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麗

【摘要】? 目的? ? 分析優化急診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方法? ? 將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急診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收治的時間先后分別為2組各6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優化急診護理措施。比較2組患者的搶救效果。結果? ?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的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使用時間、急診球囊擴張時間、搶救時間及住院時間更優,搶救成功率更高,復發率更低(P<0.05)。結論? ?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診救治過程中,采取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可以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減少復發率,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優化急診護理;搶救效果;影響
中圖分類號:R472.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06-0046-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6.015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疾病,多為心肌冠狀動脈閉塞導致,由于血液供應中斷,心肌發生缺血性壞死,具有發病突然、進展快的特點,患者臨床表現出胸骨后明顯的疼痛感[1]。急性心肌梗死臨床急救關鍵是盡快開通閉塞血管,以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所以一定要抓緊時間。急診救治過程中配合及時的、科學的護理,可以明顯提升救治成功率,直接影響到預后效果[2]。本文對優化急診護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進行了觀察,分析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選擇北京中醫醫院順義醫院2017年3月—2021年3月急診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分為2組,各60例。對照組男39例,女21例,年齡46~78歲,平均年齡(58.6±9.1)歲;觀察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46~80歲,平均年齡(59.2±8.8)歲。2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研究。
納入標準:經影像、心電診斷確診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到接診時間在12 h內;患者具備清晰的意識,有家屬陪伴,知情研究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排除院內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合并器質性疾病的患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合并老年癡呆疾病的患者。
1.2? ? 方法? ? 對照組采用常規急救護理,接到急救電話即刻出診,開通綠色通道,入院后,協助患者完成入院各項檢查。安排急救室做好準備,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時開展急救,治療后記錄患者情況,至患者病情穩定。觀察組對急診護理流程進行全面優化:(1)入院前優化處理。①接到急診電話,急診救治人員判斷患者癥狀,5 min內準備好相關用品去接診。途中與家屬電話溝通,指導家屬實施簡單搶救,穩定患者或家屬情緒。到現場后,評估患者的病情,及時靜脈輸液,維持呼吸道通暢,狀態穩定后搬運至急救車,注意控制搬運力度,不要造成損傷。為患者戴吸氧面罩,實施心電監測,電話與醫院急診科溝通,安排做好相關診斷和治療準備工作。急救同時,安排專人通知家屬掛號、辦理各項入院手續。協助患者臥床,床頭抬高30°,可起到一定的體位性降壓目的,患者呼吸道應保持暢通。對于昏迷患者將其頭部偏向左右一側,取平臥姿勢,將口腔內容物清理干凈,使用鼻導管,舌鉗拉出同時置入通氣導管。②建立靜脈通道:急救人員快速建立靜脈通道,便于早期應用急救藥物。靜脈選取要求粗大為宜,其中一組快速滴入20%甘露醇120 mL,另一組滴入5% 葡萄糖注射液 500 mL,同時加以40 mg速尿以及
50 mg靜脈硝普鈉混入其中,速度為10 滴/min。③降壓和上架處理:患者冠狀動脈、腦血管以及腎臟均處正常即可進行降壓處理,血壓控制為160/100 mm Hg。同時降壓應盡快,否則影響預后,藥物選取能作用于外周血管,不可過度抑制竇房結、房室結以及心肌收縮。抬上救護車時,盡可能地保持患者體位不變,放在擔架上面,應做到輕柔緩慢,上車時患者頭部先行,輕推擔架于軌道緩慢滑入,保持擔架平穩進入。(2)急診室搶救優化處理。到院后,醫護人員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臥床吸氧,監測心電、血壓,抽血化驗,評估患者的病情,與科室做好交接,做術前準備,確診后及時安排手術。根據患者意識、體溫和呼吸等指標,判斷病情發展,30 s內完成相關評估,安排做好各項儀器監護,為疾病搶救治療提供依據。醫護人員進行常規急救處理同時,利用信息急救系統無線視頻傳輸功能連接至院內信息指揮平臺,進行實時匯報以及信息傳遞。院內信息指揮平臺就院前傳遞回來的患者實時情況作出及時分析,并制定下一步的急救措施計劃,指導院前人員做好相應的工作內容,同時聯系院內檢查科等相關人員做好接下來的??萍夹g以及設備準備。(3)搶救流程的優化處理。送至搶救室后,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迅速建立靜脈通路、心電圖的相關監測,護士長對護士工作安排、責任進行明確,掌握患者心電監護變化,對生命體征變化做好記錄。(4)交接流程的優化處理。護理人員電話通知相關科室,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交接時,控制轉運的力度,指導患者用藥。責任護士告知醫生患者情況,對轉運風險提前評估,醫護人員共同完成患者的轉運,所帶物品有患者病歷、監護儀和呼吸囊、除顫器等儀器,確保轉運途中安全,送患者到導管室,與介入護士做好相關的交接工作。(5)心理護理。患者講解個性化護理干預價值及意義,以此獲得合作。通過發放健康手冊,并增加夜間巡邏人員,提升整體護理效果。通過對老年患者的精神狀態進行監控,在給予鼓勵的基礎上進行患者的心理疏導,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溫暖,以此提升配合度。
1.3? ? 觀察指標? ? 記錄2組患者救治各項指標,包括分診評估、心電圖使用、急診球囊擴張、搶救及住院等所用時間;記錄2組搶救效果和復發率[3]。
1.4? ? 統計學方法? ? 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2組搶救各項指標比較? ? 觀察組各項搶救治療所用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2.2? ? 2組搶救成功率、復發率比較? ? 觀察組搶救成功率96.7%(58/60)高于對照組的86.7%(52/60),有顯著差異(χ2=3.927,P=0.048)。觀察組復發率3.4%(2/58),低于對照組的15.4%(8/52),有顯著差異(χ2=4.727,P=0.030)。
3? ?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作為臨床常見的綜合征之一,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病因,病情進展迅速,起病急,臨床病死率較高。通過對心肌梗死患者治療情況進行分析,治療期間存在明顯的不良情緒,同時直接干擾正常治療。
心肌梗死作為一種心血管疾病,大部分是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前提下因為各種因素導致的動脈血流降低,甚至中斷,從而引起局部腦組織血供不足、缺氧的癥狀。疾病致死率不斷上升,直接導致生活質量受到影響。臨床上該疾病的一個主要指標為心絞痛,經相關數據表明,目前急性心肌梗死的疾病特點多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較常見的癥狀之一就是心律失常,這種病癥最容易降低患者冠狀動脈中的血流量,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病情。
在以往的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心電圖作為常規診斷方式 ,在進行心電圖檢測時會出現T波增高,并導致診斷困難加重。在臨床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如果心肌細胞損傷將會導致游離現象,除此之外梗死處細胞還會釋放外周血液,在人體劇烈運動后血清肌紅蛋白明顯升高,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來說,血清肌紅蛋白為重要標志物。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原因復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指心肌供血缺氧從而出現壞死,一般出現于老年群體。臨床實踐表明,患者出現不良情緒將會導致治療方案受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急性心臟疾病,發病原因是心臟內血液灌注量減少,導致心肌供氧不足、心肌耗氧量增加,不及時救治。會并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癥狀,嚴重時還會發生休克,對患者生命造成嚴重威脅。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治療方案有一般治療、用藥、手術、中醫等。由于疾病發病速度快,死亡率高,所以,縮短搶救時間對于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如何縮短搶救時間,開展科學的護理干預,也成為急性心肌梗死臨床救治研究的熱點問題。傳統急診護理流程是由醫生安排后開展的護理工作,這種護理操作缺乏主動性、規范性,搶救過程中容易缺乏秩序,使臨床救治被延誤,延長搶救時間,從而影響到患者的搶救效果[4]。
通過成立急救護理部,將其設為重點科室,通過給予資金和人力物力各方面支持,設置急救護理主任。同時在具有高難度工作時,應由主任進行指揮和協調,在有效發揮團隊效能的情況下,促進患者救治質量的提升,對院前院內急救護理模式進行明確落實。對于沒有急救任務的情況下應對手術相關設備,例如心電機圖機、心電監護儀以及除顫儀進行日常檢測,同時要將其置于備用狀態,以免出現緊急情況。
進行急診患者的入院搶救時,相關人員要進行相關的病情監測和評估,通過設置院前院內急救方案,提升整體救治效果。首先要進行患者呼吸道檢查,避免其出現堵塞情況,其次,對患者的出血部位進行確定,最后檢查患者的血壓、心率和脈搏,觀察其是否存在異常,隨后對患者的意識和反應進行判定。
我國在先前的急救情況并不樂觀,由于急救人員資歷尚淺,對于復雜病情難以處理,而救護車又無外來技術和信息支持,后臺也無指揮,使得院前院后的急救方案不在一條線上,處于嚴重脫節的情況。院前人員到院后只能口頭轉述患者在一線的粗略臨床表現以及轉運途中發生的某些突發異常,院內急救人員得到的信息不及時、不完整,無法應對院前急救措施做出正確急救。而通過建立信息指揮系統平臺,可保證在第一時間收集到患者的實時臨床狀態,及時有效的得到患者的一切體征信息,針對患者情況制定急救方案,調控院前院后各級醫護人員的急救和工作內容,為患者到院內的繼續急救贏得寶貴時機[5-7]。
對急救來說,在進行危險分層的同時,在做好早期介入的情況下能夠有效改善血管再通情況。對于患者來說,保守策略通過進行缺血評估,在做好導管檢查、血管再通治療的同時,給予抗凝、抗缺血治療能夠有效改善不良情況。
通過做好急救干預,應用整體護理的同時,有利于急救工作的展開。在做好人員培養的同時,護理人員能夠掌握豐富的知識,在做好情緒、心理變化觀察的同時,能夠減少醫療糾紛的出現,從而能夠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優化急診護理從入院前的護理工作開展優化處理,評估患者的病情,安排家屬及早實施科學的急救,在醫護人員到達現場前,可以穩定患者情緒,減輕患者的恐慌感。到達現場后,及早為患者檢測生命體征,做好手術準備;轉運到醫院后,及早開通靜脈通路,實施實驗室檢查,確診后盡快安排急診室手術。安排家屬陪伴患者,穩定患者情緒,放松心情,利于術后康復。護理流程優化干預,可以明顯縮短分診評估時間、心電圖使用時間、急診球囊擴張時間和搶救時間。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可以盡快安排救治措施,使患者及時得到治療。急診全程優化,針對患者實際情況,掌握患者病情變化,預估可能出現的情況,提前制定護理計劃,從而縮短各項急救操作時間。以最快速度為患者檢查后,對患者病情評估,全面搶救,實施針對性救治,為以后救治創造條件。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項搶救治療所用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梢?,優化急診護理流程能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復發率,具有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診救治過程中對護理流程進行優化,可以提升救治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 康洪彬.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中并發心臟壓塞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18,53(8):943-944.
[2]? ? 房麗.優化急診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4):21,23.
[3]? ? 楊曄南.優化急診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5):201.
[4]? ? 朱莉,龔黎琳,儂宇琴.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6):750-752.
[5]? ? 馮超如.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9,9(20):139-173.
[6]? ? Carabias C S,A M Castao-León,Blanca N B,et al.Serum Amyloid A1 as a Potential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Clinical Severity Biomarker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19,35(5):088506661983791.
[7]? ? HYUN,GEUN,LEE,et al.The role of the microenvironment in regulation of CSPG-driven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tumor growth in glioblastoma[J].Jap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2015,32(3):771-805.
(收稿日期: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