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新
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宜興 214200
高等職業院校應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堅持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讓這些人才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三師三位”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核心職業素養”。本文主要以《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為例進行研究,以五年制高職學生為實施對象,運用“三師三位”教學模式,從知識、技能、崗位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探索適合五年制高職學生適應崗位、適應企業的策略,提高學生職業崗位能力,使他們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關于“三師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最早見于2012 年,關于“三位一體”構建服務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三師”即政府導師、企業大師、學校教師。隨著《教育部關于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的出臺,又有學者從2014 年左右開始了相關研究,但當時仍處于概念的提出階段,對“三師型”的定義也沒有統一的意見,一些專家將“三師型”理解為“雙師+職業指導師”,還有專家如潘光永將其理解為“講師+技師+工程師”,么偉偉、周曉莉則偏向于將“三師”指向“講師+技師+管理師”。
“三師型”的研究,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有很大的關聯。但截至目前,對“雙師型”教師中的“雙師”,國內尚未有明確的權威性界定,故對“三師型”教師的研究,一直處于百家爭鳴的狀態。當前,“三師”教師的研究,有泛化的趨向,不同領域,均有相似的概念研究,如在學生管理中,可能是指班主任、任課教師、導師;有的用于某種特殊專業的學校管理模式,如醫療衛生學校的“老師—公衛醫師—臨床醫師聯盟”;而在有些領域,“三師”指的是導師、小老師、群師。
本研究中提出的“三師”,是在借鑒國內學者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學實際,著眼于一門實用型操作課程而提出的有針對性的概念,特指課堂教師、技能指導教師、企業導師[1]。
“三師三位”教學模式為本研究創立的新的教學模式,“三師”是指課堂教師、技能指導教師、企業導師,“三位”是指課堂、社團、社會三位一體的教學空間。“三師三位”相輔相成,一一對應。課堂教師主要負責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熟悉常規實踐操作、培養學生操作安全意識;技能指導教師負責社團活動的技術支撐,解決活動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并將社團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吸收進技能興趣小組,參加技能大賽;企業導師引領學生掌握計算機維修行業規范,讓學生以“學徒”身份積極參與校企合作項目中,全面提升學生核心職業素養。“三師三位”教學模式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對當前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開展現狀及學生培養成效進行調查研究,為本課題研究提供真實的問題導向、研究視角以及一手數據資料,使理論研究來源于現實,并更好地服務于實踐,增強理論研究的針對性。本課題研究,主要面向本校五年制計算機應用專業課程授課教師和2 ~5 年級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并調查近5 年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獲得第一手數據,為課題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從現有的文獻資源中,篩選與課題有關的研究內容,經過篩選、整理,概述“三師三位”教學模式的“學習論”支撐依據,分析職業教育最新要求,探討“三師三位”教學模式對提升學生崗位能力的價值。
針對調研,結合計算機維修崗位特點,在職業院校試點“1+X”證書的背景下,構建“課—崗—證”立體式的評價體系,即學習成績與“能工巧匠”稱號相結合的課堂評價(課)、企業導師對其崗位能力達成度的崗位評價(崗)、計算機維修等級工職業技能等級考評(證),激勵學生不斷擴展專業知識和崗位能力,實現從學生到崗位能手的轉變。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研究小組通過項目化教學、學校機房及多媒體教室維護、校企合作等,多措并舉,將“三師三位”教學落到實處。
統籌產業與教育優勢,基于國家教學標準、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國家標準(GB/T9813.1-2016)、教育部“1+X”計算機應用專業技能等級標準、計算機維修工(中級)考核要求,校企協同進行整合。據此制定實施性《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標準,以培養計算機專業維修人員為目標。參考課程標準選擇改革創新示范教材《計算機組裝與維修項目教程(第2 版)》、“十三五”規劃教材《計算機組裝與維護》《數據恢復實用技術》,結合產業經典案例和新技術新規范,按照“任務項目進階,能力素質遞進”的原則,構建課程模塊任務,依托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多場景進行教學。
選用教材對故障排除的實踐指導不夠突出,難以滿足“計算機維修工”的崗位需求,本研究小組對教材內容重新整合,將課程分為基礎模塊、綜合模塊、選學模塊,共計十九個任務,前三個模塊分別為計算機各部件介紹、部件選購及整機組裝,為綜合模塊的學習做好知識儲備。
本文著重探討實施《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中的校企合作項目“計算機故障診斷與排除”,包含了認識故障、分析故障、解決故障的系統方法,又具體化為CPU、硬盤、內存故障排除等8 個任務。任務完成需要以前期任務所積累的計算機硬件知識、整機組裝等能力和安全操作素養為基礎。目標旨在提升計算機故障檢測與排除的綜合應用能力,提高安全意識,培養敬業精神和職業素養。
考慮學生學習特點,對項目任務進行有機分解,學習過程“小步子”化。學生在“小步子”引領下,形成分析、遷移、實施、歸納等能力的培養。如在“內存故障的診斷與排除”學習中,借助交互式學習軟件全程在“診→鎖→解”三個步驟的引領下,形成“癥狀—方法—案例”的學習思路。
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以興趣小組和技能指導教師為主體,以學校現有設備開展故障排除和計算機維修實踐。前段時間,興趣小組開展“多媒體硬件維護和系統升級”專項活動,為宜興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各班級多媒體設備升級,加配固態硬盤用作安裝操作系統,將原來的機械硬盤專用于存儲數據,另外加裝內存條,既加快了系統運行速度,也提升了系統穩定性,真正做到以最小的成本實現計算機性能的最大提升,踐行了國家“綠色生態、崇尚節約”理念。去年一年,興趣小組對學校126 臺故障機器進行了維修,這些都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本研究小組與“弛諾”公司深度合作,開展“計算機故障診斷與排除”培訓項目,讓學生以“學徒”身份參與企業工作流程,開展各種形式的服務項目,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提升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帶領學生走進社區,開展服務,走進鄉鎮學校,送技術下鄉。
“三師三位”教學模式下的考評,和傳統的學習成績評定有著很多的區別。由于其教學模式的特殊性,同學、“三師”等都可能成為考核員,成績考核、榮譽評定、崗位考證等都是考核方式。總體包含“課—崗—證”立體式的評價體系,即:①課堂評價(課),它包括傳統的平時作業完成情況、學習成績考核,另外還包括“能工巧匠”榮譽稱號的評定,它是在各個實踐項目實施過程中,項目參與者共同評定得來,含金量充足,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②崗位評價(崗),在校企合作項目過程中,由企業導師對學生的崗位能力達成度進行考核評定。③技能等級考證(證),本研究小組鼓勵學生參與計算機維修等級工職業技能等級考評。通過多方位的考評激勵方式,學生不斷擴展專業知識和崗位能力,實現從學生到崗位能手的轉變。
通過“三師三位”混合式教學實踐,將書本知識轉化為一項項具體的實踐操作,讓學生鞏固了計算機各部件知識與選購、組裝計算機、計算機故障檢測與排除等相關知識及標準。特別是與“弛諾”公司深度合作,更讓學生接觸到現有行業背景下的新技術、新標準、新規范,拓展了學生知識的廣度,極大提升了學生的操作能力,興趣小組部分學生已能進行芯片級維修,人才培養質量大大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積極性被激發,學習效果明顯提升,在課程實施中獲得“能工巧匠”稱號的學生達72%,“計算機維修中級工”獲得率逐年提升。
“三師三位”混合式教學實踐,已經不再是滿足于課本知識傳授,這就必然要求教師進行大膽改革教材,精心設計各個可行項目,合理規劃活動方案,為學生的實踐操作創造各種可能[2]。通過兩年的積累與沉淀,本研究小組搜集各類計算機典型故障案例86 種,每種案例包含故障現象、故障初診、故障確診、故障排除實踐或排除方案,這些資料可以由師生共同積累,通過網絡手段也可以讓所有的學生共享。同時,老師不斷設計搜集整理各種活動,例如“升級多媒體教室”,老師布置要求,學生接到任務后,以小組為單位,各組設計升級方案,共同評選優秀方案,在共同探討的基礎上,各組再對方案進行優化,然后進行實踐操作,最后對升級機器進行性能測試,得出最優方案。這種方案,也可以成為以后學生學習材料。通過這種“學習—實踐—積累”的過程,讓整個《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課程的學習變得豐富精彩,對老師和學生都更有挑戰性。
崗位能力主要是指針對某一行業某一工作職位提出的在職實際操作能力的一種鑒定形式。通過“三師三位”混合式教學實踐,學生不再滿足于“一本書幾道題”,大家渴望投身到一項項實踐操作和一個個實踐活動中,在這些參與過程中,學生不再僅僅是學生的身份,有時是計算機維修員,有時是協作者,有時是志愿者,這就要求學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每個項目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的,每個學生既是主導者,又是合作者,這些活動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校企合作項目中,學生參與到企業的工作流程中,既感受了崗位需求,又明確了崗位職責,為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指引了方向。在社區活動中,學生又是為人民服務的志愿者,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以及服務意識。
針對鄉村學校多,缺乏維修技術力量這一現象,我們在學生學有所成的前提條件下,組織學生走進鄉村學校,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讓學生學有所用,也切實改善了相關學校的計算機使用狀況,將技能逐步推廣到全市各鄉鎮學校,起到了示范輻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計算機組裝與維修》作為核心課程,如何結合行業發展,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如何大膽創新、研究掌握核心技術,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在“三師三位”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還是有方方面面的困難,例如經費問題,又如管理問題等,一些社會性活動方案將受到影響。因此,我們今后將會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成立《計算機組裝與維修》產教融合工作室,吸納高新技術企業,在課程設置、實驗設施、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務與助力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
通過構建“三師三位”教育體系,促進學生不斷攀登新的技術高峰;明確“三導師”團隊分工,提升了課堂效率,全方位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教師、技能指導教師、企業導師、學生作為實踐共同體獲得了共同的成長。同時,“三師三位”教學模式,不斷探索從崗位需求出發,促使學生從課堂學習到崗位能手的華麗轉身,實現畢業即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