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鴿
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也拉開了由“知識型”教育向著“素質型”教育方向轉變的帷幕。如何通過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的革新來落實核心素養教育,已經成為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發展趨勢。基于此,本文立足初中地理教學,結合當下課程安排,分析教學現狀,并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策略,以促進新課改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初中地理教學不僅要面臨課時安排的變更,同時還會迎來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評價方式的一系列變革。這些變化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來說都是嶄新的,在適應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對此,廣大教師應正視教學改革工作于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促進作用,加強各教學環節間的有機聯系,提升課堂溫度,完善教學形態,以此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提高教學成效。
一、現階段初中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地理課堂教學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首先,教學內容亟待豐富。課堂作為知識傳播的重要媒介,亦是學生了解、掌握知識的主要渠道。與其他學科不同,地理作為一門“生活化”學科,蘊含的知識與日常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單靠教材很難將其背后蘊含的深層知識有效傳授于學生;加之傳統“知識主導”教育思想的束縛,使得教學內容過于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提升。具體而言,教學內容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情境素材少。情境素材是串聯地理知識的有效載體。通過碎片化的素材能夠使整個地理知識連成一體,對于學生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并未注重情境素材的收集,只是按照課程標準,采用“知識講授+階段練習”的教學模式,將書本知識灌輸于學生。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對學習產生興趣。
第二,案例陳舊,缺乏指向性。目前來看,初中生知識理解、運用能力較為薄弱,難以將知識進行有效內化。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常立足課本案例展開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地理思維的有效發散。
其次,教學目標需明確。相比于其他學科,地理知識分布瑣碎且與生活密切關系,不同的情境與案例對學生思維的啟發也存在差異,但由于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教師教學工作難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使得教學工作缺乏針對性與指向性。
再次,教學方式需完善。部分教師在地理教學中雖然注重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但課堂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影響了學生綜合思維的培養效果。同時,部分教師思想較為保守,對一些新興技術的使用不夠熟練,影響了教學成效。
二、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具體策略
(一)運用地理填充圖冊,優化課前導人
地理填充圖冊作為學生地理學習的一種重要工具,能夠將抽象復雜的地理知識具象化,降低學生學習難度。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地理填充圖冊具有趣味性、多元性等特點,能夠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變化進行實時調整,保證教學進度的同時,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意識。
以“地球和地球儀”中經度和緯度相關知識為例。初次接觸本節課時,許多學生對于經度和緯度這一概念的理解較為模糊。對此,教師可借助地理填充圖冊展開教學,首先結合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地球運動的動畫。隨后結合填充圖冊為學生講解定點平面的概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經度和緯度的概念及異同點。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對經度、緯度進行顏色填充,并總結經驗:緯線、經度、緯度是如何劃分的。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入赤道、南北極等相關知識,鼓勵學生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對地球的大小、區位特點進行描述,并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赤道附近的城市地形圖,以此幫助他們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點燃學習熱情。
(二)生活化教學引導,強化學生思維邏輯
生活化教學作為當下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能夠有效調動學生思維,給予學生最大限度地課堂體驗,同時以日常生活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能夠降低學生理解難度,提高教師教學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以“海陸的變遷”一課為例,本節課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讀圖、推理能力,并運用板塊運動的相關知識解釋地球面貌形成過程,以及地震帶與火山的分布及地震、火山爆發的原因。對此,教師可創設“自然災害”情境,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地震、火山爆發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板塊運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海陸面積變化、陸地生態環境變化等)。不僅如此,教師還可結合當下進行生活化問題的設置,如:為什么有的國家領土面積不斷變大,有的國家領土面積不斷縮減,并為學生播放喜馬拉雅山由海變陸再變山的動畫視頻。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其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對地理知識予以內化,進而促進自身觀察、感知、分析、總結等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可進一步細化教學目標,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分析其中隱藏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人地協調觀。
以“土地資源”一課為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從實際生活入手,引導學生分析我國土地資源特征,了解土地的類型。為使學生深化對這一主題的理解,教師還可給學生播放相關視頻,如《舌尖上的美食》。通過視頻展示農業活動及美食,讓學生了解土地資源與農業之間的關系,樹立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開設“介紹家鄉的美食”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收集自己喜歡的家鄉美食,并結合區域自然環境及資源分布特點,向其他學生介紹該美食所使用的原材料(動物或植物)的產生(生長)過程。不僅如此,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前往當地農業部門進行學習,了解農業發展的基本條件以及不同區域下農作物生長情況。針對本節課學習目標,教師還可從學生衣食住行四方面進行問題追加,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及社會發展等層面思考發展工業的現實意義。教師也可引入水稻、小麥等多種農作物,讓學生從地理角度分析造成南稻北麥、南橘北枳情況產生的原因。此外,教師可為學生展示我國經濟作物分布示意圖和“經濟作物的習性”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從環境特點、自然資源等角度對農作物進行分類,并圍繞“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思考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原因。當然,學生也可利用課后時間詢問父母或專業人員,強化自身地理思維的同時,提高實踐能力。
(四)完善評價體系,落實全程育人
教學評價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做好對學生學習過程及學習結果的綜合性評價。針對學生發展訴求,為其制訂相應的學習方案,幫助他們突破自我的同時,為后續深入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首先,教師要做好階段性評價,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制定生成評價與預設評價。預設評價以教學內容、課程標準為基礎,對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及運用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生成評價則以學生活動過程為導向,教師應做好活動記錄,對學生活動予以實時干預,同時借助線上平臺開發多種地理教育資源,結合信息化軟件予以具象化展現,以此保證學生學習積極性與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其次,教師應拓寬評價主體,圍繞核心素養發展目標,開設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等板塊,幫助學生綜合分析自身課上、課下學習成果差異,調整學習方向,助力學生個性化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廣大初中地理教師應積極轉變觀念,優化課堂教學,努力適應新課程改革發展趨勢,切實提升地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以此推動我國初中地理教育事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