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飛燕

步入新時代,勞動教育以“主角”身份登上教育改革這個大舞臺,受到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各級各類學校轟轟烈烈開展勞動教育,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對復雜的教育形勢,處于起步階段的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出現許多困境癥結。在學校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出現重“勞動”輕“教育”、重“個人實踐”輕“集體勞動”、重“高調前進”輕“整體規劃”等問題,導致學校勞動教育陷入形式化、空心化、碎片化的困境。
形式化:重“勞動形式”輕“教育意義”
“勞動”不代表“勞動教育”。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勞動”是手段和途徑,“教育”是落腳點。勞動過程絕不是“走過場”,而是要以“勞”育人。學校勞動教育應深入挖掘勞動的教育價值,設計有價值的勞動教育內容,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并樹立科學的勞動觀。但在現實中,以“勞動”思維指導勞動教育實踐,重“勞動”輕“教育”,甚至以“勞動”代替“勞動教育”的現象頻發,這必然帶來形式化的勞動教育,不利于勞動教育健康推進。
一是重視作為教育懲戒手段的勞動,忽視勞動的育人功能。古今中外,人類關于勞動的最初認知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辛勞、痛苦、費力的意蘊。如亞里士多德將奴隸所從事的勞動視為人類最低等級的活動。在基督教的正統里,世俗勞動則是人類為侵犯伊甸園果實做出的救贖,代表著苦難、報應和救贖。于是,在教育場域中,勞動常常被等同于規訓學生行為的懲戒手段。當前,“把勞動當成懲戒工具”的現象在校園里并不鮮見,甚至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學校將學習與勞動對立起來,安排“學困生”完成學校義務勞動,甚至以“不用值日”作為對“學優生”的獎勵。擦黑板、掃地、擦玻璃、沖刷廁所等成為班級管理者最熱衷的勞動懲戒方式。教育者以臟的、苦的、累的勞動來規訓學生的行為,表面上似乎效果不錯,但卻嚴重扭曲了勞動的教育意蘊。此種行為不斷暗示學生勞動是消極可恥的,學生在持續不斷的勞動體驗中形成的意識是勞動并不光榮、勞動并不美麗、勞動也不幸福。學生心理上鄙視勞動,行動上疏遠勞動,必然影響其健康成長,也會影響勞動教育功能的實現。
二是重視作為休閑活動的勞動,忽視勞動的育人功能。受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學生的活動場所多為學校、家庭,埋頭于寫不完的作業里。在這種背景下,走向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和社區廣場的所謂“勞動教育”深受歡迎,被視為最佳的減壓活動。在各種大型考試后,學校積極組織各種名目的鄉村研學、企業研學、社區研學等等,學生在浮光掠影的勞動實踐活動中走馬觀花般完成各種勞動體驗,勞動教育失去了教育的厚重。也正因為如此,勞動教育被許多人誤解為休閑活動,體現在“春游”“秋游”等社會實踐中,呈現在各種陶藝和剪紙活動里。但是,以休閑和放松為目的的觀光式社會實踐“有勞動,無教育”,根本無法激發學生對勞動的感悟,更無法培育學生的勞動價值觀,這與勞動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
三是為完成任務盲目開展勞動教育,沒有挖掘勞動的教育內涵,設計的勞動活動忽視育人目的。當前,學校轟轟烈烈地開展勞動課,“勞動日”“勞動周”“勞動月”如火如荼地進行。為了達到勞動教育課時要求,形形色色的社區服務活動、公益活動、企業參觀實踐、鄉村研學、傳統文化學習等成為學校勞動課設置的重點內容。許多學校甚至以“安全”為由,主張在課上“聽”勞動、在課外“看”勞動、在網上“玩”勞動,這些與勞動教育目標的要求相差甚遠。進一步而言,我們是否進一步追問過學生“勞動”是為了什么?所開展的各類勞動實踐是否取得相應的教育效果?勞動教育的開展必須時刻堅守育人目標,不能重“勞動”輕“教育”,更不能以“勞動”代替“勞動教育”。
總之,在當前的勞動教育實施中,勞動教育的“教育性”常被忽略。一是忽視勞動能力訓練,學生“聽”勞動、“看”勞動、“思”勞動,就是不會“勞動”;二是忽視勞動精神的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僅停留在表面的活動層面,學生“玩”勞動、體驗勞動,就是沒有獲得勞動精神的熏陶。
空心化:重“個人實踐”輕“集體勞動”
集體主義是我國基本的價值觀念,其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相對于私有制社會的個人主義。集體主義體現著無產階級意志,廣泛影響著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主體獨立意識和個人主義價值取向不斷侵蝕和破壞集體主義精神。而且,在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背景下,多種社會思潮不斷沖擊和影響著我國集體主義價值觀培育,這直接影響了新時代青年的成長。馬克思強調“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將個體的生命價值置于集體價值鏈條中,才能煥發真正的主體意識。因此,加強集體主義教育是國家意識形態建設的需要,更是青少年價值觀引導的重要工程。在此背景下,為了集體而勞動、在集體中勞動、通過集體勞動的社會主義勞動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社會主義勞動教育本身就是一種集體主義教育,強調勞動協作。但受狹隘的個性教育理念的影響,學校勞動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常常忽略勞動教育的集體主義導向,而關注個體形式的勞動教育,強調個體勞動素養,強化個人勞動實踐,導致勞動教育出現空心化現象。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
面。
一是強調個體勞動素養提升,忽視勞動集體是學校勞動教育的目標。在社會主義國家,勞動集體是學校勞動教育的價值指向,引導學生為集體而勞動,為集體創造物質財富,為集體服務,才能發揮勞動教育的價值。但長期以來,學校勞動教育以提升學生個體的勞動素養為主要目的,忽視了培育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忽視了引導學生在勞動中以集體利益為目標,忽視了引導學生在勞動中形成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二是關注學生個體勞動,忽視勞動集體是學校勞動教育的對象。在一般的教育理念里,教育過程以個別學生為對象,關注的是個別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社會主義勞動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以勞動集體為教育對象,如馬卡連柯所認為的 “個別學生的每一行為,他的每一成功或失敗,都要被看作共同事業的一種成功或失敗”。為了實現目標,學校勞動教育應引導學生在勞動集體中體驗勞動情感,增強自身的集體意識。但在現實中,不少教育者堅持狹隘的個性教育理念,盲目關注學生個體的勞動愛好與特長,注重學生個體勞動素養的提高,沒有有效挖掘勞動教育的集體主義教育價值。
三是強化學生個人實踐,忽視集體勞動是學校勞動教育的主要途徑。馬卡連柯認為,集體是個人的教師,“只有參加集體勞動才能使人對人有正確的和道德的態度——對一切勞動者保持親屬般的愛護和友誼,對懶惰分子和躲避勞動的人表示憤慨和譴責”。通過開展集體勞動,激發學生對集體的歸屬感,學生才會積極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和創新勞動維護勞動集體的利益。但在現實的學校勞動教育實踐中,教育者關注更多的是學生個體的成長,不斷強化個人的勞動實踐,忽視引導學生參加集體勞動。
碎片化:重“高調前進”輕“整體規劃”
從“德智體美”四育發展到“德智體美勞”五育,學校勞動教育成為育人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必須專業化、可考核、可評估。故學校勞動教育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明確勞動教育目標,構建勞動教育內容,合理安排勞動教育課程,科學進行勞動教育評價。此外,還需要合理協調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活動的關系,整合各類勞動教育資源等。因此,在實施學校勞動教育過程中,學校應進行整體設計和系統規劃。
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學校勞動教育的呼聲很大,“勞動課”轟轟烈烈地開展,“勞動日”“勞動周”“勞動月”也如火如荼地進行。學校勞動教育高調前進,但在實施上卻處于零散狀態,缺乏整體的規劃。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學校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活動之間缺乏整體規劃。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是提高勞動教育實效性的重要目標,也是主要途徑。學校需要全員“勞”育、全過程“勞”育、全方位“勞”育。但在實踐中,大部分學?;蛴蓪I課教師開設一些勞動知識課程,或由班主任組織勞動實踐……這些零散的活動難以將各個部門整合起來,做到整體規劃。另一方面,沒有有效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勞動教育資源。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是學校勞動教育實施的重要場所,蘊含著重要的勞動教育資源。學校勞動教育需要發揮家庭的基礎作用,并做到“學校主導,社會支持”。然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當前勞動教育的資源沒有有效整合起來,仍然處于碎片化實施狀態,這嚴重影響了學校勞動教育實效性的發揮。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