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科 周銀迪 吳小梅



摘? ? 要:探究優勢天敵東亞小花蝽成蟲對西花薊馬的生物防治捕食潛能,為發揮昆蟲天敵資源對害蟲的自然防控作用奠定基礎。在不同溫度和不同獵物密度下,對東亞小花蝽成蟲的捕食功能反應和搜尋效應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東亞小花蝽成蟲對西花薊馬捕食功能反應符合Holling II模型,各溫度條件下東亞小花蝽成蟲捕食量與獵物密度呈顯著相關性。東亞小花蝽成蟲處理1頭西花薊馬成蟲所需的時間在16 ℃時最短,為0.100 0 d,24 ℃時最長,為0.447 5 d;瞬時攻擊率以24 ℃時最大,為0.888 9,32 ℃時最小,為0.181 8;捕食上限以24 ℃時最大,為18.0頭,16 ℃時最小,為6.5頭。東亞小花蝽的日捕食量與西花薊馬密度呈正相關,搜尋效應與西花薊馬密度呈負相關。東亞小花蝽成蟲在24 ℃條件下對西花薊馬有較好的捕食潛能,研究結果為田間充分利用東亞小花蝽防控西花薊馬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西花薊馬;東亞小花蝽;捕食功能反應;搜尋效應
中圖分類號:S433.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871(2023)09-123-005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predation of Orius sauteri against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ZHANG Zhike, ZHOU Yindi, WU Xiaomei
(Ningxia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Control/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Ningxia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Yinchuan 750002, Ningxia,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natural control of insect enemies against insect pests, we explored the biological control and predation potential of predominant natural enemy Orius sauteri adults to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different densities of prey, the functional responses to predation and searching effects of Orius sauteri adults were analyzed. The functional responses of Orius sauteri adults to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were consistent with model Holling I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redation and prey density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conditions. The shortest time required by the adult of Orius sauteri to treat one of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adult was 0.100 0 d at 16 ℃, and the longest time was 0.447 5 d at 24 ℃. The maximum instantaneous attack rate was 0.888 9 at 24 ℃, and the minimum was 0.181 8 at 32 ℃. The maximum prey was 18.0 at 24 ℃, and the minimum was 6.5 at 16 ℃. The daily predation of Orius sauteri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nsity of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 The searching effec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nsity of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 The adults of Orius sauteri had the best predation potential to Frankliniella occidenta(Pergande)at 24 ℃. This data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
Key words: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 Orius sauteri; Predation functional response; Searching efficiency
西花薊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屬于纓翅目(Thysanoptera)鋸尾亞目(Terebrantia)薊馬科(Thripidae),是世界上重要的危險性害蟲之一。該蟲食性雜,寄主范圍十分廣泛,可取食近500多種植物[1];同時,該蟲體型小、繁殖快、有極高的隱匿性,對蔬菜、花卉等造成的危害極大[2]。西花薊馬采用銼吸式口器對植物造成直接性危害,還可通過傳播病毒對植物造成間接性危害[3]。該蟲自2012年入侵寧夏以來[4],對寧夏瓜菜產業的危害日益嚴重,尤其隨著寧夏設施瓜菜產業的迅猛發展及大面積種植,為西花薊馬的暴發成災提供了有利的場所。該蟲可周年發生,嚴重影響黃瓜、辣椒、番茄、茄子、吊瓜等主栽瓜菜的產量和品質[5],成為制約寧夏瓜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因素之一。
目前,生產中防治西花薊馬,以化學藥劑為主[6],但西花薊馬具有可孤雌生殖、世代周期短等特點,極易產生抗藥性[7]。隨著農業綠色化發展,堅持以農業、物理、生物防治為主要原則,嚴格控制化學藥劑用量,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8],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顯得至關重要。針對西花薊馬在寧夏瓜菜產業中的大發生,相關學者高度重視,已開展該蟲在當地的發生態勢[9]、分布特征[10]、繁殖能力[11]以及嗅覺機制[12-16]等相關研究,旨在從害蟲-寄主二級營養關系研究中開辟西花薊馬新的防控途徑,但目前大多還處于探索階段,而自然天敵東亞小花蝽的保護利用及其對西花薊馬的防控效果使相關學者看到了新的希望。
東亞小花蝽(Orus sauteri)隸屬于半翅目(Hemiptera)花蝽科(Anthocoridae),是重要的捕食性天敵[17],被廣泛應用于蔬菜、花卉、果樹等作物上,主要針對薊馬、粉虱、蚜蟲等小型害蟲的生物防治[18-20]。有學者研究表明,采用Holling II模型擬合可計算東亞小花蝽對草地貪夜蛾、黃胸薊馬的捕食功能反應和尋找效應,東亞小花蝽對其捕食量與獵物密度呈正相關,而尋找效應與獵物密度呈負相關[21-22]。為進一步明確東亞小花蝽對西花薊馬的捕食作用,筆者選用東亞小花蝽成蟲作為供試天敵,以西花薊馬成蟲為供試獵物,在室內設定的不同溫度下系統研究了東亞小花蝽根據不同獵物密度對西花薊馬的捕食功能反應和搜尋效應,為正確評價東亞小花蝽對西花薊馬的生防潛能提供理論依據,也可為天敵昆蟲的有效保護與利用以及充分發揮其自然防控作用奠定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蟲源
西花薊馬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提供,在RXZ-430C智能人工氣候箱[光周期12 L∶12 D,溫度(25±1)℃,相對濕度(65±3)%]內以四季豆豆莢飼養,選擇羽化3 d且大小一致的成蟲供試。
東亞小花蝽于2017年6月采自銀川市西夏區蘆花鄉設施黃瓜上東亞小花蝽的若蟲,在室內以薊馬飼養(條件同西花薊馬)至羽化為成蟲供試驗之用。
1.2 試驗條件
采用RXZ-430 C智能人工氣候箱[光周期14 L∶10 D,溫度(25±1 )℃,相對濕度(65±5)%],將供試溫度分別設置為16、20、24、28和32 ℃。
1.3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7年8-11月在寧夏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實驗室開展。
捕食功能反應:試驗在16、20、24、28和32 ℃各供試溫度下,研究東亞小花蝽成蟲對西花薊馬成蟲(密度分別為10、20、30和40頭·瓶-1)的捕食功能反應。將事先饑餓處理24 h的東亞小花蝽1頭成蟲分別放在不同密度的裝有新鮮四季豆豆角的培養皿(直徑為90 mm)內,用封口膜封口。每個密度處理4次重復。24 h后記錄各培養皿中西花薊馬的活蟲數。
Holling Ⅱ功能反應數學模型[23]:
Na=a'TN0/(1+a'ThN0)。 ? ?(1)
式中Na為東亞小花蝽捕食量(頭),T為試驗時間(d)(本試驗為1 d),a'為東亞小花蝽對西花薊馬的瞬時攻擊速率,N0為西花薊馬密度(頭),Th為東亞小花蝽處理1頭西花薊馬的時間(d)。
尋找效應模型[23]:
S=a'/(1+a'ThN0)。 ? ? ? ? ? ? ? ? ? ? ?(2)
式中S為東亞小花蝽對西花薊馬的尋找效應,a'為東亞小花蝽瞬時攻擊率,Th為東亞小花蝽處理1頭西花薊馬的時間(d),N0為西花薊馬密度(頭)。
1.4 數據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進行數據整理及作圖,采用SPSS 21.0進行統計分析,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比較差異顯著性(0.05水平)。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溫度下東亞小花蝽成蟲對西花薊馬成蟲捕食的功能反應
由圖1可知,在溫度為20、24、28、32 ℃時,隨著獵物密度的增加,東亞小花蝽成蟲對西花薊馬成蟲的捕食量整體上呈增加趨勢。
獵物密度為10頭·瓶-1時,東亞小花蝽成蟲的捕食量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獵物密度為20、30頭·瓶-1,溫度在28 ℃條件下,東亞小花蝽成蟲捕食量最高,當獵物密度增加到一定限度(30頭·瓶-1)后,東亞小花蝽成蟲捕食量在16 ℃下略有降低,但在20、24、28、32 ℃時東亞小花蝽成蟲捕食量仍呈上升趨勢。在16 ℃條件下,東亞小花蝽成蟲對西花薊馬成蟲的捕食量均低于其他溫度;當獵物密度達到40頭·瓶-1時,東亞小花蝽成蟲在24 ℃時捕食量最高。
在不同溫度下東亞小花蝽成蟲捕食西花薊馬成蟲的功能反應方程擬合為Holling Ⅱ型圓盤方程,由表1可見,方程的相關系數R2值均較高(0.890 0~0.997 1),表明各溫度條件下東亞小花蝽成蟲捕食量與獵物密度顯著相關。在筆者研究供試溫度范圍內,東亞小花蝽成蟲處置1頭獵物的時間及捕食上限均隨溫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變化趨勢,東亞小花蝽成蟲處理1頭西花薊馬成蟲在16 ℃所需的時間最短(0.100 0 d),24 ℃時最長(0.447 5 d);瞬時攻擊率以24 ℃時最大(0.888 9),32 ℃時最小(0.181 8);捕食上限以24 ℃時最大(18.00頭),16 ℃時最小(6.50頭)。可見,東亞小花蝽成蟲在24 ℃下對西花薊馬的捕食效果最好。
2.2 東亞小花蝽成蟲對西花薊馬成蟲搜尋效應
由圖2可知,在相同溫度下,東亞小花蝽成蟲對西花薊馬成蟲的搜尋效應均隨著獵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6 ℃條件下,獵物密度為10頭·瓶-1時東亞小花蝽的尋找效應最高(0.296 3),其次為20頭·瓶-1(0.228 6)、30頭·瓶-1(0.186 1),當獵物密度為40頭·瓶-1時東亞小花蝽的尋找效應最低(0.156 9)。
當西花薊馬成蟲密度相同時,東亞小花蝽成蟲的搜尋效應整體上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如在西花薊馬成蟲密度為10頭·瓶-1時,在16 ℃條件下東亞小花蝽的尋找效應最高(0.296 3),20 ℃(0.196 1)次之,在32 ℃條件下東亞小花蝽的尋找效應最低(0.135 1)。
3 討論與結論
西花薊馬作為一種危險性入侵害蟲,已嚴重危害到我國多種農作物[24],且單一化學防治難以取得較好的防效[25],已有學者開展了關于西花薊馬行為的調控研究[26-27],但也處于試驗階段,還需進一步進行田間試驗驗證。因此利用自然天敵進行生物防治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防控措施之一。Paik等[28]研究顯示,取食西花薊馬若蟲的東亞小花蝽發育期短、壽命長、繁殖快。東亞小花蝽對西花薊馬具有顯著的喜好性和較強的捕食能力,且東亞小花蝽可同時取食二斑葉螨、桃蚜等危害性昆蟲[29]。霍捷等[30]研究表明東亞小花蝽顯著趨向西花薊馬危害的植株,且繁殖速度大于西花薊馬,具有控制西花薊馬種群增長的巨大潛力[18,31]。筆者研究發現,在相同溫度下,東亞小花蝽對西花薊馬成蟲的捕食量隨著獵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當獵物密度增大到一定限度后,其捕食量增加的速度變慢,這與莊乾營等[32]研究結果一致。當獵物密度相同時,在24 ℃以上溫度下,東亞小花蝽成蟲捕食量整體相對較高。
溫度作為害蟲生物防治中的一項重要因子,研究不同溫度處理的東亞小花蝽成蟲對西花薊馬成蟲的捕食功能反應,有利于在田間根據溫度變化預測東亞小花蝽對西花薊馬成蟲的控制能力,可為田間東亞小花蝽的保護利用以及釋放技術提供理論基礎。筆者研究表明,東亞小花蝽成蟲在24 ℃時對西花薊馬成蟲的瞬時攻擊率最大(a'=0.888 9),與張安盛等[33]研究結果一致,表明東亞小花蝽對西花薊馬具有較強的捕食能力。
搜尋效應是捕食者在捕食過程中對寄主攻擊的一種行為效應,張安盛等[34]研究表明,在相同溫度下,東亞小花蝽2、4齡若蟲對西花薊馬成蟲的搜尋效應隨獵物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筆者研究結果表明,隨著獵物密度的增大,東亞小花蝽成蟲對西花薊馬成蟲的搜尋效應逐漸降低,與其結果一致。相關文獻報道在西花薊馬若蟲密度相同時,其搜尋效應18 ℃時最低,26 ℃時最高,在18~26 ℃內東亞小花蝽若蟲搜尋效應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強[35],但筆者研究發現,當獵物密度相同時,搜尋效應16 ℃最高,24 ℃和28 ℃的相對最低。這可能與試驗條件、捕食者和獵物的齡期等因素有關。因此在田間釋放東亞小花蝽防治西花薊馬時還應考慮東亞小花蝽與西花薊馬的密度比、蟲齡以及溫度等非生物因素,以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筆者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東亞小花蝽在一定溫度條件下可有效地控制西花薊馬種群的增長。由于筆者的試驗是在室內特定條件下完成的,而在田間的自然狀態下,捕食性天敵昆蟲的捕食能力還受自然界的光照、溫度、濕度及害蟲種類等其他因素影響,還需進一步探究其田間試驗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安平,胡昌雄,陳國華,等.四季豆西花薊馬種群的密度及空間分布[J].農學學報,2022,12(5):10-16.
[2] 周桂盈,梁化雨,王樹森,等.螺蟲乙酯對西花薊馬兩個品系種群動態的影響[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9(3):177-182.
[3] 褚祚晨,郇志博.西花薊馬防治研究進展[J].現代化農業,2022(4):7-9.
[4] 張治科,張燁,吳圣勇.西花薊馬在寧夏的發生及防控措施[J].植物檢疫,2016,30(4):75-77.
[5] 張治科,吳圣勇,雷仲仁,等.寧夏設施辣椒上西花薊馬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研究[J].中國植保導刊,2017,37(7):35-38.
[6] 張治科,吳圣勇,雷仲仁,等.不同殺蟲劑對西花薊馬的室內毒力及田間藥效[J].生物安全學報,2019,28(2):127-132.
[7] 樊宗芳,陳亞平,李碧蘭,等.CO2濃度倍增下氟吡呋喃酮對西花薊馬保護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響[J].植物保護學報,2022,49(4):1225-1232.
[8] 劉婷璐,張小軍,史學芬,等.淺談設施農業綠色防治與科學用藥[J].農業工程技術,2020(29):35.
[9] 張治科,吳圣勇,雷仲仁,等.銀川設施辣椒上西花薊馬與花薊馬的種群競爭及發生態勢[J].植物檢疫,2019,33(5):13-17.
[10] 張治科,吳圣勇,雷仲仁,等.寧夏辣椒花期西花薊馬的空間分布特征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6(3):142-147.
[11] 張治科,吳圣勇,雷仲仁,等.西花薊馬生長發育和繁殖參數測定[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0(1):30-37.
[12] ZHANG Z K,LEI Z R.Identification,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fluorescence-based binding assays of a chemosensory protein gene from the western flower thrips,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J].PLoS ONE,2015,10(1):e0117726.
[13] 張治科,吳圣勇,雷仲仁.西花薊馬化學感受蛋白的cDNA克隆、時空表達分析及組織定位[J].昆蟲學報,2015,58(1):1-14.
[14] 張治科,虎花,馬榮.西花薊馬FoccOBP3的分子克隆、序列分析及表達特征[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21,37(3):495-507.
[15] ZHANG Z K,LEI Z R.Sensilla of the western flower thrips,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Thysanoptera,Thripidae)[J].Revista Brasileira de Entomologia,2022,66(2):e20220023.
[16] 張治科,吳圣勇,雷仲仁.西花薊馬氣味結合蛋白的cDNA克隆、序列分析及時空表達[J].中國農業科學,2016,49(6):1106-1116.
[17] 周偉儒,王韌.用天然和人工飼料飼養小花蝽的研究[J].生物防治通報,1989(1):9-12.
[18] 王然,王曉靈,王甦,等.東亞小花蝽對西花薊馬的控害能力評價[J].環境昆蟲學報,2014,36(6):983-989.
[19] 王方海,周偉儒,王韌.東亞小花蝽的生物學及其人工繁殖[J].昆蟲天敵,1998(1):42-44.
[20] 侯崢嶸,李錦,李金萍,等.釋放東亞小花蝽對三種設施蔬菜薊馬的防治效果[J].湖北農業科學,2018,57(22):67-69.
[21] 代曉彥,王瑜,翟一凡,等.東亞小花蝽對草地貪夜蛾1齡幼蟲的捕食能力[J].昆蟲學報,2020,63(5):649-654.
[22] 付步禮,邱海燕,李強,等.東亞小花蝽對黃胸薊馬的室內捕食作用研究[J].應用昆蟲學報,2019,56(1):91-98.
[23] 丁巖欽.昆蟲數學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24] 呂要斌,貝亞維,林文彩,等.西花薊馬的生物學特性、寄主范圍及危害特點[J].浙江農業學報,2004,16(5):317-320.
[25] 戴霖,杜予州,鞠瑞亭,等.危險性害蟲西花薊馬的傳播現狀[J].華東昆蟲學報,2005,14(2):150-154.
[26] 張治科,虎花,尚小霞.黃瓜葉信息化學物質鑒定及其對西花薊馬的行為調控[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1(4):83-89.
[27] 張治科,虎花,尚小霞.黃瓜花揮發性化學物質鑒定及其對西花薊馬行為反應的影響[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8(1):39-45.
[28] PAIK C H,HWANG C Y,LEE G H,et al.Development,reproduction and longevity of predator Orius sauteri poppius(Hemiptera:anthocoridae)when reared on three different prey[J].Korean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2003,42(1):35-41.
[29] 尹哲,李金萍,董民,等.東亞小花蝽對西花薊馬、二斑葉螨和桃蚜的捕食能力及捕食選擇性研究[J].中國植保導刊,2017,37(8):17-19.
[30] 霍捷,徐學農,王恩東.東亞小花蝽對西花薊馬和/或二斑葉螨危害豆株的定位反應[J].應用昆蟲學報,2011,48(3):569-572.
[31] 莫利鋒,郅軍銳,陳祥葉.溫度對南方小花蝽捕食西花薊馬功能反應的影響[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3,29(2):187-193.
[32] 莊乾營,張安盛,于毅,等.東亞小花蝽成蟲對西花薊馬的捕食功能反應與搜尋效應[J].山東農業科學,2009(5):70-72.
[33] 張安盛,于毅,李麗莉,等.東亞小花蝽(Orius sauteri)成蟲對入侵害蟲西花薊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成蟲的捕食作用[J].生態學報,2007,27(5):1903-1909.
[34] 張安盛,于毅,門興元,等.東亞小花蝽若蟲對西花薊馬成蟲的捕食作用[J].昆蟲天敵,2007,29(3):108-112.
[35] 張安盛,于毅,門興元,等.東亞小花蝽若蟲對西花薊馬若蟲的捕食作用[J].植物保護學報,2008,35(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