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潔玉
詩歌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個極富特色的教學內容,它以短小的形式、整齊的結構、和諧的韻律、生動的文字和深刻的內涵成為教材中的一道亮麗風景。在教學中,教師要緊扣詩歌的文體特色,通過情感朗讀、展開想象和巧妙練筆等多種教學策略,讓詩歌閱讀展現精彩,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在教材中,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體,特別是兒童詩,更是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形式短小,音韻和諧,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語言生動富有童趣,感情真摯樸素,構思巧妙而富有兒童特點。因此,在教學詩歌時,教師一定要帶領學生深入挖掘詩歌的文體特點,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韻味美,通過想象感受詩歌的畫面美,在練筆中體驗詩歌的藝術美,進而在多種學習策略的綜合運用中掌握詩歌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能力。
我們以詩歌《聽聽,秋天的聲音》的教學為例。教學開始,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感受詩歌的形式特點,討論本課在表現形式上同一般課文的區別:它是由一節一節的詩句構成的;每節詩句又按照停頓分成若干行,并且每行的字數長短不一,從而讓學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有了一個初步認識。然后,教師示范朗讀,讓學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交流詩歌朗讀同普通課文朗讀的區別。教師依據學生的發言進行引導與歸納,從而讓學生發現詩歌更富有節律感,特別是每節詩都押韻,讀起來有一種韻律美。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品味詩句,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蘊含在詩句中的豐富情感。最后,教師指導學生交流學習的收獲,了解詩歌的語言特點——生動形象,富有畫面感。
在教學詩歌時,無論是內容感知、情感體驗、畫面想象,還是韻味品味,都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實現的。因此,在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把有感情朗讀作為學習詩歌的重要手段,通過朗讀示范、點撥學生朗讀技巧,讓學生在感知內容的同時,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律,感受詩句抑揚頓挫的樂感。同時,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開展自由朗讀、比賽朗讀、配樂朗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體會詩歌的韻味,深入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畫面美和情感美。
我們以詩歌《白樺》的情感朗讀教學為例。教學開始,通過朗讀、分析和交流,學生對詩歌的內容有了具體的了解,對詩歌感情有了深刻的體驗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有感情的朗讀活動。教師以“我來讀,大家評”的活動形式,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通過學生之間的互評與朗讀示范,體會詩歌的韻味。如在讀第一節詩時,學生在朗讀與互評中,明確了本節詩的朗讀節奏:“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樺,仿佛/涂上/銀霜,披了/一身/雪花。”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將詩中的“樺、花”兩個字讀得稍微深沉、悠長一些,突出詩歌的和諧韻律。學生按照詩歌自身的內容與節律朗讀,感受到了詩歌的韻味。在學生初步把握詩歌朗讀的韻味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隨著優美的背景音樂有感情地朗讀,一邊朗讀,一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詩、畫、樂相融合的韻味之美。
正如蘇軾評價王維詩歌時所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統編教材中的兒童詩更是這樣,詩中充滿了生動形象而又富有童趣的畫面。根據兒童詩的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根據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畫面美。不過,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畫面時,不僅要讓學生對每一行詩都展開想象,還要把詩歌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更加豐富的想象,在想象中將一幅幅畫面整合在一起,形成“流動的畫”,在連貫畫面所形成生動情境中進一步感受詩歌的美麗畫面。
我們以《童年的水墨畫》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學開始,教師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本課的三首詩歌,在朗讀中體會“溪邊”“江上”和“林中”的美好情境,初步感受詩歌蘊含的童趣之美。然后,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詩歌,結合相關生活情境,一邊朗讀,一邊想象,在頭腦中呈現三首詩歌描繪的美好畫面,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童年。接下來,教師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通過畫面、字幕、語音和音樂,欣賞詩歌描繪的“童年的水墨畫”。在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布置“寫一寫,畫一畫”的作業:可以從三首詩歌中任選一首,通過想象補充細節,將它改寫成一篇精美的小短文,也可以以詩歌的形式寫一寫自己童年的水墨畫;根據詩歌內容,發揮想象畫一幅真正的“童年的水墨畫”,感受童年水墨畫的美。
在教學詩歌時,有感情地朗讀和想象畫面,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體會,屬于欣賞式學習。基于教材中的兒童詩形式短小、語言簡短生動富有童趣的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小練筆,讓學生完成朗讀詩歌、想象詩歌的畫面和寫作的一系列學習任務,學會學習詩歌,懂得欣賞詩歌的藝術美,提升文學修養,讓課堂充滿濃濃的詩意。
我們以詩歌《在天晴了的時候》一課的練筆教學為例。教學開始后,教師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詩歌,了解詩歌內容。學生通過閱讀與交流,了解到詩歌描寫了詩人在雨后天晴時候,去小徑中散步看到的小路、小草、小花和鳳蝶等景物。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文學審美閱讀,通過品味詩句和想象畫面,感受到雨后天晴時小路的詩意之美。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美好的散步經歷,引導學生在交流中抓住散步場景中印象深刻而美好的事物,回味散步過程中美好而獨特的感受,體會散步的詩意美。之后,教師組織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進行隨文練筆活動,可以寫自己在月下、雨中、雪中和雪后等情境中散步的情景,抓住最有特色、感受最深的景物進行描寫,以形象化的語言描繪事物鮮明生動的形象,并且要注意“押韻”,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給學生以指點。學生寫完之后,教師組織學生舉辦“詩歌展覽”,展示學生寫的優秀詩歌作品。
總之,在教學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歌時,教師一定要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學習手段,深入感知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意境,發現詩歌的藝術魅力,讓詩歌閱讀展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