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也是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理論自信的重要課程,承擔著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使命。要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學生的獲得感,高校思政課教師就要聚焦教學實踐問題,從課程內容的重構、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評價的改革等方面著手,增強學生的獲得感,真正使思政課成為滋潤學生心田的美好課程,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使他們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國故事;教學方法;優秀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7-004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中國抗疫故事路徑研究”(項目編號:NJSZZX21 34)、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研究課題“高校思政課講好內蒙古民族團結進步故事研究”(項目編號:NMGJXH-2022XB 106)研究成果
1.教學知識的獲得
(1)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內容的設計是思政課的靈魂所在,所有教學任務的開展都需要以此作為依據。教學內容的設計包括但不限于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專題的設置、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總結與反思等方面。就教學專題內容的設計而言,需要思政課教師根據教材對相關知識點進行專題設置。專題內容在涵蓋教學知識點的同時,還要注意前后知識之間的銜接以及防止內容重復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以下簡稱“思想概論”)課程為例,教學內容是由十六個專題加一個結語組成的。(2)教學案例的設置。教學案例包含著對一定真實情境的描述以及事件產生發展的前后歷程。同時,合格的教學案例包含著一定的問題或者疑問,這樣師生才能從問題的分析中找到解決的對策。除此之外,教學案例一定是具有典型性的、真實的事件,典型性是為了使提出的問題具有代表性,對問題的思考具有啟發性,而真實性則體現了解決問題方式方法的實用性。高校思政課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以全面、可靠的事實和資料為依據”講好課程[1]。因此,高校思政課要聚焦問題導向講好中國故事,就必須選用典型真實且包含問題的教學案例。以“思想概論”課程為例,教師在講授“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專題時,選取了2019年7月發生的一起“民告官”真實案件:青浦某小區業主將上海市人民政府告上了法庭。學生通過對教學案例中具體問題的分析,能得出結論:中國的民主是好的民主,是管用的真實的民主,是全過程的人民民主。(3)教師講授的趣味性。除了有良好的教學內容設計和適當的教學案例作為依托外,還需要教師的講授具有趣味性,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性。教師講授的趣味性包括,教師將教材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的能力、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教師話語風格與自身對待事物的觀念態度、學生的班風學風等。以“思想概論”課程為例,在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立的背景條件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觀看“習主席書架上的21張照片”,引導學生了解和走近習近平主席,感受偉大思想體系的形成離不開偉大人物成長經歷。(4)教學知識的檢測。教師需要對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檢測,這是教師進行教學總結和反思必不可少的支撐。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知識檢測,主要是通過章節或專題知識檢測、學生知識競賽以及期中期末考試來進行。以“思想概論”課程為例,教師以學習通為載體,在每個專題中配以“知識檢測題”,包括單選題、多選題、簡答題等對學生知識習得程度進行分析,督促學生查漏補缺。此外,教師還在每個專題中設置了“經典文獻閱讀與思考”模塊,推薦并選定部分經典文獻的片段,提出兩至三個問題,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并結合課堂教學知識進行問題分析和思考,通過該項任務的進行不僅可以檢測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理論深度與廣度,培養學生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能力和本領,幫助學生樹立理論自信。
2.家國情懷的培養
(1)情感目標的設定要合理。高校思政課肩負著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責任,這主要通過課程中情感目標的設定來實現。思政課的情感目標設定要合情合理。首先是整個課程情感目標的設定,然后是每個專題或者章節的目標設定。整個課程情感目標的設定要符合課程定位,要具有很強的宏觀性和指導性,并可以分解為具體且可操作的目標。以“思想概論”課程為例,該課程的情感目標主要是使學生樹立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自信,培養學生對祖國、對社會、對家鄉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的由衷自豪感,培養學生對中國共產黨作為國家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的衷心擁護感,使學生學習本領提高能力做奮進新時代的追夢人。該課程在每個專題中都會進行具體的情感目標設定,這里主要是根據每個專題講授內容的不同進行相關目標的分解,包括對設定目標的可操作性和實現性等方面的綜合考慮。(2)情感目標的實現與效果的檢測。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學中情感目標的實現,往往很難通過短時間或者一場考試來進行檢測。思政課情感目標的實現更多是通過學生在分析、處理和解決問題全程中展現出的思維邏輯、觀念態度、情感價值等方面是否符合正能量、主旋律等來進行判斷,以使“思政課堂鮮活、有趣、接地氣且富有生命力”[2]。以“思想概論”課程為例,培養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理論自信這一情感目標,主要是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學生了解和熟知習近平總書記的生平經歷,對新思想產生情感共鳴,進而檢測學生在處理實際問題中是否做到用新思想指導新行動的問題;通過學生調查及讓學生講述家鄉、家庭、自身的變化,進而檢測學生是否認同新時代以來黨帶領人民在各方面取得歷史性、突破性的成就。
3.理論自信的樹立
高校思政課屬于大學生的通識教育必修課,主要圍繞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進行闡述。思政課本來就是講理論的課,因此培養學生高度的理論自信就成了其課堂獲得感的組成部分之一。理論自信的樹立需要教師在整個課程講授中與分專題講解中都進行一定程度的教學設計與安排。以“思想概論”課程為例,教師在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立的條件、主要內容、指導作用等方面的內容后,為檢測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3],特別設計了“走進新時代·宣傳新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臺歷制作”的實踐教學內容,讓學生根據課程中的相關知識點及自己對新思想的理解感悟,圍繞“新思想的宣傳”進行日歷、臺歷的手工設計。教師還可根據學生對該教學作品的設計和成品展示,判斷學生對新思想新理論的認可度,衡量學生理論自信的樹立情況。
1.教學內容的整合
高校思政課是大學生必修課之一,在學生總學分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由于大學生專業課和公共課都比較多,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的教學內容就顯得力不從心。再加上思政課教學知識點多且在難度深度上對教師和學生的課堂要求都比較高,因此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教學內容,就成了教師時刻需要考慮和踐行的內容。專題式教學就是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系統整理的有益探索之一。專題式教學不僅能讓教學時間得到合理有效利用,而且能將教材內容進行全新整合,防止教學內容在教材和課程之間的重復與前后的不銜接。教師通過專題式教學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系統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最大程度地完成知識的學習。以“思想概論”課程為例,該課程總學時為48,所有教學內容整合為十六個專題,每個專題根據知識點難易程度劃分為不同課時,能夠很好地保證教師在規定學時內完成相關教學內容。
2.教學內容的設置
高校思政課各門課程的教學總學時是由教育部統一規定的,但每門課程的具體學時安排則由各個學校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教學學時的合理設置,是保證教學內容實施的重要前提。以“思想概論”課程為例,總學時由教育部規定為48,其中理論學時為32,實踐學時為16。教學內容共計為十六個專題,教師依據課程和學生實際情況設置了四個實踐項目。平均每個專題的學時為2,但是根據教學內容中的知識點重要程度、難易程度,又對不同的專題進行具體學時的規劃,有的專題為2學時,有的專題為2至4學時;實踐項目有的為4學時,有的為2學時,根據實踐成果要求保證學生和小組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參與到課堂展示中,以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與獲得感。
1.問題教學法
問題教學法就是將課程既定的教學知識點通過設置疑問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理解、思考、探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點,從細節處全過程培養學生用理論指導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問題教學法對教師和學生雙方的要求都比較高,需要教師和學生多動心思。以“思想概論”課程為例,在講授“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等知識點時,教師提出問題:你知道“黑天鵝”事件和“灰犀牛”事件分別指的是什么嗎?請列舉幾個2022年全球發生的“黑天鵝”事件和“灰犀牛”事件,并分析這些事件背后反映出的實質問題是什么。對比1990年北京亞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會徽,你認為其中體現出哪些變化?2022年北京冬奧會有哪些“黑科技”讓你印象深刻?通過設置以上問題,學生能夠緊跟社會重大事件將理論內容的學習和時事結合起來,既能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又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案例研究法
教學中使用案例研究法,應保證案例具有真實性和典型性。真實性是指真實事件經過一定的整合加工而用到實際教學中,充分體現出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典型性是指案例具有代表性,有以小見大、發人深省的作用,能反映出某一類事物或活動的規律,具有一定的研究作用。除此之外,教學案例研究還應具有啟發性和創造性。啟發性是指教師選用的案例應具有一定的沖突因素,引發學生在認知上的深思,并進行研討甚至是爭論,以提升學生的知識獲得感。創造性是指案例反映的問題應符合新文科提倡的新觀點和思考方法,能夠讓學生在案例中研討出新方案或提出獨特的見解。以“思想概論”課程為例,在講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時,教師運用了巴彥淖爾市治理烏梁素海流域、鄂爾多斯市治理庫布齊沙漠的真實且典型的案例,使學生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同時,真正認識到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偉大力量。
3.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將教師根據教學知識點要求布置的任務作為學習主線,在具體任務驅動下完成教師預設的任務,并在此過程中學習知識的方法。其執行步驟主要包括教師預設問題、布置任務,學生利用教學資源進行任務解鎖,完成任務報告。以“思想概論”課程為例,在講授“近代以來中國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的專題內容時,教師就使用了任務驅動法。首先,為學生創設了情境“穿越百年遇到你”。如果時間回到一百年前(前提你依然是中國人):你的身份?你在干什么?你眼中的中國是什么樣的?你希望的中國是什么樣的?你想對2023年的自己說什么?其次,確定教學任務:中國人尋夢、追夢、圓夢的過程如何?再次,學生分小組討論,查找學習資料,完成學習任務。最后,每個學生根據自己對學習任務的認知完成學習內容的具體報告。教師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總結并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
1.教學知識的評價
教學知識評價是檢測學生課堂獲得感的重要方面。目前,高校思政課關于教學知識的評價主要是采用考試和日常檢測的方式。除了以上常規評價方式外,教師還要探索引入課堂知識競賽和作品設計與展示等方式。以“思想概論”課程為例,教師為每個專題分別設置了知識檢測題,并上傳到學習通作為學生必須完成的任務點之一。題目包括單選題、多選題、簡答題和部分材料分析題。知識點范圍在涵蓋常規學習內容的同時,還涉及考研、事業單位考試的模擬題和以往真題等。此外,教師還設置了關于課程的知識競賽活動,知識競賽題主要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等方面具體展開。知識競賽活動的具體方案為:學生以小組方式進行答題,在學生自由選擇分組的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平時學習狀態對組員進行部分調整,以使每組成員之間的知識儲備水平基本在一個水平線上,確保活動的公平性和客觀性;參賽題目分為基礎題、拔高題、加分題、加試題、現場互動題,等等。基礎題、拔高題、加分題滿分為100分,如果出現小組之間分數相同的現象則啟用加試題,現場互動題則穿插到整個知識競賽互動中,答對題目者則可獲得相應的加分或者一份禮品。基礎題和拔高題總分均為30分,共計為60分,加分題總分為40分,前面兩個環節得分較高的小組優先選擇是否答題或將答題機會讓給其他小組。題目類型涉及單選題、多選題、填空題、簡答題等,其中單項選擇題每道2分,多項選擇題每道4分,填空題每道6分,簡答題每道8分,基礎題和拔高題中各包含單項選擇題3道、多項選擇題2道、填空題2道、簡答題1道,參賽小組隨機選擇題目類型進行作答;加分題滿分為20分,主要為具有一定難度的思辨類題目,教師根據學生作答情況酌情給分。此外,教師還根據課程內容設計了作品設計與展示的實踐項目,最終通過學生的成品判斷他們將抽象觀點轉化為具體作品的動手動腦動心能力,了解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2.情感目標和理論自信的評價方面
在實際教學中,“筆紙考試只是課程評價的一種方法,僅僅依靠單一的、終結性的專業知識考試”[4]并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高校思政課中的情感目標和理論自信是比較抽象又具有動態性的東西,如何評價學生在情感目標上的實現程度、在理論自信培養方面的程度,相對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的具體條件,盡可能地通過學生理論和實踐課的總體表現,來評價學生在情感目標和理論自信上的實現狀況。以“思想概論”課程為例,教師主要通過學生作品設計和展示情況來評價。例如,學生設計制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臺歷”“中國夢手工文創作品設計”等作品,教師可以從中看到當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高度認可和擁護,看到他們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看到他們“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5]的蓬勃狀態。
參考文獻:
[1]竇秉慈.紅色故事:思想課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教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22(12):109-115.
[2]李仙娥.“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育人模式的構建論析[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 2021(01):106-110.
[3]梁建業.試析高校思政課如何講好中國故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20(09):52-54.
[4]孟冬冬.“大思政課”視域中新時代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 2022(10):89-95.
[5]人民網.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EB/OL]. (2022-10-27) [2023-03-18].http://hb.people.com.cn/n2/ 2022/1027/c194063-40170892.html.
Exploration of Focusing on Practical Teaching Issu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Yang Jing
(School of Marxism, Hetao College,Inner Mongolia, Bayannur 015000, 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s a key cours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course to cultivate students patriotism and theoretical confidence. It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To tell the story of China well and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gain,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teaching practice issues, starting from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urse content,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reform of teaching evaluation,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gain, truly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 beautiful course that nourishes students hearts, and then improv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so that they can grow into excellent talents with both morality and talent.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eaching practice; Chinese story; teaching methods; talented per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