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適當融入逆向思維,不僅能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還能增加對物理的興趣.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就會有著更強的主動性,產生更多創新性的思維,將物理學科的理解與學習推上更高的層次.本文針對初中物理解題中逆向思維的具體應用和培養策略進行探究,以期能對初中物理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初中物理;逆向思維;創新
教師的教學思維往往是正向的,在習題講解中,是從問題產生的原因和條件,通過類比、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逐步推導出結果,這便是正向思維.假設已知結果或者結論,分析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和條件,即倒過來,順藤摸瓜進行逆向思維,先摸瓜,再抓藤,則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逆向思維方法是一種結果導向,由未知結果導向已知條件,這通常需要拿到題目后首先思考幾個問題:題目中所求的是什么;求此問題需要哪些條件;若把已知條件當作結論,又需要什么條件支持?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將從逆向思維教學法的應用舉例和培養策略進行具體闡述.
1 逆向思維教學法的應用舉例
例1 實心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在空氣中稱得4N,使其浸沒水中示數3N,求此物體的密度?(g取10N/kg)
抓藤.
2 機械能和內能相關問題
例2 假設運用一種全新的壓縮燃燒原理,可使發動機效率達到60%,當前汽油發動機的效率約為30%.假期小明全家駕車去某地旅游,汽車以25m/s的速度勻速行駛了1h,消耗了6.4kg的汽油(完全燃燒),汽車牽引力的功率為20kW.(汽油的熱值q汽油=4.5×107J/Kg)
①求該汽車行駛過程中受到的阻力
分析 因汽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所受阻力與牽引力是一對平衡力,因此本題從這一結論進行逆向思維,易于求解.
②求該汽車發動機的效率η
解析 汽油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
Q放=mq汽油=6.4kg×4.5×107J/kg=2.88×108J,
發動機牽引力做的功W=Pt=20×103w×3600s=7.2×107,
③當小明家的汽車采用了全新壓縮燃燒原理后,發動機的效率提升到了50%.若小明全家再一次自駕旅行,油箱內剩余汽油的質量為16kg,請通過計算說明:若該車以20kW的功率和25m/s的速度持續勻速行駛,該車能否僅憑剩余油量到達400km遠的目的地?
分析 汽車能否到達目的地,應當用汽車剩余油量可行駛路程,與距目的地的路程做對比,若可行駛路程大于或等于剩余路程,則可以到達目的地.以此進行逆向思維求解,依照公式S=vt求出該車可行駛的路程,即可迎刃而解.
解析 剩余汽油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
Q放=mq汽油=16kg×4.5×107J/kg=7.2×108J,
若發動機的效率η=50%,則發動機的牽引力可做的功
W=ηQ放=50%×7.2×108J=3.6×108J,
又根據W=Pt可知,汽車行駛的時間
則該汽車可行駛的路程
S=vt=25m/s×1.8×104s=4.5×105m=450km,
450km>400km,所以該車僅憑剩余油量可以到達400km遠的目的地.
從本題可以看出,逆向思維的過程,有助于透過現象抓住問題的本質,從雜亂無章的題干中,梳理出解題的邏輯順序,只要抓住問題反向推導,則問題就變得易于求解.
3 運用逆向思維解題的培養策略
3.1 注重在物理基礎概念講授場景下的思維培養
初中生智力發育尚不完善,教學時,應注重提升學生思維水平.對于新知識,新概念,尤其應注意更多讓學生從逆向思維的角度進行思考.例如,電能生磁,那么磁是否能生電呢?牛頓由于在蘋果樹下被蘋果砸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講解新課時是否可嘗試用定律反向解釋牛頓被砸的原因呢?多嘗試反向設問的方法,逐步讓學生使用逆向思維進行物理學習,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分析,逐步提升學生的整體思維水平.
3.2 注重在習題訓練與講授場景下的思維培養
練習題主要作用是對已學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在這個過程中,也是進行逆向思維培養的好時機.不少題目的已知、未知條件較難發現,針對這類問題,學生如繼續用常規的正向思維求解,會非常困難.適時使用逆向思維,從假設的未知中求出已知,從而有利于解決各類疑難雜癥問題.學生的解題速度,思維能力大幅提升,這與初中生的身體智力發育要求相契合,屬于順勢而為.
4 結語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多種思維方式講解和訓練是非常必要的,逆向思維應成為學生思維訓練的一個重點.應用逆向思維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對教學質量提升有重要作用.逆向思維的運用,改變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養成多種不同方式思考問題的習慣,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的本質,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小衛.基于類比遷移的初中物理教學課例分析——以“測量電壓”為例[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0,49(04):40-41.
[2]毛國永.逆向思維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物理教學探討,2008(03):20-23.
[3]段永勝.“逆向思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赤子(中旬),2013(1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