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燕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可以增強生物教學的具體性和生動性,同時教師還能以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基礎,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如此既能有效吸引學生的眼球,同時還能讓其置身于情境中激活思維,積極主動探究生物知識,從而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識。本文結合初中課堂教學實際,探析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一、情境教學法的概述
(一)情境教學法的內涵
情境教學,即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創設與教學規律相符的場景,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降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難度,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具有科學性、情感性、開放性和創新性等特點。以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一些教師缺乏先進的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通常采用的是照本宣科的方式。據相關研究證實,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以及課堂參與積極性的調動尤為不利,同時也阻礙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運用情境教學法,則能解決此問題,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讓學生能夠置身于良好的氛圍中進行學習。
(二)情境教學法遵循的原則
1.遵循趣味性原則
學生的學習動力源于興趣,學生只要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能全身心投入課堂中,教師可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初中生物教師應遵循趣味性原則,借助情境教學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確保生物教學開展得更加高效。比如,在學習傳染病傳播途徑時,開展“握手游戲活動”引導學生探究傳播途徑。活動簡便、可操作性強,能大大吸引學生注意力。學生全員參與討論,可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遵循全程性原則
合理運用情境教學法,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可以降低學生對教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難度。所以,初中生物教師應遵循全程性原則,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對情境教學法進行合理運用,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確保其能夠全神貫注展開學習,以加深其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學習消化系統相關內容時,結合話本《我帶米粒去旅行》,沿著小米粒的旅游路線:第一站“口腔”,第二站“咽和食道”,第三站“胃”……帶著學生一起了解消化道和消化腺,來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塑造完整的生命觀念。
3.遵循直接性原則
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所以生物教師應遵循直接性原則,為學生創設形象、直觀、易懂的教學情境,便于學生可以快速了解情境中蘊含的知識與原理,促進教學效果有效提升。比如,在學習呼吸運動時,教師的講解僅僅使學生了解了知識的表層,而用玻璃鐘罩和氣球等制作教具、模擬呼吸運動,能讓學生形象地看到肺的被動呼吸,實現對知識從“知道”到“感受”的跨越。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可樂瓶、氣球、橡皮泥、吸管等材料自制工具,進一步體驗肺的呼吸過程。
4.遵循虛實性原則
情境教學法是對適宜的教學情境進行設置,以降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難度,所以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為基礎,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為有效開展教學提供保障。
二、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針對初中生而言,教師在教學中務必要確保所運用的教學方式具有靈活性。運用情境教學法則能使此需求得到滿足。運用情境教學法開展生物教學,可以繼承和發揚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優勢,有效吸引學生的眼球,同時還可以激發其對生物知識強烈的求知欲望,為我國生物教學的發展提供保障,使學生在初中生物課程學習中的需求得到滿足。
(二)有利于創新生物教學模式
為了促進初中生物教學效果提升,加大對課堂實際教學的創新力度尤為重要。以往,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是直接為學生灌輸知識,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立足于生物課程的實際教學,運用情境教學法開展教學,換言之,就是創新生物課程的教學方法。
(三)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實踐能力,促進生物教學效果和質量提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增強學習自信心。運用情境教學法開展生物教學,也與新課標下初中生物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相適應。
(四)有利于學生深刻感知生物學科獨特魅力
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性。通常,借助情境創設法,可以讓學生對課堂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中充分理解知識,對世界和自然的獨特魅力進行探索,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為學生生動有趣地呈現教學內容,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生物教學質量提升。
三、初中生物學課堂情境教學策略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
初中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互聯網中的教學資源創設情境。互聯網擁有豐富的圖片和文字資源,可以讓學生開闊眼界,對生物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降低學習難度,同時還能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生物知識的印象,用具體形象的內容呈現原本抽象的生物知識,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以“環境中生物的多樣性”一課為例。為了加深學生對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了解,充分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舉“大熊貓”的例子,增強導入環節的趣味性,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此,便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到在保護和幫助大熊貓繁衍方面,國家投入諸多人力和物力資源的原因,從而讓學生置身于這樣的教學環境中,逐漸認識到對于人類而言,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最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一些生物即將滅絕甚至已經滅絕的視頻,同時組織學生觀看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做出努力的相關視頻。學生置身于這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中,可以充分了解人類活動和生物多樣性的關系,從而引導學生樹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二)創設生活情境,增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生物學科從生活中而來,同時運用于生活。生物學科是一門自然科學,其尤為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創設生活情境,對豐富的生活資源進行深挖。可以與學生探討生活中的生物現象,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對不同環境影響下光合作用發生的現象進行探討,可以引入新疆的哈密瓜這一學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化資源。要求學生將教材知識以及生活經驗相結合,通過思考和探究后解答問題:“新疆的哈密瓜之所以很甜,主要是該地區光照時間較長,同時光照較強。在強光的照射下,哈密瓜發生了光合作用,積累了許多糖分。”然后再針對是不是“只要有強光照,哈密瓜必定可以積累豐富的糖分”展開探討,并要求學生作答。還可以和生活中葡萄架下鋪設鵝卵石的現象相結合,對鵝卵石的作用進行探討,告訴學生“鵝卵石是一種天然的保溫材料,可以使土壤在春季更快地開溫,在秋季延長土壤的保溫時間,同時鵝卵石可以增加土壤透氣性、留住適量的水分。”這時候便對光合作用中,溫度、光照、水分等相關影響因素以及引發的嚴重后果進行總結,促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
(三)創設合作探究情境
新課改背景下,應大力提倡合作探究這種學習方式。為了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學會合作探究,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積極為學生創設合作探究情境。創設合作探究情境,既能加大課堂互動力度,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上重難點內容。
以“細胞的分裂和分化”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完成下述合作探究任務:第一,細胞能否無限長大?第二,細胞體積什么時候變大,如何變大?為學生布置了合作探究任務后,學生馬上根據座位自由分組,合作探究上述問題。在具體探究中,為了有序開展合作探究活動,教師應為每組設置好記錄員和組長等角色,讓各組成員能夠合理分工。此外,教師還要適當投入學生的討論之中。沒過多久,各小組便得出了答案:第一,細胞長到一定程度后便會停止生長;第二,細胞有絲分裂中體積顯著加大。因為上述知識是學生借助合作探究得出的結論,所以印象更加深刻。在上述教學中,初中生物教師以教學實際為基礎,在課堂中創設合作探究情境。因為合理組織安排了教學,所以合作探究情境的創設效果顯著。通常來說,合作探究需要解決的都是教學中重、難點問題,教師在對合作探究情境進行創設時,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合作探究機會。
(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欲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才會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亞里士多德指出:“思維從疑問開始。”初中階段的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尤為強烈,總是會產生各種疑問。對此,教師可以立足于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生物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讓學生自主發現并解決問題,和問題情境融為一體。
以“人體呼吸”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之初可以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是否愿意和老師一同嘗試著練習瑜伽基礎動作呢?”聽完教師的話,學生感到十分新奇,都迫切地想了解自己要練習什么動作,師生一同練習瑜伽的“吐納”:吸氣的時候小腹收緊挺胸,呼氣的時候小腹慢慢放緩,同時讓學生在胸部肋骨上放上自己的手,感受呼吸的過程。這時候,教師可以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是否想過,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呼吸,吸入和呼出的分別是什么氣體呢?”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知識,紛紛回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氧氣!”然后教師再提問:“我們吸入和呼出的氣體僅有一種嗎?這些氣體在我們身體中有何改變?”問題一出,學生議論紛紛,答案五花八門,這時候教師不用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本課自主探尋答案,看學生自己能否解決問題。借助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教師先用瑜伽動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緊接著再向學生提問,在學生回答后將知識點引入,讓學生在課本中自主探尋答案,如此便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當然,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要與學生的喜好相貼合,確保所設計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創設實驗情境,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在生物學科中,實驗占據著尤為重要的位置。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可以獨立操作實驗。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設實驗情境,確保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全部實驗,讓其置身于實驗情境中,高效學習。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必定會遇到各種困難,但對他們來說,每一次失誤都是寶貴的經驗。只有通過反復操作,才可以內化知識,進而獲得良好發展。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探究植物種子萌發條件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創設相關的實驗情境,給予學生鼓勵,讓其積極主動投入實驗中,獨立探索。在這一實驗中,學生首先要針對種子萌發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展開分析,然后結合可能的因素制定實驗方案。通過思考后,學生總結出種子的萌發受水分、空氣和溫度的影響。之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指導,讓他們立足于自己的結論,制訂實驗方案:A組針對水分因素展開探究,把種子放進一個干燥、透氣的玻璃管中,放在常溫環境下。B組針對空氣因素展開探究,把種子浸泡在水中,放在常溫環境中。C組針對溫度因素展開探究,把種子放在完全濕透的紙巾上,再放入透氣的玻璃管中,置于冷藏室。D組和C組的操作前段相同,不同點是,最后這組把玻璃管放在常溫環境中,而不是置于冷藏室。學生每天觀察種子的發芽情況,最后發現A、B、C三組的種子都沒有發芽,但D組的種子很快便發芽了。借助此實驗情境的創設,加深了學生對影響種子發芽的因素的了解,使其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總而言之,初中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運用情境教學法,既能讓生物教學變得更加有趣,還能增強生物課堂的互動性,是提升學生生物核心素養以及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有效措施。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師應合理運用情境教學策略,以教學需求為基礎,積極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合作探究情境、問題情境、實驗情境等,為學生打造充滿趣味性的課堂,從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動性,有效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生物核心素養,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