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麗霞
新課標提出“設計語文學習任務,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的教學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聚焦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設計能夠統整單元學習的核心任務,將單元課文、課后練習、語文園地、表達訓練等歸入其中,通過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圍繞核心任務積極開展多方面的語文實踐探究活動,達成單元教學目標。筆者以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為例,談談具體的思考與探索。
設計單元學習任務,需要從編者為單元設置的人文主題、語文要素出發,理清編者意圖,確定單元任務指向的核心目標。
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父母之愛”,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安排承載學習目標的三篇課文是《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從人文主題的角度可以梳理三篇課文寫了什么:《慈母情深》《父愛之舟》是從兒子的角度表達對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母愛、父愛的理解,《“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也是從兒子的角度表達西方文化理念下對父母之愛的理解,這樣無形之中形成了東西方文化理念下父母之愛的明顯區別。從語文要素的角度,我們可以梳理作家是怎樣表達父母之愛的:梁曉聲在《慈母情深》中,采用慢鏡頭定格的方法,寫母親在聽到“我”從背后發出的叫喊后轉身抬頭看“我”的場景,在反復、聚焦中伴隨著一聲聲“我的母親”的呼喚,讓細節描寫帶來直擊人心的沖擊力,再加上母親掏錢的細節描寫和喜歡孩子看書的語言表達,將母愛詮釋得淋漓盡致。吳冠中在《父愛之舟》中,寫“我”與父親住店、逛廟會和夜晚行船趕路的場景,每一處都凝聚著父親真摯又深沉的愛意。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在《“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寫父母因為“我”寫的第一首詩發生了爭吵,爭吵的場景和“我”的心理活動結合在一起,讓父母之愛慢慢得到深入理解。接下來,我們從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這個角度進行梳理,編者在精讀課文的課后練習中,細化了這一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如《慈母情深》課后有“注意反復出現的部分,想想它們的表達效果”,就是品讀作者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的效果;在略讀課文閱讀提示中有相應的理解要求,如“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達愛的方式”;在口語交際中要求學生交流父母之愛的具體事例及表達方式,還有習作等內容中都強調借助語言實踐活動落實語文要素學習目標。通過以上梳理,我們可以看出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正是本單元的核心目標。
無論單元整體教學,還是單篇課文教學,都需要選擇適切的內容為立足點,即抓住文本中具有典范表達意義的語段,作為承載核心目標的學習內容。在不同的課文中,體現核心目標的內容,通常是文本中最突出的語段,有的是文本中精彩的表達,有的是事情發展中最關鍵的情節,有的是全文中最重要的線索等。對這樣內容的選擇,需要以語文要素學習目標為指引,深入研讀文本,認真進行品讀、揣摩、咀嚼才能確定下來。
在本單元學習中,指向理解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中的關鍵是對蘊含感情的場景和細節的體會,這也是選擇核心學習內容的標準。在《慈母情深》中,讓“我”深受觸動的場景是母親工作的所謂廠房,那里面的“低矮”“潮濕”“擁擠”“酷熱”,使“我”瞬間明白了母親掙錢的不容易;讓“我”最為感動的是母親工作的細節,那些由慢鏡頭定格起來的畫面,每一幅都刻進了作者的心里,在吃驚和震驚中還產生了深深的痛惜——母親的工作太辛苦了,也帶來了暗暗的自責——不該來找母親要錢買書,正是這樣多重復雜的感情互相交織與作用,才使“我”在鼻子一酸中瞬間長大了,深深地體會到母愛的無私與偉大。在《父愛之舟》中,有多個包含父愛的場景描寫,住店時舍不得花錢的父親要為“我”換一間房,逛廟會時為“我”買了豆腐腦自己舍不得吃,夜里劃船送“我”考試、上學付出的辛苦等,能夠喚起學生的想象。至于《“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主要以“我”的心里感受體現細節中蘊含的情感。通過比較可以看出,《慈母情深》中的典范表達對學生學習本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更具層次性、深刻性,可以作為單元學習的核心內容。
把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轉化為具體的學習任務,如果只是以幾個隨意、簡單、習慣性的問題來對接和細化,就會導致閱讀思維的表層化和文本理解的碎片化,難以真正地完成轉化目標,因此需要教師將學習任務進一步提煉成為一個能夠統整單元文本價值的核心問題,這樣才能有效設計核心學習任務。
在本單元的兩篇精讀課文之后的練習題中,都圍繞場景與細節提出了品讀與表達“哭”相關的學習活動。《慈母情深》中的學習活動:“聯系上下文,說說為什么‘我拿到錢時‘鼻子一酸”;《父愛之舟》中的學習活動:“讀下面的句子,回答括號里的問題。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是人生道路中品嘗到的新滋味了。(‘新滋味指的是什么)”。在這兩個學習活動中,表達作者受感動結果的兩次“哭”,都出現一個“酸”字:一個是“鼻子一酸”的外在行為,通常是被感動而忍著要哭的征兆;一個是“心酸的哭”,指向了內在的感慨;二者都沒有把因為感動想表達對父母的愛說出來,只是選擇了“哭”來表達自己的感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是你想表達對父母的愛,會不會選擇“哭”的方式,即在“哭”以外有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學生認識到:愛可以大聲表達出來。以此作為本單元的核心表達任務,教師還需要進一步細化表達實踐活動,為學生指引學習路徑。先從課文中的典范表達學習發現愛:《慈母情深》中,“我”看到母親的工作場景、細節就是發現愛,也就是找到生活中讓自己“鼻子一酸”的場景和細節;然后是表達愛,通過回憶的手法,學習采用慢鏡頭定格的方法表達,讓自己的情感充盈在畫面描寫中。這樣通過仿寫找到表達愛的方法與路徑后,學生再進入愛要大聲表達出來的寫作,就能夠在自主的語言表達實踐中獲得發展和提升。
基于上述思考,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設計具有驅動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圍繞核心問題和核心目標開展學習活動。
具體地說,教師首先以《慈母情深》中典范表達為核心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從文本多個重要語段中體會作者在典范表達中是如何把感情蘊含在具體的場景、細節中,品讀、揣摩、咀嚼作者運用的表達方法,然后從中提煉出自己能夠理解和領悟的表達方法,尤其是把慢鏡頭定格的方法與表達“鼻子一酸”的情形結合起來,能夠為后續學習中遷移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然后,教師再將本文與《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組成群文閱讀,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閱讀,找出它們在表達上的異同。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還可以擴大群文閱讀的范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最后,進入表達實踐指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仿寫“鼻子一酸”的場景與細節,再用書信的方式落實“愛要大聲表達出來”的核心表達任務。
總之,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圍繞語文要素學習目標設計核心任務,引發學生深入、持久的學習與探究,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