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春立 農智升 徐榮正 國旭明 張占偉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遼寧 沈陽 100134
2017 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關于推薦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旨在探索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助力中國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我國本科生人數每年招收700 多萬,2021 年研究生報考人數470 萬,其中100 余萬成為研究生,研究生群體的擴大首先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結果,這個群體的發展,從長遠來講,對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徐榮正[1]等對本科焊接專業人才應用賽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進行分析,例證參加學科大賽對人才培養的積極作用。劉冰[2]等對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提供許多寶貴意見,討論了學訓研賽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霍楷[3]等人引入創新觀點,提出了賽創研學四位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建立方法和一些實踐探索。楊祖彬[4]等從“學賽產”的角度闡述互動式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劉立等人[5]基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實現難度等級以及時間成本,據培養目標差異構建學科競賽生態鏈,并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從賽學研人才培養模式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剖析,對前期培養實踐進行總結,進一步完善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
當代研究生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是個體,但培養環境是社會化的,在人才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這個平臺包括教學平臺,涉及研究生課程的設置、教材選用、教師教學、教學成績評定等,也包括實驗平臺,涉及實驗室建設、相關專業實驗設備的管理和操作、實驗設備的投入。教育部提倡大學生創新和創業,為此需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在這個背景下,學科競賽儼然成為另一個教育人才培養的平臺,研究生培養的目標提到,學生能夠適應科學進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掌握本學科的現代實驗方法和技能,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目標要在教學平臺和實驗平臺上進行,培養專業的素養和能力。研究生培養的另一部分是要有嚴謹的科研作風、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較強的交流能力,在科學研究或專門工程技術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組織和管理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創業素質。而學科競賽平臺,其實其所承擔的就是這部分人才培養的職能。在研究生學位評估過程中的教師隊伍建設、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等教學平臺、實驗平臺的重要性這里就不贅述了,教學平臺和實驗平臺承擔的是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學”和“研”的職能,即通過教學平臺,達到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門知識的目標,實驗平臺使學生掌握本學科的現代實驗方法和技能,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而學科競賽是建立在二者基礎上的有時是跨學科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和創業素質培養平臺。而這三種平臺建設的主體是一流學科建設,其目標是研究生一流人才的培養。
研究生培養是個系統工程,尤其是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研究生招生名額不斷增長的情況下,研究生人才培養的質量可以說直接關系到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各個學校檔次不同,投入資本不同,教學平臺、實驗平臺差異比較大,而學科競賽平臺,因其可以跨越學校,甚至有時跨越學科,為研究生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施展平臺,優化參賽平臺對于研究生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賽學研一體化研究生培養模式在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實施以來,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2016 年以前,學生參加各項賽事的比例很小,不超過20%,研究生注重自己課題研究、課程考核、課程論文的撰寫,許多研究生讀書期間未參加任何一項賽事。而今,從學生參與獎學金評比時填寫的獎項、論文情況看,學院研究生參與各項賽事比例高達60%,甚至一度達到80%,其中有省、市、國家級獎項的同學近40%。以至于造成一種氛圍,如果不參加競賽,評定獎學金會受到影響。據此可以認定,賽學研一體化研究生培養模式在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已經發揮其作用,取得一定成果。這時候需要冷靜頭腦,認真總結,完善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
賽學研一體化研究生培養模式是建立在教學、實驗、競賽三個平臺基礎上的一種持續發展的、不斷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這三個平臺建設中,如今發展比較快的是競賽平臺,研究生的首要任務是完成研究課題,在當下參賽拿獎的氛圍下,對于一個普通工科大學生來說,可參加的競賽多達數十甚至上百項,這就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專業和想發展的能力以及自己的有限的時間、精力和相應的實驗條件,優選可參加的比賽項目,真正將專業能力、學識、應用在比賽項目中,通過團隊努力合作,取得好的成績,獲得鍛煉。因此,作為研究生要明確自己參與賽事的目標,和自己的專業技能發展結合起來。首先,結合專業素養,建立核心賽事—專業—素質能力培養之間的深刻聯系,構建學科專業競賽參與體系。同實驗室平臺建設、教學平臺建設一樣,競賽平臺建設也是一個涉及學生、教師、團隊、項目組織、實施、參賽等一系列因素的復雜過程。經過幾年的實踐,各個專業的研究生都已經掌握一些本專業、領域的賽事,有準備地安排時間,在自己科研工作上安排參賽事宜。并且由于準備充分,大多能獲得相應獎勵。建立有層次的研究生參賽機制,有些專業性強的比賽,研究生二年級學生為主力,部分研一學生參與,來年研一學生為主力,有了經驗,熟悉參賽流程和相關環節。有的同學第一次參賽答辯不理想,是性格內向的緣故,二次參賽改變很多,性格逐漸活潑開朗,對答如流。例如,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學院焊接專業研究生幾乎100%參加了遼寧省連接技術大賽,多人獲獎,這個參與率是持續多年導師、學院努力工作的結果。
對于競賽平臺建設來說,當營造一個參與競賽的氛圍后,這需要從研究生管理政策的層次有所堅持,堅持競賽成績納入獎學金評比的權重系數不變,對于賽學研人才培養是重要的一點。如果因為其他原因,降低比賽在獎學金評審中的比重,那么對學生參賽的積極性會有影響。研究生評估政策的穩定,有助于建立一種人人參賽的競賽氛圍。
對于研究生導師,競賽可以說是額外的工作,其參與的實驗經費、人員費在參賽前是凈投入,甚至即使參賽獲獎也不能抵消參賽的投入,以前比較關心課題研究和各自項目,通過研究生的競賽獎勵政策,有意識地將自己的研究項目和競賽內容進行整合。例如將鑄造高性能高熵合金課題的一個子項目作為鑄造大賽的題目讓研究生組團參賽,既提高大賽的檔次,也鍛煉了隊伍。通過幾年的培育,不僅培養了研究生,還培養了指導研究生的參賽的導師,尤其是一些年輕的高校教師,同時也得到了鍛煉。
參賽過程總結是完善競賽平臺很好的方式。雖然這個環節不在教學培養計劃之內,但很重要。例如在參賽過程中發現,研一學生沒有進行實驗工作就提供完整的項目報告,還有就是發現由于研究生擴招,許多研究生對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原理學得不好,評委提問后答非所問,令人汗顏。通過總結分析,真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競賽達到促進人才培養的作用并為后續的研究生賽事提供經驗。
個人合理的競賽參與體系是構建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經過幾年的發展,從專業技能出發,建立適合本專業的學院大賽,構建內部體系,突出工程應用,競賽體系要堅持專業能力優先,綜合能力為輔助的原則。例如金屬材料專業的金相大賽,鑄造專業的全國鑄造設計、焊接專業的全國焊接結構設計大賽,遼寧省的先進材料連接技術大賽,都對應相應的專業技能。可以優先考慮這些賽事的參與和培訓。另一方面,從基礎能力以及未來工作發展方向、素質教育的角度,選擇建立學科的競賽體系,例如科研演講、英語、計算機博弈、電子設計等各項賽事為專業能力,通識能力的發展提供保障支持。這些賽事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進行選擇性參與。
通過多年的核心賽事的參與,提高本校研究生在賽事中的獲獎率。在進行各專業競賽核心體系建設的過程中,針對賽事進行指導教師的選拔、學生團隊的建設等,通過參與,可能經過幾輪之后,參與的老師、學生多了,指導教師經驗更豐富,熟悉賽事規則,精心準備和設計,以便取得更多獎項。針對性采取分級賽制,通過進行遴選,可以提高參加賽事獲獎的比例。例如,參加全國焊接結構大賽,先進行校內的焊接結構大賽的選拔,自愿報名與導師推薦相結合組建團隊,應用同樣的參賽規則,通過校內賽事的進行,成績較好的隊伍、成績較好的選手可以重新組隊,參加全國焊接結構大賽。
作為賽學研培養機制的可持續發展的另一個環節就是關于競賽平臺的頂層設計。其中兩點,一是如果有能力和條件,可以組織省級以及國家級的賽事這樣提高參與賽事組織的參與度,還有就是積極申請成為賽事的評委,參與到賽事的執行過程之中。賽事舉辦過程中,參賽組織者有評審專家、行業專家、學者,甚至政府職能部門領導。競賽題目有的和科研前沿技術有關,有的涉及行業先進工藝與制造。通過本學院專家進入賽事當評委,深度參與到競賽平臺的建設中,從題目設計到能力測試的各個環節要求都比較明確。因此,可以更好地對研究生參賽進行指導。學生參賽,可以提交論文、作品、研究報告,通常賽事都伴隨著學術討論,邀請專家做報告,突出行業熱點問題、行業發展背景、應用前沿等,這些報告增加學生的見識,開闊學生眼界,提升專業自豪感,指出專業發展動向,堅定學生學習專業的信心。
深度參與賽事不僅對學生有利,對參賽專家和教授也是促進學術交流的平臺,既是賽事也是一次學術論壇,促進交流合作。學生們可以認識行業專家、教授或是著名專業教材的編寫者。因此,可以說這是賽學研人才培養中賽事平臺的頂層設計環節。
要認識到賽學研培養模式中,教學、實驗、競賽平臺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建設過程,平臺間要有機結合,針對每一個專業都要進行具體分析,不斷完善。以研究生能力培養為目標,在競賽過程中,要突出研究生的主體地位,指導教師可以引導,給予實驗建議和方案,由學生去實施。但要避免導師為獲得好成績,將研究團隊成果直接給學生參賽。
本文討論了賽學研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針對研究生參賽、競賽平臺建設、研究生導師如何指導、平臺賽事組織參與等環節進行討論,從實踐看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符合時代發展,能提高研究生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期望此培養模式能夠進一步完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