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超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吉林 長春 130052
畢業論文設計是高校教學實踐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對專業教育認證的一項重要考核。該方法能夠對大學生四年以來專業理論學習情況、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展開系統性檢測,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樹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進一步強化綜合素養。
計算機網絡為人們帶來了諸多便利,但是由于互聯網面向大眾開放,屬于開發性較強的系統,在信息安全與系統穩定性方面的考量并不充分,有著各類安全隱患問題,此種現象使得網絡安全形勢愈發嚴峻。加大網絡安全技術的研究力度,與應用型本科大學的整體形象、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現階段,應用型本科大學的網絡系統中儲存著豐富的資料信息,各項工作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若發生網絡安全問題,勢必會造成信息丟失、信息利用率下降等現象,信息被篡改、盜用、破壞等風險。因此,為維護日益龐大網絡系統的穩定安全運行,為網絡資源提供多一重保障,需要盡快搭建相應的網絡管理系統,并對網絡管理系統中的技術展開革新,通過技術的推陳出新,促使網絡管理系統持續向前發展。
本科畢業論文實施過程包含:命題與審題、雙向選題、任務下達與開題、開題答辯、指導記錄、中期檢查、一二三稿上傳、評閱與記錄、現場答辯、成績評定。筆者所在本科學校2021 屆賬號數量共計3400 個,其中學生共2885 人,指導教師共515 人;選題數據2864 條;指導數據,共產生師生指導工作記錄30621 條,平均每個學生10 條;過程數據,任務書共2862 條,開題報告共2860條,中期檢查共2853 條,論文稿件共2845 條;評分數據,中期檢查評分共2853 條,指導教師評分共2850 條,評閱教師評分共2848 條,答辯組評分共2845 條。2022 屆賬號數量3479 個,其中學生共2914 人,指導教師共565 人;選題數據2909 條;指導數據,共產生師生指導工作記錄30571 條,平均每個學生10 條;過程數據,任務書共2910 條,開題報告共2909 條,中期檢查共2908 條,論文稿件共2905 條;評分數據,中期檢查評分共2908條,指導教師評分共2905 條,評閱教師評分共2904 條,答辯組評分共2904 條。根據上述數據統計結果,可看出數據量的龐大,為更好地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過程實施監管,有必要搭建現代網絡管理系統,對論文設計階段的數據流量展開常態化監測。
依托網絡化載體與措施,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過程實施監管,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即課題申報、選題、下達任務書、開題、論文上傳與檢測、導師評審,課題外審、現場答辯、成績評定、反饋等[1]。在實施網絡化監管階段,每一個課題研究都需要經過11 個環節,也就是課題研究的全生命周期,新建課題通常是處于暫存狀態,接下來需要經過學生選題、下達任務書、開題報告、中期檢查、論文上傳、答辯申請、論文評審、答辯意見、現場答辯、論文成績、學生反饋[2]。
學生在進行畢業論文設計的過程中往往要經過初稿、修改稿、定稿,因而在實施網絡化管理時,需要滿足學生論文多次上傳與檢測的現實需求[3]。由于提交檢測會耗費一定的檢測額度,所以可嘗試將論文上傳與論文檢測這兩個步驟分開進行。
另外,由于服務器端的文件存儲成本相對較高,所以服務器端只需要保存最新一版本的論文內容即可,也就是說之前上傳的論文內容會直接被新一版論文覆蓋掉。在服務器端,學生所提交的論文可分為測試版和未測試版本,為切實保障最終提交檢測的論文為最新一版,最理想的做法就是讓學生在每次上傳新一版論文后直接進行檢測提交,如此便可保證論文與檢測結果的統一[4]。之所以將畢業論文劃分為已檢測版、未檢測版兩個版本,主要目的是規避學生在論文復審時出現的作弊行為。若允許學生反復多次上傳畢業論文,在沒有對論文檢測與否加以區分的情況下,則會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漏洞。舉例來說,如果某位同學將符合重復率要求的論文繼續上傳、提交檢測,系統會自動記錄此論文重復率合格,此時若該同學即刻上傳未檢測的論文,這樣的話重復率將不會更新,而是會直接覆蓋掉之前已檢測通過的論文內容,這樣就導致了論文未經檢測進入答辯環節的情況。假設學生完成論文修改、上傳最新論文之后,如果忽視提交檢測環節,將會導致已檢測版論文、未檢測版論文之間出現差異。這種差異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學生論文上傳次數不受限而論文檢測次數有限導致。后續是否要為學生重新分配論文檢測額,以此來消除兩個論文版本之間的差距,則是要靠導師自己慎重考慮、靈活把握[5]。
對畢業論文實施外部審核,能夠進一步提高成績評定的公正性。通常情況下,最適宜的做法是由同一指導教師的學生進行課題互審,當然也需要通過學院內互審、校外專家外審、企業導師外審等方式有效擴大課題審核范圍[6]。網絡化管理能夠實現外審的隨機分配,而且還可以通過人工操作對個別課題的外審進行指定,使管理的靈活性大幅度增強[7]。論文課題一經外審評委打分后,那么系統管理人員則不能對課題外審實施修改。隨機分配過程中主要采用的算法規則是,根據指導教師本年度指導的課題數量,為其隨機分配相同數量的外審課題。
在針對本科畢業論文實施網絡化管理階段,進入到課題答辯分組環節時需要嚴格遵循隨機原則、指導教師回避原則。
首先,隨機原則。課題順序需要根據課題主鍵依次排列,在此基礎上應用至少兩次隨機函數,將課題順序打亂。在實施課題分組時,若不考慮可以適配專業、答辯組知識領域匹配程度;就可以采用簡單隨機算法;若要求課題適配專業一定要同答辯組知識領域相統一,那么,就需要對符合要求的答辯組現有課題數量進行統計,然后將該課題分配給課題數量最少的答辯組,這就是所謂的智能隨機算法[8]。需要強調的一點是,課題適配專業的核心是將專業集合起來,該課題適用于集合下專業學生;答辯組知識領域雖然核心也是專業的集合,但是集合專業是由答辯組評委熟悉的專業組成,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提出有建設性的問題。當兩個集合中的專業存在交集,則可判定為匹配;相反,若集合中的專業交集為空集,則可判定為不匹配[9]。課題適配專業要求在導師申報課題模塊中指定,答辯組知識領域要求在管理答辯組模塊中設置,這些都屬于智能隨機算法進行分組的重要基礎。其次,導師回避原則。當畢業論文導師擔任答辯組評審的情況下,導師所在答辯組不得安排由自己負責指導的課題,也就是說導師不能參與自己所指導學生的答辯提問、成績評定中,這樣做的目的是切實保證答辯成績的公正性、信服力,防止“人情分”“照顧分”[10]。
綜合上述兩項原則,本科畢業論文設計課題答辯分組環節,通常采用簡單隨機法、智能隨機法、簡單回避法、智能回避法共計四類分類算法。
首先,提高監管效率。在畢業論文設計網絡化管理系統中,各個學院可以根據專業的不同,針對各環節設定對應的時間節點,學生界面上會有詳細的說明,讓學生們對整合流程、時間安排都有一個清晰的了解[11]。而且每一環節都是相互聯系的,前一環節若沒有完成,就無法繼續進入下一環節。在管理員界面上,可以清楚看到各個專業的論文設計現狀,可以全面掌握畢業論文設計的指導進度,通過實施可視可控管理,以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并加以調整,保證畢業論文設計的有序推進[12]。
其次,減少人力與時間消耗。利用網絡化管理系統,可以直接在線上完成選題、督導、評價等工作,減少了線下人力、時間的消耗。以選題環節為例,依托網絡平臺既可以實現學生自主選題,也可以由教師申報課題供學生自由選擇,省略了線下組織環節[13]。另外,在論文評閱環節,也是由系統按照一定算法規則隨機分配除指導教師外的評審教師展開盲評,有效降低了管理人員工作量,且能夠很好地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為論文評價結果的公平客觀性提供了多一重保障[14]。院校展開畢業論文設計的監督檢查工作時,在網絡化系統的支持下,可以很容易根據專業、班級、導師等不同的條件,隨時抽查學生所提交資料的質量[15]。不僅如此,在實施畢業論文設計過程監管階段,還可以以管理系統為載體,對前、中、后三個設計階段實施抽查督導。其中,前期的側重點在于控制選題質量;針對學生論文選題不匹配專業、主題模糊、選題寬泛等問題及時指出,并給予修正建議;中期側重點在于抽查學生設計進展,確保學生跟上時間進度;后期側重點在于抽檢論文格式、專業質量[16]。
依托網絡系統對本科畢業論文設計過程展開遠程監管,包含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過程、教學評價,通過網絡化平臺將分散的業務流程實施重組,將畢業論文設計任務完成過程遷移到線上,相比于過去的單向教學、輔助性教學,使其資源開放性、思想貫通性、交流隨時性的應用優勢得到最大程度發揮,支持實時對學生的論文設計進展進行監管,而且教師可以隨時隨地指導學生論文設計,切實保障學位論文質量和論文答辯的及時性和安全性,而且還能有效避免論文違規行為的發生,更好地提升學位論文質量,實現了教學管理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