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玥穎
(膠州市阜安中學 山東 膠州 266300)
課程,即有目的、有設計、由教育者主導對被教育者實施的一種知識的交流活動。課堂教學是進行知識傳授、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陣地,細數近年來進行語文課堂教育教學研究取得的理論成果,戲劇教學法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而且,這一理論研究范式受到了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眾多教育教學研究方法中,光彩奪目,熠熠生輝。
想要研究這個課題,我們就首先要明確課堂教學的特點。
課堂教學成果是被教育者在課堂學習的經驗中受到的所有積極教育因素的總和。著名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認為,這一詞起源于跑道,這一理念為“課程”奠定了向學生為中心,向活動為中心傾斜的主基調。無論如何,課程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種被教育者進行學習的經驗交換或者形成的過程,它本身就具備著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主義色彩。因此,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時就不能忽視學生能動性的挖掘,在設計活動陣地、規劃活動進程的同時,就應該注重學生的生成性學習。
其次我們來了解一下戲劇教學法,戲劇教學法是一種將戲劇創作和表演藝術運用于教育教學中的操作方法,它有另一個名字,叫做教育戲劇。說到戲劇教學法的起源,如此提法來自于英國的戲劇學者西斯考特。這種理念其實可以看作是情境教學的一種拓展和延伸。
教師和學生共同創設一種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在這種情境之中,師生通過朗讀、表演乃至布景的呈現來展示教學內容,將原本復雜、呆板或者抽象的知識變成生動有趣的外在形式,按照理解、外顯、內化的順序掌握既定的學習內涵,在愉悅、輕松、融洽的氛圍中,采用即興的手段來完成教學任務。
戲劇教學法是一種跨學科研究的范式,它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融合了多種藝術文化形式,例如音樂、舞蹈、演奏、歌唱、繪畫、園林、戲劇表演、文學藝術等等,充分調動學生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在內的多種感官,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由于戲劇教學法不同于傳統講授式教育教學模式具有強制性,而是師生共建教學情境,采用平等互動的溝通方式,創設的情境也是輕松、愉快的,所以戲劇教學法深受學生們的喜愛。采用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可以節約教學時間,學生參與性強,使學生記憶深刻,達到更有效的教學效果。
而且,在相同的單位時間內,戲劇教學法所包含的信息更多,容量更大,傳播效率更高,效果更良好。總而言之,戲劇教學法是很有好處的,操作簡單,要求低,可行性強,即時性強,隨時隨地可以展開,也可以隨機應變,值得在教育教學中大力推廣。
前面從理論層面分析了戲劇教學法的內涵,我們再來進行戲劇教學法的可行性研究。這里面涉及一個概念——戲劇。戲劇,是指通過語言或者動作、舞蹈等形式來講述一個或眾多故事的表演總稱。中國戲劇的種類不下300 種,而放眼整個世界,各種戲劇形式更是難以計數。可以想象,如果我們語文教學中依靠戲劇為資料來源,那將是極其豐富和便捷的材料。
回到我們的研究本身,不管任何形式的戲劇都具備直觀性這一最大特點。首先它引人注目,相比較靜止的文字,戲劇表演總是能極迅速地吸引受眾的目光,運動著的、變化著的物體使人對它有一種好奇與期待,人們對于運動中的藝術形式的在關注時長方面也具有先天的優勢,這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其次,戲劇具備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美感。藝術包涵了豐富且多樣的形式,這在極大地拓展了戲劇教學法應用的外在表現形式的同時,也具備這些形式各自的藝術美感,其中無論哪一種都會帶來愉悅的藝術體驗。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兼具綜合性與實踐性的課程,身為教育者,應該充分利用語言文字與生俱來的各種特別之處,運用其內在的規律,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其帶到真實的語言文字的情景之中,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語言。這就回到了我們文章開頭提到的“跑道”一詞,課程設計必須回歸活動本身,而這一切也許都可以借助戲劇教學法來滿足。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詞匯量,也能夠基本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能夠做到理清思路,基本做到理解和分析所學的內容,能夠體會和揣摩重要詞語和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時也能做到協同合作,共同探討、解決所需要面對的問題。
基于這一階段的學生的學情,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該如何將戲劇教學法應用于實際教學經驗之中呢?就拿最貼近日常生活、最方便于展開教學的現代文閱讀教學來說吧。我們在閱讀現代文的課堂教學之中就可以采用“閱讀——思考——小組討論、設計——表演——點評、總結”五步法來展開戲劇教學法的運用。第一步閱讀文本,讓學生初步形成對于文本的理解,了解故事內容。第二步思考、理清文章脈絡,形成對于文章層次和寫作順序的初步認識。第三步小組討論,設計表演的動作、言語、道具等元素。第四步創設情境,進行表演。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之前的三項都是為了這一個環節在做準備。在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排演小課本劇的形式來展開教學。而且,這一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機應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展,可以取得更加優異的效果。同時,借助于戲劇教學法創設的情境,可以更加順利地完成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可以引導他們懂得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形成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和關愛之心。如此一來,第五步點評、總結也隨著上面的過程順利結束。
采用五步法,將原本零散、呆板的文字知識具象化、集中化,可以快速有效地傳授閱讀賞析的技巧和知識點,并使得原本晦澀、難以理解地主題更容易理解。
以上方法并不是只適用于現代文閱讀當中,在古文教學中也可以使用。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四篇課文《孫權勸學》的授課中,讓學生通過動作模仿和語言中神態、語氣的模仿,來感受呂蒙從一開始的不愿學習到學習后的令人刮目相待的進步和差異,還可以通過對魯肅的語言模仿來感受文章側面烘托表現出的呂蒙進步之大,引導學生感悟學習的重要性。回想授課經歷,課堂上迸發了出了很多學生思考過程中的閃光點。例如有一個學生就提出,僅用多日呂蒙就取得如此之大的進步,可見呂蒙自身就聰明機智。還有一個學生無需老師引導,通過飾演魯肅的演員對蒙母的敬重感受到了側面描寫的表現手法的“四兩撥千斤”之妙處。
戲劇教學法不僅僅是在敘事性較強的文言文教學中事半功倍,在寫景抒情類的文言散文中也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例如在講解《小石潭記》這篇課文時,由于文章前面部分有大量的環境描寫,教師即可引導學生動手繪制課本劇舞臺背景,在繪制的過程中,將原本抽象、難懂的文字繪制成具象、生動的圖畫,使文中的文字幻化成色彩和圖形,降低了學生理解古代本文的難度,復述起原文來也更加容易。有了繪制舞臺背景這一支撐,學生對于感受凄清的環境氛圍,感悟作者時而歡快,時而憂愁的心情,掌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理解作者因被貶謫而感到憂傷苦悶的思想感情就更加方便、迅速。在以往的教學中存在的教學難點——感悟作者的寫作意圖,解決起來也得以便捷有效。
有些老師可能對古詩教學中戲劇教學法的運用提出異議,但是我認為,古詩教學中戲劇教學法也可以發揮十分關鍵的作用。不過想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可能需要借助于一些小小的道具。就譬如我在教授《竹里館》一詩時,一開始不進行講解,而是讓學生傾聽古琴演奏《高山流水》,讓學生在琴聲中誦讀詩文,于此誦讀幾遍,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公,學生即可感悟到寧靜、清遠、脫塵的意境,無需教師多言,學生即可感受到了詩人淡泊的心境。順勢,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布景中月亮的作用,引導學生談談明月的象征意義,伴著動聽且悠揚的音樂,學生感到一點也不孤獨,反而內心充盈著輕松愉悅。如此一來,月亮的高潔與對作者的陪伴即呼之欲出。教師不再需要喋喋不休,僅需輕輕點撥便快速完成了教學任務,然而學生的體會卻很深刻,這樣也可以加深了學生對詩詞主旨的理解。
在作文教學中,我也采用了戲劇教學法。很多老師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式,認為寫作就是多寫,忽視了思考與想象,忽視了體驗再現。就比如在講授學生們最不容易掌握的細節描寫方法和最難改的寫作上的問題——不具體、不生動時,我就會引導學生將想要寫的內容演出來、跳出來、唱出來。有個學生在寫《站在舞臺上的那一刻》這篇文章時,就可以請學生站上講臺面對全班同學演唱當時參賽的歌曲,重新體會當時緊張、興奮的心情。這名同學經過這次點撥,創作的作文就比以往更加生動且有文采。
依據我在語文教育教學中的觀察,戲劇教學法是一種十分便捷、有效的教學范式,它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它操作過程中兼顧個體差異與全體共性,可以達到高效率的知識的傳播。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僅僅需要轉變思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用更適宜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或者教學模式,即可達到更優質的效果。戲劇表演的形式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強大時效性,傳播迅速、效率高,在相同時間內可以傳遞內容更加豐富的信息,戲劇教學法值得我們教育者繼續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