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琴
(定西市通渭縣平襄鎮(zhèn)安川學校 甘肅 定西 743300)
家庭是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生活成長的地方,家庭教育是每個人一生中接受程度最深的教育。我國的家庭教育歷史悠久,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認為家庭教育是主導和基礎。在小學階段,對小學生進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情況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被邊緣化的狀況逐漸得到改善,同時更加注重素質教育。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配合,以此促進青少年品格的健全發(fā)展。
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其不僅僅立足于知識傳授,更主要的是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在這個過程中,家庭教育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學生在學校接受的理論知識遠不夠,只有家長積極配合學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才能更加強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小學階段是學生個性充分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而且大多數(shù)孩子大部分時間都和家長生活在一起,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比較了解。因此,父母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孩子實施家庭教育,這樣孩子也更容易接受。筆者實習的兩所學校有不同的特點,鄉(xiāng)村小學只有三個學生,老師幾乎是一對一輔導,也很清楚每個學生的脾氣性格、興趣愛好等。但是大多數(shù)學校教育的情況是一個老師面對幾十位學生,不可能像家長一樣實行單獨的一對一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有利于彌補學校教育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把學校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促進青少年的個性發(fā)展。
家長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往往超出學校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父母的言行舉止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父母是家庭中的長者,他們有著非常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對教育孩子也是滿腔熱血。家長能夠督促孩子為了理想不懈奮斗,促使孩子深華思想,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前進。另一方面,當孩子在家庭中出現(xiàn)不良行為習慣,如不尊敬老人、不愛整潔等,家長可以及時糾正,并予以正確地引導。父母只有以身作則,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恰當?shù)貙⒆邮┘咏逃8改溉绻谌粘I钪袩o私奉獻、尊老愛幼,表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那么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品德水平,形成積極的人生價值觀。
社會責任感是人們對于社會問題的關注和責任感,是人們思想品德中的重要方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通過讓孩子了解社會的需要,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責任,培養(yǎng)孩子的公益意識和社會意識,這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家庭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讓孩子從小就學會關注社會問題,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行為習慣是人們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習慣性的行為方式,是人們日常行為的基礎。在小學階段,家庭教育可以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遵守紀律、尊重他人、愛護環(huán)境等,這些行為習慣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也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
在幾乎所有的家庭教育觀念中,家長往往想賦予孩子更多的“愛”。但是,這種愛是從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的角度出發(fā),是一種缺乏教育功能的“溺愛”。這種錯誤且滯后的家庭教育觀念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是家長重智育,輕德育的觀念。雖然現(xiàn)在提倡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五育并舉,但是家長的觀念還是更加注重智育,忽視德育及其他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重智育、輕德育的情況,在小學階段并沒有改善,很多家長認為在小學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占用語文、數(shù)學的時間,甚至有些家長認為根本沒有必要開設這門課程。
二是過于注重物質的觀念。過于注重物質的觀念只會讓孩子養(yǎng)成理所應當和依賴懶惰的習慣,很容易讓孩子變成溫室里的花朵,而且這與思想品德課的內容背道而馳。
三是過度依賴學校教育。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思想品德課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學校教育能夠有計劃的向學生系統(tǒng)地傳授思想道德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但是一些家長過于依賴學校教育,認為孩子送到學校跟自己就沒有關系了,孩子的成績好壞完全是老師的責任,淡化了家長自己所要承擔的義務與責任。
我國社會的家庭中存在多種家庭教育方式,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落后不當?shù)募彝ソ逃绞絼t會對孩子的終生發(fā)展產生消極影響。本文對以下幾種失當?shù)募彝ソ逃绞竭M行探討:
一是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它的特點是父母缺乏對孩子的有效管教和約束,甚至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任其發(fā)展。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養(yǎng)成放縱、任性的性格。
二是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典型特征就是家長對孩子一味遷就。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唯我獨尊的意識,久而久之孩子會養(yǎng)成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這會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于孩子融入集體生活。
三是專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費爾巴哈曾經(jīng)說過:“父母溺愛孩子的最大失誤在于,他們經(jīng)常將自己的思想強加于孩子身上,以此改變孩子們的思想。”這句話道出了專制型的家庭教育的特征。這是以父母為核心、保障父母絕對權威地位的教育方式。這不僅會扼殺孩子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養(yǎng)成懦弱、膽小、沒有主見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全人格,而且用專制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一旦發(fā)生沖突會如脫韁野馬,造成難以預料的后果。
一是教育觀念未充分轉變。隨著新課改如火如荼地進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和認同。但是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改革的方面在很多學校沒有落實,學校老師的教育觀念仍然滯后。在應試教育還未完全改變的大環(huán)境下,雖然提倡五育并舉,但是從應試教育改變?yōu)樗刭|教育,怎么改?需要花多長時間改?改了的后果是什么?這些問題困擾著老師,想轉變觀念但又不敢轉變觀念,因此就不可避免存在著形式主義、片面化。
二是教學目標未完全達成。新課標改革下,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課倡導三維目標觀,而一堂合格的課,最主要的是達成教學目標和突破教學重點及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所設計的一切環(huán)節(jié)都是為其服務的,內容永遠大于形式。在筆者實習期間走訪、觀察到,小學的思想品德教育遠遠沒有達到上述目標,效果欠佳。在老師和家長心目中,小孩子仿佛永遠都是被呵護著,小心翼翼地陪伴他們長大,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家長對孩子溺愛有加,使孩子缺乏了自主性。而在學校,老師往往側重于學生的成績排名,忽視了個性發(fā)展。大多數(shù)道德與法治課老師采用的仍然是單一的或是大眾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沒有做到因材施教;上課時忽視了教學目標地達成。在老師古板的教育方式下,學生不僅不能從快樂中學習,達成最基本的知識目標,而且可能會產生厭煩心理,何談達成其他目標。
要使家庭教育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發(fā)揮作用,就必須轉變不良的家庭教育觀念。
首先,家長應該扭轉重智育、輕德育的不良觀念,養(yǎng)成五育并舉、德育優(yōu)先的觀念。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道德是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道德不是可有可無,而是至關重要的。小學生雖然學業(yè)壓力不如初高中生大,但是父母施加的壓力一點也不輕松,父母不允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容忍不了孩子的普通,特別是在成績上落后。父母應該轉變觀念,樹立“要成才、先成仁”的思想。現(xiàn)在的教育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德育是放在首位的,德育也是智育的目的,一個人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終是不健全的人。因此,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讓孩子自覺將道德知識外化于行,實現(xiàn)由知到信再到行的轉變和飛躍。
其次,家長應該扭轉重物質的觀念。許多家長在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來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就會以物質來彌補對孩子的關愛,他們不想孩子在學校因為吃穿用度不如別人而被嘲笑,于是攀比之風漸起。每一位家長都想孩子生活得更好,但是一味滿足孩子在物質上的要求,孩子的精神世界卻不到有效慰藉,只會讓孩子養(yǎng)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家長應該培養(yǎng)孩子勤儉節(jié)約的優(yōu)良品質,孩子應該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意識。
最后,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作用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家長不能一味依賴學校教育,將自己置身事外。家長應該加強關于家庭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借鑒他人家庭教育的成功經(jīng)驗,并與學校老師及時溝通、密切配合,共同致力于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和提高。
一是家長應該尊重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往往使孩子屈服于自己的權威,以此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這種方式?jīng)]有尊重孩子的內心想法,家長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學會尊重子女,把子女當成獨立的個體,當孩子遇到問題時,首先不應該批評和職責,應該擺事實、講道理,教會他們分析問題、對于其提出的意見應該學會采納。只有做到尊重,孩子才不會成為家長的附屬品,才能正確探索自己、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和發(fā)展自己。
二是家長要學會與孩子溝通。溝通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不是家長的單方面說教和灌輸,也不是孩子有分享的欲望,家長卻敷衍冷漠。在日常教育過程中,不論是自己在家撫養(yǎng)孩子,還是迫于生計在外謀生,在互聯(lián)網(wǎng)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父母都應該與孩子多交流。只有進行溝通和交流,才能真正了解子女的學習狀況、身心健康,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子女身上出現(xiàn)的思想道德狀況和其他問題。
三是家長的教育方式要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永遠處于不斷地運動與變化之中,德育工作也不例外,需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小學階段的學生智力發(fā)展不成熟,對日新月異的社會敏感度不高,因此,需要家長引導,及時的改進對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達到與時俱進的效果。
一是要貫徹課程改革理念。課程改革理念一直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每一版課改的精神對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發(fā)展、完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程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其遇到的阻力和困難可想而知,但是不能因為有壓力就選擇放棄,只有迎難而上才能取得新突破。因此,要堅持因地制宜地原則,各類學校根據(jù)自身特點和優(yōu)勢,結合課程改革的要求,努力增強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目前對于課程改革,一些老師仍然抱有抵觸情緒,認為每年都在改革,不知道該怎么教書了。在他們看來,課程改革是多余的事。廣大老師首先要擺正心態(tài),支持課程改革;另外還要通過的努力,力爭達成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水平,切實從心理上認可課程改革,從行為上支持課程改革,全面貫徹課程改革理念。
二是要強化教師的思想品德教育意識。要進一步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性,任課老師應該重視的學生思想品德,堅持立德樹人,使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實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取得實質性成效。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思想品德在人的一生中發(fā)揮著積極的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處于至關重要的位置。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和正確的三觀是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催化劑。因此,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深刻認識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是教師要主動更新教育方式。教育方式要隨著學情、世情的變化而更新發(fā)展,不能一味地用一種教學方法復刻到每一個班、每一屆學生,以往古板、陳舊的方式方法已經(jīng)不適用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因此,道德與法治課任課老師應該在探究課本知識的基礎上,主動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如,開展集體討論或活動,發(fā)揮集體的育人功能;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重難點;利用課外實踐活動,將社會實踐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載體;有效發(fā)揮評價機制的作用等等。
二是要樹立以生為本的觀念。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主體,教師只起著引導的作用。這不同于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師起著決定性作用,學生僅僅作為一個“演員”,配合老師。在新的教學觀和學生觀中,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雙向互動的過程,雙方是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促進的平等關系。傳統(tǒng)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老師對學生單向灌輸?shù)赖轮R,只注重教學效果的評價,在課程改革下,教師更加注重教學過程的評價和學生的體驗、感受。
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給我國家庭生活帶來巨大沖擊,同時也把小學思想品德教育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社會的發(fā)展使許多小學生無可選擇地接受不恰當?shù)募彝ソ逃齼热莺头绞剑o他們身心帶來許多不利影響。重視家庭教育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實施策略,對培養(yǎng)小學生健全的人格以及促進小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本文首先指出家庭教育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對家庭教育融入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現(xiàn)狀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闡述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并就其成因進行了分析,針對當前形勢下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使家庭教育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發(fā)揮積極作用,本文提出了如下切實可行的建議:改進家庭教育觀念、深化家庭教育內容及方式、增強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