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心
習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檢驗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情感的能力、發展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實際上,小學語文單元習作教學仍處于摸索前進階段,有較大的完善空間,值得教師深入研究,構建高效的作文教學課堂。
統編教材自三年級起編排了專門的習作單元,注重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
如三年級編排了“學習寫日記”的習作內容,為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同時也為四年級“記事”奠定了基礎。寫作是學生與周圍的人、事、物等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積累素材,從生活素材中提取貼合習作要求的內容。學生從文本中學習和吸收寫作方法,逐步向自主選材等寫作方向過渡,逐步強化寫作能力。
再如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安排了“把一件事寫清楚”的習作內容,語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寫清楚的。教師先讓學生回顧單元課文,明確寫法,意識到寫清一件事情,需做到兩點:一是安排好寫作的順序,包括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事情發生與發展的順序。二是運用對話、動作神態、心理等描寫方法,將事情的重要內容寫清楚。接下來,教師出示美文,讓學生賞析和學習借鑒;出示對話描寫的片段,讓學生圍繞一個中心,寫出精彩的對話;出示動作描寫的片段,將人物寫活。
在習作單元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深入把握主題,教師要將審題、明確主題、討論寫法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起來,讓學生抓住習作重點去寫作。
如在“二十年后的家鄉”的寫作教學中,本單元編排了三首詩詞與《木笛》等散文,充分體現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熱愛祖國首先需熱愛家鄉。因此,在本組課文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收集與鄉情相關的文章與歌曲、詩詞等,圍繞“故鄉情”展開討論。學生將生活感悟、學習體會、收集的資料等,作為習作的素材,腦海中表達思鄉之情的寫作框架和思路逐漸清晰。此時,教師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謀篇布局和材料取舍是寫作指導的重點,為突出這一重點,教師在課前布置“了解家鄉二十年后的變化”的作業,為學生寫好作文起到鋪墊作用。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下所示:第一步,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習作要求,確定作文的主題和范圍、體裁等。學生要想寫好二十年后的故鄉,就要思考“二十年后周圍發生了什么變化,我們會變成什么樣子,親人聚會的場景是什么樣的”等問題。第二步,教師進行寫法指導。一是要求點面結合與詳略得當,重點寫有代表性的景物,概括寫其他的景物。二是單元課文的寫作手法應用巧妙且表現方式豐富,學生要學以致用。三是引導學生分組寫作,各小組分工合作,如第一組寫作文的開頭,第二組寫二十年后具體景物的變化,第三組寫人物的變化,第四組寫作文的結尾等內容。作文的開頭可引用詩句或歌曲等,起到開門見山的作用。作文的結尾需表達出對家鄉的感情。四是要求學生誦讀自己寫作的片段,全班同學進行賞析評價,總結不足之處和閃光點,鼓勵學生在開放性的學習氛圍中創新想象。
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安排的習作是“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本次習作要求學生先搜集資料,再進行介紹。這就需要教師圍繞“通過收集資料來介紹一種事物”的能力培育目標開展寫作教學。
首先,圍繞目標收集資料。本單元圍繞“異域風情”的主題,編排的《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等課文,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優美的異國風光圖畫。“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寫作教學的重點,主要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學難點是恰當處理收集到的材料,將其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教師先讓學生回顧《威尼斯的小艇》的內容,思考作者是如何介紹威尼斯的小艇的,理清作者介紹的內容和順序,掌握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認識事物的順序。為貫徹落實“要求學生介紹中國的一處世界文化遺產,說清它的位置、樣子、特點和作用等”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分步進行教學。第一步,讓學生了解什么是世界文化遺產,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處世界文化遺產。第二步,讓學生圍繞準備介紹的世界文化遺產在哪兒、什么樣的、有什么用,按照由外到內、由表及里的順序去介紹,確定收集資料的內容。第三步,讓學生根據世界文化遺產的建造時間和建造者等要素去縮減網絡中的資料。第四步,布置“根據具體的寫作要求,收集資料”的作業。
其次,根據寫作要求去整理資料。教師鼓勵學生介紹自己收集資料的過程,圍繞“資料的分類比較清晰、語句通順、每一部分的資料均把要表達的內容講清楚了”等標準進行評價,然后根據遺產的名稱、是什么、在哪里、占地面積、特點、作用、建造等指標整理資料。
最后,讀寫結合,介紹事物。回顧本單元的課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文本重點介紹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哪些特點”等問題,再讓學生思考“長城與故宮等遺產,應當重點介紹什么”等問題。學生圍繞范文展開討論,了解要想介紹好世界文化遺產,必須展示它的特點,按一定的順序來介紹,還可以配上圖片。
總之,統編教材根據不同的主題編排了各單元的文本,也將寫作的要求和寫作手法等滲透到各單元的課文內,教師加強單元整體與寫作教學的整合,有利于深化各單元的教學主題思想,提高習作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