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思維能力列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之一,思維品質又是思維能力的核心因素。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離不開語言實踐活動,小學生的語言學習重在培養語文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就需要根據思維品質的特點,在語言實踐上下功夫、找路徑,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向著思維能力提升的方向多邁出一步,提高培養思維品質的效果。
在教學中,有的學生在語言表達上常常出現顛三倒四的現象,缺乏思維的條理性。可見思維是否具有條理性決定了學生語言表達水平的高下,也說明學生思維的條理性決定了思維品質的高低。
如教學《西門豹治鄴》,課后有簡要復述課文的要求,直接指向語言實踐訓練。如何在落實這樣的訓練要求中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呢?首先,從課文題目中找到課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明確歷史故事類課文題目的特點。其次,梳理人物關系,講述這樣一個歷史故事,需要還原當時人物之間展開的斗爭,斗爭雙方的人物關系是把握主要內容的關鍵;梳理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可以分成正反兩個方面:正面人物以西門豹為中心,還有魏國國君、老大爺、新娘、衛士等,反面人物以巫婆和官紳頭目為主,還有女徒弟和眾多官紳。再次,搭建簡要講述的支架,即注意課文在講述治鄴這件事上,先了解民情,重點寫西門豹治了哪些人。在這樣的訓練中,學生圍繞簡要復述課文故事這一語言實踐活動,培養了有條理講述的能力。
思維品質中的創造性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閱讀活動中,學生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方法是開展聯想、想象,在聯想、想象中容易產生新的形象,切實體現具有創新意義的結果。可見,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大膽想象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并用語言將想象的結果呈現出來,使思維品質獲得提升。
如教學《精衛填海》,課文寫精衛鳥“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只用了一個句子,看不出具體的情形,不利于學生理解神話的神奇和鮮明形象。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想象活動:精衛鳥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怎樣銜西山之木石,在寒風呼嘯的冬日怎樣銜西山之木石。學生在腦海中想象精衛鳥在極端困難的環境中堅持填海的行為,即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受到了哪些嚴重的打擊,精衛是怎樣克服困難的,等等,然后用語言把自己想象的情景表達出來,互相比一比,誰的想象更具有創新意味。學生紛紛說出自己想象的內容,不僅豐富了文本表達的內容,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精衛形象的新認知。
在文本閱讀中,深刻性主要體現在內容獨特而有見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理解語言的水平,精選典范的語段,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感悟經典表達中的獨特之處,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如教學《鳥的天堂》,課文中寫作者兩次到“鳥的天堂”都只是把船泊了“片刻”后就離開了。在閱讀課文時,學生對這兩個“片刻”的表達不夠關注,理解起來也只是從時間比較短暫去理解。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你如果到了“鳥的天堂”這樣的著名景點,想怎樣玩呢?片刻時間夠不夠?學生紛紛表示自己肯定會好好玩一番,真切感受鳥兒在天堂里的幸福生活。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兩次在“鳥的天堂”都只停留了“片刻”?學生先在文本中找到“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看上去只是一個簡單的句子,言說的對象又是實在缺乏影響力的“農民”,好像與“鳥的天堂”沒有什么緊密聯系。但是,這里的“農民”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在這里并沒有人要求他們去保護樹上的鳥兒,而是他們自覺地保護鳥兒,一是說明當地所有人都能夠自覺保護樹上的鳥兒,才能使鳥兒有生活在天堂里的感覺;二是看不到有人打擾鳥兒在天堂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每一個前來觀賞的人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由此可見,在作者看來,“鳥的天堂”不僅在大自然中得到保護,更需要大家在心里建一個鳥的天堂。這樣的理解就是通過品讀課文中的兩個“片刻”獲得的深刻認識。
小學生思維的批判性體現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具有不唯書、不唯師的精神,也就是敢于質疑、敢于批判。這種敢于質疑、敢于批判是建立在反思的基礎上的,而不是懷疑一切和無端指責。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回過頭來看一看,想一想,進而發現問題并提出質疑,這樣的學習就是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活動,學生通過追問、辨析,獲得新的認識與理解。
如教學蘇軾的《書戴嵩畫牛》一課,課文寫一個心直口快的牧童,看到杜處士所曬的書畫后“拊掌大笑”,將此畫視為珍寶的杜處士卻“笑而然之”,作者由此得出“耕當問奴,織當問婢”的結論。在學生借助課文注釋大致讀懂課文故事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著名畫家戴嵩在畫斗牛時真的是隨便想想就畫的嗎?如果不是,你怎么看牧童的說法?你又怎樣看蘇軾最后的結論?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戴嵩是畫牛的高手,自然熟悉牛的各種生活習性,也就是肯定無數次地觀察過牛的各種狀態,包括斗牛的情形。這樣看來,牧童的觀點就有一定的片面性。此外,蘇軾由此得出的結論也需要重新審視,這樣才不至于偏聽偏信。
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主要體現在學生對所學的語言對象中蘊含思維品質的表達方法,能否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進行遷移運用,尤其是在遷移運用中還加上屬于自己的思考與創新,不僅具有內化的效果,而且還建構了新的表達范式。
如教學《荷花》,課文第2自然段中的典范表達,以三個“一會兒”描寫的荷花開放的不同姿態,體現出荷花的生機與活力,這是作者面對一池開放了許多荷花的場景觀察到的景象。課后練習要求學生仿寫第2自然段,遷移運用三個“一會兒”寫一種植物開花的情形。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你觀察的花,如果剛開第一朵,應該選擇怎樣的表達順序?教師提這樣的問題,目的在于讓學生在仿寫時體現思維的靈活性。在這樣的語言實踐中,學生的思維品質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思維與語言具有同構共生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展語言學習實踐,重視思維方法的運用,達到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