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分
表演游戲是指幼兒基于興趣或在教師引導下自定表演主題,以童話、故事等文學作品為依托,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對作品內容進行創造性表現的游戲。《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方式是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建構自己對事物的理解與認識的。表演游戲能夠讓幼兒在與同伴的互動中促進認知、思考、表達、合作等綜合能力提升,讓幼兒獲得發展。
一、表演游戲中幼兒表演能力的
定義
通過查閱文獻和書籍,把表演能力定義為:表演者在規定的情景內,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語言、表情、動作等方式進行角色塑造,并與其他角色配合完成劇本演出的能力。綜合以上概述,表演能力包括認知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和同伴合作能力。這四方面的能力貫穿整個表演過程,每一方面的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交融、互相促進的。
二、表演游戲促進幼兒表演能力的發展
表演游戲兼具游戲性和表演性,從而深受幼兒喜歡。表演游戲的游戲性符合幼兒年齡特征和學習特征,輕松愉快的氛圍能讓幼兒保持游戲興趣和專注度。表演游戲的游戲性先于表演性,所以幼兒的嬉戲性在前,如果沒有成人指導,幼兒很難從嬉戲性表演過渡到目的性表演,再到更高目的表演。
1.表演游戲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
發展
表演游戲中的認知能力是指幼兒在參與表演游戲的過程中,對表演的故事情節、人物及特征、人物對話、場景、服裝道具等的認識。參與表演游戲的幼兒,基于興趣而自發開展嬉戲性的表演游戲,在內驅力作用下,幼兒更愿意追隨教師的引導而參與游戲。通過與同伴、材料的多種形式互動,幼兒的認知能力獲得發展。如幼兒閱讀了故事后,不一定對故事的人物、情節、對話等都了解,教師引導幼兒在游戲時間或餐后時間,繪畫、制作自己喜歡的故事情節、人物、角色服飾等,加深對人物特征、場景、服裝道具的認識,在表演游戲準備過程中促進幼兒的認知能力發展。
2.表演游戲促進幼兒思考能力的
發展
表演游戲中的思考能力是指幼兒在參與表演游戲的過程中,能夠通過思考和討論做好表演的整體規劃,如制定服裝道具的分工計劃、制作設計圖,做好表演的角色分工計劃等;能夠根據表演的需要增加、刪減或創編腳本;能夠對自己或他人的表演作出評價。表演游戲是幾個人為單位的游戲,需要同伴間的合作、溝通,這就促使幼兒思考如何做和怎樣做。如在制作服裝的過程中,幼兒要思考有什么辦法能讓大家都清楚自己負責的工作,于是想到要做一個分工計劃。又如表演的過程中出現了某個幼兒無所事事的情況,幼兒提出了創編腳本的想法。幼兒專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促進了思考能力的發展。
3.表演游戲促進幼兒表達能力的
發展
表演游戲中的表達能力是指幼兒能夠根據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節內容,運用語言、聲音、動作和表情創造性塑造人物角色的能力。表演游戲不是一步到位的,也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反復表演中改進、調整最后達到自己想要的表演效果。在一次次的表演中,通過幼幼互評、教師評價等,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提升了表達能力。如幼兒在表演中的表情不到位,教師提供了各種表情的圖片讓幼兒模仿,或提倡親子在家表演練習,最后幼兒在表演中生動演繹了角色。表達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累積的過程,幼兒參與表演游戲,不斷積累語言、動作、表情的相關經驗,從而能夠塑造不同的人物角色。
4.表演游戲促進幼兒合作能力的
發展
表演游戲中的合作能力是指幼兒在開展表演游戲時,能夠就表演前的準備和規劃,制作服裝、道具的人員分工,角色分工,表演中的進退場路線,情節的增減等進行商量、配合、協助、合作的能力。如一開始幼兒不知道從哪里出場和退場,導致了表演場面混亂,通過商量和討論,決定做一個進退場的路線圖,明確了每個角色進退場的路線。合作能力貫穿表演游戲的整個過程,合作的水平也會從無到有,實現了從被動合作到默契合作。
三、教師支持策略
1.創設環境,對表演能力的奠基
環境是隱性的老師,創設班級的表演區能引發幼兒表演的欲望,在開展表演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幼兒的游戲需要不斷調整表演的環境,如從班級小的表演區域到大廳寬敞的表演區域。還可根據幼兒的經驗儲備情況創設誘導區,通過環境的暗示讓幼兒受到啟發或獲得靈感,從而推進游戲。如當幼兒有了自發表演《三借芭蕉扇》的行為后,教師創設了誘導區,在區中投放了相關的繪本、模型等,引發更多幼兒關注表演內容并參與其中。
材料是促進幼兒自主探究的導引,教師在表演區域中投放各種低結構的游戲材料,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所需的材料進行道具制作、服裝、場景的布置,而制作的過程又促進了幼兒對角色的認識,從而提升表演能力。如在《好餓的老狼和豬的小鎮》的表演游戲中,教師在走廊的盡頭創設了表演區,提供了各種材質的布料和各種工具,提供了簡單的頭飾,引發了幼兒的自發性表演,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幼兒有了制作服裝、道具再演的想法,在教師的支持下幼兒開始了表演前的系列準備。
2.提供支架,對表演能力的豐富
如果幼兒經驗不足,則難以保持興趣和深入探究,教師應在適當的時候提供直接或間接的支架,包括圖片支架、實物支架、直接經驗支架等。如在制作《三借芭蕉扇》的兵器時,有的幼兒說制作的兵器不像,有些不會制作,這是經驗不足的表現。于是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了各種兵器的圖片并張貼在表演區給幼兒直觀的認識,還展示了兵器的模型等,給幼兒制作兵器提供參考和借鑒,從而順利制作出表演所需的兵器。
3.充分交流,對表演能力的提升
交流可以是幼幼、師幼之間的談話或者學習活動,交流的內容可以是準備過程中關于道具制作的方法,表演中關于語言、動作、表情、進退場路徑和道具等。幼兒在交流中吸取別人的成功經驗,在分享討論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升表演能力。如第一次表演了《好餓的老狼和豬的小鎮》后,有幼兒提出老狼扮演者的表情和動作都不像,于是教師組織了一次關于疊詞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通過表情、動作模仿,幼兒理解了“跌跌撞撞、搖搖晃晃”,在第二次的表演中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4.家園合一,對表演能力的拓展
家長可以直接向幼兒傳授自身的經驗,這是表演游戲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如在《老鼠娶新娘》的表演游戲中,幼兒對于婚嫁方面的經驗知之甚少,教師邀請了班上某位做媒人的幼兒奶奶來介紹當地婚俗。幼兒園也可以適時引導親子研學,使幼兒在耳濡目染中習得相關經驗。如開展《石頭仔的一天》的表演游戲,請家長利用周日帶幼兒到孫中山故居參觀研學,讓幼兒更加了解孫中山先生的事跡,拓展了關于偉人故里的認識,也拓展了表演的思路,進一步提升表演能力。
提升幼兒的表演能力,有效開展表演游戲,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習得經驗,獲得發展,這是表演游戲的價值所在,也是教師開展、推進表演游戲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