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飛龍


摘 要:本文介紹了概念設計與結構措施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首先闡述了概念設計的重要性與意義,包括為后續設計提供指導、實現結構優化與節能設計等方面的應用。接著,分析了概念設計在結構優化與節能設計中的具體應用,包括結構形式選擇優化、材料的優化選擇、建筑形態的優化設計以及節能系統阿的整合與優化。最后,重點介紹了結構措施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包括增加梁柱截面尺寸、采用預應力技術以及加強連接和節點設計。通過對這些應用的論述,旨在提升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安全性、經濟性和節能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概念設計;結構措施;建筑結構設計;結構優化;節能設計
1 前言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概念設計和結構措施的應用對于確保建筑物的穩定性、安全性和節能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概念設計階段是一個關鍵的起點,它為后續的設計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指導。通過結合結構優化和節能設計的原則和方法,可以實現建筑結構的優化設計、材料的合理選擇、形態的優化以及節能系統的整合。
2概念設計在結構優化與節能設計中的應用
2.1結構形式選擇優化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概念設計是一個關鍵階段,它涉及到結構的基本構想、形式和性能等方面的決策。概念設計的合理運用不僅可以實現結構的優化,還能夠在節能設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結構形式的選擇不僅影響著建筑外觀,還關系到結構的承載性能和穩定性。在概念設計中,工程師可以通過考慮不同的結構形式,如框架結構、桁架結構、拱結構等,來尋求最佳的設計方案。同時,結合性能化設計思想,可以通過優化結構形式,使其更好地滿足特定的使用要求,如抗震性能、變形性能等。此外,還可以考慮采用跨界創新的設計思想,將不同的結構形式進行融合,以實現更加靈活多樣的結構效果。
此外,性能化設計在概念設計中的應用也十分重要。性能化設計強調以結構性能為導向,以滿足建筑在使用壽命內的性能要求為目標,而不僅僅是滿足規范的強度和穩定性要求。在概念設計階段,可以通過性能目標的設定,如抗震性能、舒適性能等,來引導結構的形式和材料的選擇。這有助于在早期階段就預測和評估結構在不同工況下的性能,從而優化結構設計,減少不必要的材料和能源消耗。
最后,隔震技術作為結構優化和節能設計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在概念設計中得到應用。隔震技術通過減少地震引起的建筑震動傳遞,保護建筑和內部設備的安全,同時減小地震對建筑造成的損害。在概念設計階段,工程師可以考慮采用隔震技術,如基礎隔震、減震支座等,來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降低震害風險。
2.2材料的優化選擇
概念設計階段就是決定采用哪種材料的關鍵時刻,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學性能、耐久性能以及隔熱隔音性能等,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根據具體的建筑功能和環境要求,選擇最合適的材料。例如,在高層建筑設計中,需要考慮承受大風荷載和地震荷載的能力,可以選擇高強度鋼材或者增強混凝土等材料,以確保建筑的結構安全性。同時,對于需要隔音隔熱的場所,可以選擇具有良好隔音性能的材料,以提高建筑的環境舒適性。
此外,材料的可持續性也是概念設計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隨著人們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不斷增加,建筑結構材料的選擇也要注重其對環境的影響。優先選擇可再生材料、回收材料或者具有較低碳排放的材料,可以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例如,使用木材作為結構材料可以減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時還能提供良好的隔熱性能。
2.3建筑形態的優化設計
建筑形態包括建筑的整體布局、形狀、體量以及立面等方面的要素。優化建筑形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結構優化和節能設計的目標,建筑形態的合理設計可以直接影響建筑的受力性能和能源利用效率。在概念設計階段,通過合理規劃建筑的形狀、體量和布局,可以降低結構的受力狀況,提高結構的穩定性。例如,在地震區域,可以通過合理的建筑形態減小結構的投影面積,降低地震作用下的風險。此外,優化建筑形態還可以優化建筑的采光、通風等自然環境條件,從而減少對機械設備的依賴,實現節能目標。并且隔震技術在建筑形態優化中也有其獨特應用。隔震技術通過設置隔震層,將建筑的上部結構與下部基礎隔離,以減小地震引起的震動傳遞,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在概念設計階段,可以考慮將隔震技術應用于建筑形態的設計中,選擇合適的隔震層位置和形式,來實現更加優化的抗震性能。例如,在高層建筑中,可以通過合理設置隔振層,減小頂部的搖擺幅度,提高建筑的安全性。
2.4節能系統的整合與優化
建筑中的節能系統包括供暖、通風、空調、照明等,整合這些系統,可以通過智能化控制、能源回收、熱泵技術等手段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例如,可以通過建筑能源管理系統(BEMS)對各個節能子系統進行集中管理和控制,根據室內外溫度、濕度等參數進行自適應調節,以達到最佳的節能效果。不同類型的建筑存在著不同的能源消耗特點和需求,優化節能系統可以針對特定建筑的需求進行定制化設計。例如,在熱帶地區,可以采用被動式設計手段,如自然通風和遮陽,減少空調的使用;在寒冷地區,可以采用高效的供暖系統,如地源熱泵等,減少供暖能耗。
最后,節能系統的整合與優化需要與建筑結構設計緊密配合。在概念設計階段,應考慮節能系統的布置和安裝方式,以及與建筑結構的協調。合理地布置和設置可以減少能源傳輸損失和運行成本。例如,在建筑設計中,可以預留合適的空間來安裝節能設備,合理設計管道走向,減少能耗。節能系統的整合與優化的相關分析見表1。
3結構措施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
3.1增加梁柱截面尺寸
首先,增加梁柱截面尺寸可以增加其截面面積,從而增加了截面的抗彎強度。根據結構力學理論,梁柱受到的彎矩與截面抗彎強度成正比關系,因此增大截面尺寸可以有效提高梁柱的承載力。
其次,增大梁柱截面尺寸還可以增加其截面慣性矩和抗彎剛度。根據撓度的計算公式:δ=(5WL^4)/(384EI),其中,δ表示撓度,W表示集中載荷,L表示跨度,E表示彈性模量,I表示截面慣性矩。可見,截面慣性矩越大,撓度越小,因此,通過增大截面尺寸,可以減小梁柱的撓度,提高其整體剛度。
需要指出的是,增大梁柱截面尺寸并不意味著盲目地增大,在進行設計時,需要根據具體的荷載和使用條件,合理選擇梁柱截面尺寸。同時,還應考慮梁柱的布置和連接形式,以確保整個結構的協調性和一致性。
3.2采用預應力技術
(1)預應力技術的概念和原理。預應力技術是指在構件施加預先設定的壓力(稱為預應力)以改變結構材料的內部應力狀態,從而提高結構的承載能力和抵抗變形能力。其基本原理是通過在構件上施加外力,使預應力鋼束產生拉應力,將混凝土壓緊并達到內外協同工作的狀態。
(2)預應力的種類。常見的預應力技術包括預應力鍵和預應力索。預應力鍵一般由鋼筋或鋼束構成,將混凝土構件上的應力通過預應力鍵進行傳遞;預應力索則是通過固定在兩個錨固點上的高強度鋼索來實現預應力。不同類型的預應力技術適用于不同的結構設計需求。 (3)應用舉例。以橋梁結構為例,預應力技術在橋梁設計中得到廣泛應用。預應力技術可以增加橋梁的自重承載能力,提高橋梁的整體剛度和抵抗變形的能力。例如,在施工過程中通過預應力技術對橋梁上的梁段施加預應力,可以降低梁段在使用階段的變形,并提高橋梁的自由度和穩定性。
(4) 關鍵設計參數與公式。在預應力技術的應用中,設計人員需要考慮一系列關鍵參數,如預應力鋼束的張拉力、錨固長度、施工配筋等。以預應力鋼束的張拉力為例,該參數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F = (A × σ)/e
其中,F為預應力鋼束的張拉力,A為鋼束的截面面積,σ為鋼束的允許應變,e為導線波動系數。
(5)優勢與局限性。預應力技術具有提高結構剛度和抗變形能力的優點,能夠減小結構自重,提高結構的承載能力。然而,預應力技術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施工難度較大、成本相對較高等問題,在實際應用中需要綜合考慮。
3.3加強連接和節點設計
在建筑結構設計中,加強連接和節點設計是一項重要的結構措施,其中預應力技術是常用的一種方法。預應力鋼筋可以通過張拉和錨固的方式施加預應力,使結構產生壓應力,從而提高連接和節點的承載能力和穩定性。例如,在梁柱節點處引入預應力技術,可以有效地減小節點的位移和變形,提高整體結構的剛度。在連接和節點設計中,預應力技術可以通過施加壓應力來減小結構中的應力集中,提高連接部位的抗剪承載能力和抗剪剛度。此外,預應力技術還可以減小連接和節點的荷載傳遞路徑,提高荷載的傳遞效率,增強結構的整體性能。
通過預應力技術施加的預應力,可以減小結構中的內應力和變形,從而減少材料的應力和損傷。在連接和節點設計中,預應力技術可以有效地防止結構的裂縫和開裂,延長結構的使用壽命,并提高結構的耐久性。并且預應力技術可以通過控制預應力的大小和方向,進行具有定制性的連接和節點設計。相比傳統的設計方法,預應力技術可以提供更靈活、更優化的結構解決方案,實現更高效的空間利用和構造設計。加強連接和節點設計的要點及內容見表2。
4結論
概念設計和結構措施是建筑結構設計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合理的概念設計,可以為后續的設計和施工提供有效地指導,并實現結構的優化和節能設計。同時,結構措施的應用可以提升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安全性和節能性,通過概念設計和結構措施的有效應用,可以實現建筑結構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推動建筑行業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夏力,何瑞淼.簡析概念設計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陶瓷,2023(05):121-123.
[2]畢正超,王淼.概念設計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城市建筑空間,2022,29(11):212-213+216.
[3]孫正博.淺析概念設計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J].建材發展導向,2022,20(2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