會利用多種網絡渠道進行準備,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深化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學生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提高學習熱情,突破原有枯燥的學習方式,可以讓“紅色文化與紅色精神”真正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賦予課堂新的生命力。
三是形成教育新基地。借助多樣化的新媒體形式,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傳授紅色文化知識。例如,可以創建相關紅色文化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賬號并定期進行專項內容的推送和傳播。這一系列依托新媒體技術的紅色文化傳播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興趣,營造了學習紅色文化的氛圍,使得高校學生更容易接受并參與其中,有利于形成紅色文化教育新基地。
近年來,紅色文化資源逐漸成為國家和人們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紅色文化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而高校思政課正是為學生提供學習、關注國家歷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新時代,利用新媒介將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相融合有助于進一步弘揚紅色文化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但在現實應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新媒介下,大眾傳播手段逐漸增多,但其中關于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融合的傳播平臺其實很少,而且傳播平臺的利用率不高。首先,關于紅色文化資源的大多數平臺主要以宣傳地方紅色文化為主,著重于對具體資源的介紹,內容信息復雜多樣,信息呈現碎片化。其次,新媒介傳播手段豐富多樣,但關于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融合的相關信息較少,沒有充分利用新媒介的優勢去推動二者的融合發展。最后,網絡媒介的發達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迅速高效,還有信息的復雜多變,對學生會產生一定的干擾誤導。
近年來,高校思政課一直在進行改革,強調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將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相融合其實就是更進一步地推進高校思政課的理論性和親和力。但在現實中,部分高校并未積極主動地去推進二者的融合,主要從學校和教師兩個方面體現:一方面,部分學校沒有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的融合,未能建立有力的平臺或提供有效的途徑讓學生了解紅色文化;另一方面,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是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完成的,部分教師可能更習慣于傳統教學方式,仍然采取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新媒介下,網絡文化豐富多彩,可選擇性強。第一,網絡信息的廣泛同時也造成了信息的復雜性,學生對信息的接收有限。學生上網很少主動去了解紅色文化資源的相關信息。第二,部分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對紅色文化了解渠道較少,大多只局限于學校的傳播和一些較為知名的紅色景點。第三,部分學生民族意識欠缺。紅色文化資源是紅色文化精神的一種傳遞,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部分學生并沒有真正了解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沒有深刻認識到其存在的重要意義。
新媒介下,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融合的側重點是地方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的融合,但在實踐中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首先,在高校思政課中,教師上課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這也減少了地方相關部門和高校的對接機會。新媒介下,部分高校沒有充分利用信息的有效互動性,形成資源信息共享互動平臺,二者之間缺乏有效的聯系。其次,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和高校思政課融合是需要地方和高校雙方共同協商,但如何尋找到一個有效銜接的方法卻是個難題,涉及的部門范圍、操作服務,內容多且復雜。因此,在新媒介下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融合需要地方和高校的雙向互動,但就目前看來還處于被動狀態。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和生動再現,具有獨特的教育意義,也是當代大學生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高校思政課亟須找到深度融合紅色文化資源的相關對策,增強思政課育人的實效性。
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地處江蘇省丹陽市,以丹陽紅色文化資源為例,丹陽文化底蘊深厚,紅色文化豐富多樣,但尚未形成系統性的紅色文化體系。經過小組實地調查研究發現,丹陽紅色遺址分布較為分散,且多處遺址尚未得到妥善保護,多數本地居民也對其居住地周圍的遺址所知甚少。《丹陽市志》和丹陽地方編寫的關于遺址、烈士的書籍并未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及時更新。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快整合具有地區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尤其需要關注較為偏遠地區的遺址,保護和弘揚先輩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與此同時,高校思政課的設置可根據紅色資源適當創新,以適應時代發展,這將更好地發揮思政課育人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對思政課不再停留于表面的聽說讀背。
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推動了教學方式的轉變。現在,大多數高校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純板書授課方式已逐步被取代。思政教師應利用好多媒體課件,增加師生間的教學互動,深入挖掘教材中所涉及的紅色文化資源相關內容,有意識地將紅色文化融入課件,有效發揮紅色文化在促進學生思政課學習方面的作用。各種新興媒介的出現也豐富了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方式。利用新媒介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熱情和積極性應成為高校思政教師關注的重點。抖音、微博等多種新平臺的出現也深受年輕群體的歡迎,教師可通過新平臺收集通俗易懂、新奇有趣的圖片和視頻,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擺脫對思政課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
紅色文化潛藏著正能量,書寫了近現代以來革命先輩抗日斗爭和建設新中國的豐功偉績。一方面,高校可圍繞紅色文化主題,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結合重大事件紀念日開展主題團日、黨日活動,讓紅色文化潛移默化地進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帶動全校學生共同學習紅色精神,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共同肩負起傳承紅色基因的時代使命。另一方面,高校教師既要用真理的力量吸引學生,也要有人格的力量感染學生,培養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強學生對紅色資源的關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改善思政課教與學中存在的不足,從而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地方與高校對接上的不足和溝通程序的復雜性導致二者無法達成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實現提高思政課育人實效性和促進地方紅色資源發展的雙贏,高校要積極推進與當地相關單位的溝通合作,共同建立愛國主義紅色教學基地。這既為提高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又為當地紅色旅游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學生在生活中實際接觸的紅色文化會進一步促進其對思政課的理解,教師應支持學生走進當地革命陳列館、烈士陵園等地,讓學生親身感受紅色文化潛藏的精神魅力。教師還可根據當地特色紅色資源,適當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上課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翁,切身體會當地特色紅色文化,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與此同時也增加了思政課的趣味性和創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