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鏡睿
(東鄉族自治縣達板鎮鷺島小學 甘肅 東鄉 731403)
德育教育貫穿于校園學習的細枝末節中,教師必須從小事抓起、在細節處下文章,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道德規范。在語文課堂中,許多語文知識蘊含著人生哲理,小學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感知到這些精神品質,而教師就應該重視語文教學中的德育素材,用自己專業的知識為學生剖析語文教材核心內涵,讓學生明事理,促使學生更加認真地學習,更加用心的生活。
小學生由于年齡小,社會經驗與知識基礎少,學生的思想與能力不足,看待事物容易偏激、淺薄,在語文教學中單純的知識輸出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也不滿足學生的新時期學習需求。德育作為人們綜合素養形成與發展的最佳教育方式,將德育教育滲透進小學語文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小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簡單統一,對外部世界的感知會作出相應的舉措,教師在教學時必須重視對學生品德教育、愛國教育,能夠保護學生的心智健康發展,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讓學生面對生活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以一種奮斗、熱情的姿態投身于語文學習當中,同時德育教育學生刻苦學習、嚴謹仔細等美好品質,對語文課堂學習也有巨大的益處,讓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
當前社會發展迅速,許多新的事物不斷涌現出來,而小學生思想單純、行為簡單,容易被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所影響,育人也是義務教育的一大關鍵。另一方面,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明,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被傳承下來,青少年正是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明的最佳人選。對此,教師必須擔負起教書育人的職責與弘揚文化的義務,在語文教學中盡可能的體現出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讓學生在語文經典知識的學習中感受古代圣賢的高尚節操與堅毅品格,培養學生愛國忠誠、堅貞勇敢、尊老愛幼等傳統品德,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禮貌待人、文明做事,學會誠實守信、熱愛和平,促使小學生成長為符合國家需要的優秀綜合性人才。
將德育與語文教學相結合,教師必須對教材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教材中找到能夠德育素材,促使語文課堂活動在良好的思想品德氛圍中高效開展,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與道德觀念水平。首先,教師必須了解教材內容,把握學生學情,以合適的角度插入德育教學,豐富學生知識庫,發展學生智力思維。德育教學的一大目的在于讓學生懂得如何待人處事,讓培養學生情商,當下小學語文教材中類似主題的文章有許多,教師在講課時將這些文章內容細細剖析,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以凈化學生的心靈,升華學生的思想。例如,教師在教學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鄉下人家》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深度分析課文內容,帶領學生們走進鄉下人家,感受田園生活的舒適與美好,教師首先展示課件,讓學生們觀看田園景色,并讓學生踴躍發言,分享這些景物帶給自己的感受,引出“愜意親切、自由恬靜”等觀點,然后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筆下鄉村獨特的美,并要求學生思考課文中鄉村人家的特點,教師對課文每一小段進行細致講解,讓學生觀察課文中描寫的鄉下人家的生活場景,感受鄉村人們熱愛生活的情感,引導學生從文章賞析中總結自己對鄉村的感悟,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基于此教師將德育觀念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語文課本上有著許多故事案例,這些語言文字同樣也能夠成為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的教學素材,教師應該帶領學生深入了解教材中一些正面的、正能量的人物形象,讓學生感受到這些模范榜樣的美好品質,促使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例如,教師在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小英雄雨來(節選)》這一課文的講解中,教師通過故事背景介紹導入課教學主題,讓學生大致了解那段難忘的抗日歷史,接著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朗讀這篇課文,了解發生在雨來身上的故事,思考雨來擁有什么樣的特點與品質,教師對課文重點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筆下雨來有血有肉的小英雄形象,感受雨來機智勇敢、忠貞愛國的美好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意志堅強、熱愛祖國的美好精神,以實現小學德育教學目標。
語文知識學習與應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學實踐活動順利開展有利于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提升,以助學生未來走向社會時更加如魚得水。為適應社會人才要求,德育教育必須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得到重視,教師應該讓學生適當的放下課本、走出課堂,科學的投身于社會實踐當中,在接觸社會、接觸人群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感受世界所需的美好品質,樹立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學生責任意識與創新意識,讓學生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發展之風吹向社會各個角落,只要我們能夠仔細觀察,就能看到身邊事物在不斷發展、不斷進步,教師應該有意識的組織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感受周圍世界的變化,促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形成為建設美好家園而努力的遠大抱負。例如,教師在講解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文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感受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秀麗景象、富饒資源,培養學生對美麗祖國的欣賞能力,感受祖國的富強,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布置學生在課后實踐中多與人交流,多觀察周圍的變化,要求學生觀察到的事物、人物或景象描寫出來,讓學生記錄觀察中的新發現,教師可以讓家長在周末時間里帶學生到街道上去進行實地調研,看一看街道十年前與現在的差別,感受時代變遷下的嶄新生活氣息,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樹立起遠大的理想抱負,努力學習建設更美好的生活。豐富的教學實踐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啟發學生的智力思維,讓學生具有探索與創新的精神,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合作交流,重視學生的思維發散,通過有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取充足的語文知識,感受豐富的情感思想,讓學生學會與人相處的智慧以及與自己相處的智慧。
好的品德教育能夠讓學生受益終身,教師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順應新課程改革發展,將德育完美融入語文教學,讓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智力得到提升,以防止傳統教育理念對小學教育帶來的危害。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德育教育空間,讓學生對德育的重要性有全面的認知,將學生培養成身心健全的人。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設備豐富語文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抽象的文字中感受具象的事物,并抓住時機向學生灌輸德育思想。例如,教師在講解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課文《白樺》時,可以靈活的應用信息技術,將課文中豐富的情感充分的表現出來,教師帶領學生朗讀這首詩歌,并利用信息技術為朗誦配上緩慢悠揚的純音樂,在配樂與讀書聲交織的氛圍中,學生感受到了白樺的勃勃生機,由此對森林工人產生了欽佩的情感,教師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現出詩歌中白樺的婀娜身影,讓學生看見白樺在雪中、在夜晚、在朝霞中的美,襯托出森林工人無私奉獻的美好品質,信息手段重現了詩歌描繪的畫面,喚醒了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培養了學生的奉獻精神。信息技術手段還可以為小學德育教學搭建起一個和諧的線上學習交流平臺,基于語文教學基礎,教師通過線上平臺將班級學生與家長聯系起來,教學生學會用互聯網搜索有用的信息,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改善傳統課后作業單調枯燥的弊端,以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來集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尤其是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例如,教師在教學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的古詩《墨梅》時,可以重點講解這首題畫詩傳達出的高尚情操,教師首先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現出水墨畫的梅花圖,讓學生一邊朗讀古詩一邊欣賞這幅梅花圖,接著教師講解古詩的含義,讓學生感受古詩的意境與情感,帶領學生感受墨梅中所表達的淡泊名利、不媚世俗的處事態度,通過古詩優美的語言消除學生心中的浮躁,感受古詩中所表達的忠誠愛國、不畏犧牲的高尚情操。信息技術的合理應用讓學生拓寬了知識面,豐富了精神世界。
總而言之,德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首先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教師必須認識到德育對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性,然后再結合語文教學總目標與學生實際學習需求,探索在語文課堂中開展德育教學活動的最佳策略。教師可以圍繞著語文教材內容,尋找德育教學素材,培養學生良好品質,也可以通過實踐活動與寫作訓練,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還可以整合教學資源,熟練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德育教學活動開展,增強學生課堂體驗感,培養學生中華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