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珍 陳志華
[摘 要]愛國主義題材文章的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重大使命。基于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的要求,以《題臨安邸》《示兒》兩首詩的教學實踐和教學評析為例,談如何在愛國主義題材詩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意識和愛國情懷。
[關鍵詞]詩歌教學;愛國情懷;策略;評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9-0077-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第三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明確要求學生能夠“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并提出要“注重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提升自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修養;感受先賢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英雄氣概、優良作風和高尚品質,體會捍衛民族尊嚴、維護國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偉大精神”。如何教學愛國主義題材的文章,讓愛國情懷在漫長歷史長河中流淌至今呢?下面以《題臨安邸》和《示兒》的教學實踐與評析為例進行探索。
一、教學實踐
(一)教材分析
林升的《題臨安邸》和陸游的《示兒》是兩首愛國詩,均來自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此單元圍繞“愛國情懷”這一人文主題編排課文,第一課選編了三首愛國詩:《示兒》《題臨安邸》《己亥雜詩》。《示兒》是陸游臨終前寫給兒子的詩。陸游一生為抗金復國努力,他的愛國情懷后來成為鼓舞人民反抗外來侵略者的精神力量。《題臨安邸》是詩人林升看到南宋朝廷沒有吸收北宋亡國的慘痛教訓,只求茍且偏安,一味縱情聲色、紙醉金迷時,悲憤而作的詩。這兩首詩都是南宋時期的作品,都表現了詩人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因此,教學時宜將這兩首詩放在一起學習,并按照創作時間的先后順序,先學習《題臨安邸》,再學習《示兒》。
(二)教學設想
《題臨安邸》和《示兒》這兩首詩都出自南宋詩人。當時的朝廷不思收復失地,民眾生活狀況苦不堪言,宋朝最終走向滅亡。兩位詩人的心中所愿沒有實現,因此,詩中皆散發著悲觀頹敗的氣息。但這悲觀的背后蘊藏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愛國情懷。這種情懷從古至今,綿延不絕,深深扎根在中華兒女的心中。教學時,教師要做的是要讓愛國情懷扎根學生心中,讓學生對國家、民族充滿自信、飽含深情。
(三)教學策略
1.結合相關資料,助力情感體會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為“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該如何引導學生結合資料深入理解古詩、體會古詩傳達出的思想感情呢?兩首詩出自同一時代,在教學前,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去了解南宋的相關資料,了解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從而初步了解這兩首古詩的基調。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渠道收集資料,如利用圖書館的館藏、互聯網的信息等,了解詩人的相關經歷,為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奠定基礎。
2.運用“朝代尺”,培養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的精神品質。如何讓學生體會到愛國情感的時代淵源?教師可以引入“朝代尺”這一教學工具,它能直觀表現出時間的推移以及中國從古至今的朝代更替。教學時,教師在“朝代尺”上標注關鍵的時間和朝代等信息,讓學生思考朝代不斷更替的原因,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懷。
3.對比寫作手法,走進詩人內心
《題臨安邸》《示兒》這兩首詩雖然都體現的是愛國情感,但詩人所使用的表現手法不同。《題臨安邸》構思巧妙,從優美的環境、熱鬧的場面轉向冷言冷語的諷刺,表達出悲憤至極的情感;《示兒》既有對未見“九州同”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王師北定”的堅定信念,語言質樸,直抒胸臆。在教學時,將兩首詩進行對比,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的表達方式,有助于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刻體會詩中強烈的愛國情感。
4.補充教學資源,堅定家國信念
補充課外教學資源是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有效手段。教學這兩首詩時,教師可圍繞古詩主題,適時補充相關的古詩或現代詩,如陸游的《關山月》、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艾青的《我愛這土地》等。通過同一主題下教學資源的補充,讓學生與詩人進行跨時空心靈交流,將愛國情感深深扎根在學生的心中。
(四)教學實錄
【片段一】
師:(出示“朝代尺”)同學們,看,這是什么?
生:這是體現朝代變化的圖。
師:對,它的名字叫“朝代尺”。(教師利用放大鏡工具聚焦“朝代尺”上的“宋”)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宋朝,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宋朝分為北宋、南宋。
師:(出示北宋地圖)這是北宋的地形圖。北宋的都城在汴京,也叫汴州。當時的汴京是什么樣的呢?(出示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這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圖上描繪的正是當時汴京的景象。
生:大街上人流如潮,一片繁華。
師:那么南宋呢?(出示南宋地形圖)這是南宋的地形圖。對比兩幅圖,你有什么發現?
生:北宋都城在汴京,而南宋都城在臨安。而且北宋國土面積大,南宋國土面積小。
師: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你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嗎?
生:北宋被金兵入侵了,北方的一些土地就被金占領了。
師:是的。南宋朝廷在都城杭州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呢?今天我們就通過這兩首詩去了解。
【片段二】
師:(出示陸游的《關山月》)《關山月》這首詩中寫了什么?請同學們根據注釋理解古詩的意思以及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生:“朱門沉沉按歌舞”是說文武官員不思復國,只知道唱歌跳舞;“將軍不戰空臨邊”“笛里誰知壯士心”是說將士們想要收復失地,可是報國無門;“遺民忍死望恢復”是說百姓忍受屈辱,迫切盼望國家統一。
師:“廄馬肥死弓斷弦”是——
生:馬都死了,打仗用的弓箭都斷了。
師:“遺民”呢?是指——
生:生活在被金兵占領的北方的宋朝老百姓。
師:這首詩痛斥了南宋朝廷只管享樂、不思收復失地的態度,表現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苦悶以及百姓企盼國家統一的愿望,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懷。
【片段三】
師:同學們,《題臨安邸》和《示兒》這兩首詩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呢?
生:它們表達的是同一種情感——愛國。
師:對,這兩首詩都體現了濃濃的愛國之情。(板書:愛國)那么它們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生:《題臨安邸》用諷刺的語氣表達情感,《示兒》是作者直接寫盼望國家統一。
師:也就是說,它們的表達方式不一樣。《題臨安邸》從字面上看好像是在贊美杭州的繁華,實際上包含著作者對統治階級的不滿和諷刺。這就叫“明贊實諷”。(板書:明贊實諷)而《示兒》直接寫出了作者的心愿,這就叫“直抒胸臆”。(板書:直抒胸臆)接下來,請同學們帶上自己的體會,朗讀古詩。
【片段四】
師:(出示“朝代尺”,邊說邊畫)1276年杭州淪陷,南宋滅亡。看著這“朝代尺”上的朝代更替,你明白了什么?
生:統治者不思進取,棄百姓于不顧,終究會被時代拋棄。
師:(沿著“朝代尺”繼續往后畫)時間推進,600多年后,中華民族又一次面臨外族入侵。詩人艾青看到日本侵略者肆意踐踏中華大地,發出了這樣的呼聲——(出示《我愛這土地》,播放朗誦視頻)你從詩中聽出了什么?
生:聽出了作者對土地深沉的愛。
師:對土地的深沉的愛,也就是對——
生:對祖國的深沉的愛。
師:讓我們懷揣著對土地、對祖國的深沉的愛,讀一讀這首詩。
(五)教學總結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其中,“結合資料”是手段,“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是目的。因此,本課教學中各項資料的補充均指向“愛國情懷”這一人文要素,引導學生感悟詩人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感。
背景資料的呈現讓學生得以走進那個朝代,跟隨著詩人的內心,感受到了林升眼見“游人”“醉”而不思收復失地的“憤”,以及陸游不見“九州同”而死不瞑目的“悲”。這兩首詩的對比閱讀,讓學生意識到深切期盼的表達方式是愛國,諷刺質問的表達方式也是愛國。《關山月》的補充,讓學生透過三個場景看到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也由衷體會到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教學進行到此處,學生已經充分體會到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愛國之情,但對于激發學生內心的愛國情感還遠遠不夠。因為這些年代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他們雖理解,卻難以感同身受,更無法將這種情懷投射到現實生活中來。于是教師借助“朝代尺”,讓這種愛國情懷一直延續到近代,延續到抗日戰爭乃至今天。隨后教師引入了愛國主題的現代詩歌,讓學生在拓展閱讀和朗讀感悟中,將愛國情懷的種子深埋心中。
二、教學評析
特級教師陳志華聽了這堂課后進行教學評析,認為這堂課做到了“四個符合”。
(一)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
2022年4月,新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發布,這是當前指導語文教學的最重要文件。本課教學能夠貫徹落實新版語文課程標準,是難能可貴的。在新版語文課程標準中,詩歌教學在第三學段的要求是這樣表述的:“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在這個要求之后還提出了一個綜合要求:“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這堂課不是將作品的字詞理解作為教學重點,而是以把握詩歌的意蘊、體會作品情感為主,符合了新版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的要求。
(二)符合單元語文要素的要求
統編語文教材的單元主題特征顯著。每個單元都有指向性明確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這是在提示教師“教什么”。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選用了著名革命詩人艾青的名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奠定了本單元的愛國主旨;同時,在語文要素里列出兩項:一是“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二是“學習列提綱,分段敘述”。顯然,本課要落實的是的第一項。
這節課是怎樣把單元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落實到位的呢?首先,整體規劃。教師沒有逐篇教學詩歌,而是將其統整到愛國主題之下,這樣就把兩首詩的內涵打通了。其次,個性表達。在整體規劃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從語文表達的角度來甄別兩首詩作的情感——同樣的愛國情懷,不同的表達方式,一個是直抒胸臆,一個是明贊暗諷。這對學生來說是新的認知層次。再次,精選資料。教師用《清明上河圖》直觀地展示了北宋汴京的繁華,在對比之下豐富了學生對南宋杭州的認知,一舉兩得。在此基礎上,教師補充了介于兩首詩歌中的《關山月》,這一資料把兩首詩的情感串聯起來,引發新的思考:《題臨安邸》怎么還是“暖風熏得游人醉”?由此,學生對明贊暗諷手法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當然,后面還補充了現代詩《我愛這土地》,從古代到現代,把愛國情懷延展開來。
(三)符合課文的學習要求
作為課文的作品承擔著重要的教學使命,這個使命體現在哪里?就在課文后面的幾道習題上。本課的課后習題有三個要求:一是有感情地朗讀,二是讀懂詩歌題目,三是理解重點句中的情感。這堂課扣住了這三個要求。此外,把兩首詩放在一起對比朗讀,深化了對詩歌不同表達方式的領悟。當學生領悟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就真正體會到了作者陸游對祖國統一的渴望和至死未能實現愿望的怨憤之情,也就從側面悟到了林升為什么一改陸游那種直抒胸臆的表達,而選擇用暗諷的手法表達出熾烈的愛國之情。
(四)技術運用符合教學內容
現代信息技術對教學具有促進作用,但前提是要恰當運用。本節課中,教師擺正了語言教學和現代信息技術的位置,讓現代技術服務于語言教學活動。首先,課件簡潔,目的明確。全堂課課件內容不多,做到要言不煩,讓形式服務于內容。其次,巧妙運用,提高效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朝代尺”的設計和運用。利用“朝代尺”把朝代更迭直觀呈現在屏幕上,形象而又直接,勝過千言萬語;“朝代尺”勾連南北兩宋,又勾連學生耳熟能詳的新中國歷史,就把愛國主義統整為來源久遠、歷久彌新的情感,讓愛國主義在當代“扎根”。
總的來說,語文課堂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陣地。愛國主義題材的課文怎么教才具有現代意識、當代感覺?或許一副對聯可以概括——一根朝代尺,量到千古愛國心;五首抒情詩,道出百年復興夢;橫批:洋洋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