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旺
(積石山縣友誼小學 甘肅 積石山 731799)
小學數學教學需要教師通過多種手段,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各種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深度學習,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和學習能力,在進一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的同時,培養出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本文論述了如何通過問題驅動和跟進的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現深度學習。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現有的數學知識水平,以及課堂教學的目標,設計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從中獲取切入點,幫助他們進入到深度學習的狀態[1]。問題驅動教學是指通過問題導向,引導學生在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并構建起對數學概念的深刻理解。問題驅動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產生求知的動力和意愿,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問題是問題驅動教學的核心,好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從而幫助學生產生求知的動力和意愿。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該如何設計問題呢?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設計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數學問題。譬如,小學四年級學生學習的面積概念,教師可以帶他們一起測量教室的長和寬,設計問題:“教室的面積是多少?”或者“當教室增加一倍的面積,需要多少張課桌與椅子?”,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提出問題之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他們提供相應的引導。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基礎概念作為引導問題,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問題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隨著學生的學習積累,引導問題也可以逐漸深入和拓展,達到更高的學習效果。在問題驅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問題跟進,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這時,教師需要及時回答學生的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回答,同時,還要鼓勵學生通過多角度、多維度的思考,進一步發掘數學知識的應用和意義。例如,在學習幾何形狀時,教師可以設計問題:“面對這些形狀,你想到什么數學方法?”,從而引導學生通過導圖、描繪等方式,進行深刻探究。
以探究數字規律這一課教學為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進行問題描述:以下的數字是有規律的,請找到數字規律,并預測其中下一個數字是多少:1、4、7、10、13、...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觀察這些數字,可以發現規律是每個數字加上3 就能得到下一個數字。所以,下一個數字是16。在這個問題驅動的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找到了數字規律,并從中提煉出相關的數學知識。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并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和學習能力。
在問題提出之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探究,讓他們從探究過程中逐漸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問題引導教學是指在問題驅動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從多個角度出發,去發掘更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2]。問題引導教學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驅動和跟進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關鍵步驟。如果教師能夠合理地引導問題,并且及時跟進,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進而促使學生進入深度學習。①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教師可以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制造一些更具挑戰性的問題。這將會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動力,促使他們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究。例如,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謎題,或者給學生一些獨特的問題,引導他們思考不同的解決方案。②鼓勵學生自我思考和探究,在引導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自我思考和探究。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和猜想,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案,并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這些方法將會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同時幫助他們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③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與寫作。
在問題引導和跟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度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并鼓勵他們使用合適的語言來思考問題。同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通過書寫來表達他們的思考,包括描述問題、說明解決方案、列出公式等等。這樣,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思考進行整理和歸納,逐步進入深度學習的過程。
以探究加減法與整數這一課教學為例,先進行問題描述:請用正整數和負整數完成以下運算:4-3,4+(-3),(-4)-3,(-4)+(-3)。學生探究的過程:該問題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加減法運算和了解整數的概念。教師通過描述正整數和負整數的概念,引導學生進行反向加法和選擇減法的運算方式。最終,學生通過理解正整數和負整數的關系,明白了加減法運算與整數之間的聯系。這種教學方法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并進一步深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在問題引導的過程中,學生逐漸理解和掌握了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教師需要通過問題分析階段,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和不足之處[3]。問題分析教學強調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評估和總結,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的學習狀態和不足之處,通過查漏補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引導學生學習例題,并進行相關的分析和討論。題目描述:小學100米比賽中,A、B、C 三個同學進行比賽。A 跑得比B 快3 秒,B 比C 跑得還要快7 秒。已知C 用時為17 秒,請問A 用的時間是多少?學生分析過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計算題目中的數據,幫助學生理解比較運算和運算的優先級。最后,教師讓學生互相交流與比較答案,從中找出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之處。通過問題分析的過程,學生除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和技能,還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和實現深度學習的效果。
再比如:問題:小明有20 個球,其中紅色球和綠色球相等。如果小明拿出一個球,得到紅球的概率是多少?
(1)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鼓勵他們就問題進行討論與猜想。例如,可以問學生:“當小明從20 個球中拿出一個球時,你認為小明得到紅球的概率是多少?”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自我猜測,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案。
(2)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教授概率的基礎概念和相關計算方法。例如,可以引導學生推算出紅球和綠球的數量,并計算出得到紅球的概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注重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策略,同時引導他們逐步進入深度學習的過程。
(3)鼓勵學生進行深度思考
在問題引導和跟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深度思考,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思考和解決方案。例如,可以要求學生寫下他們的答案,并解釋他們所采用的計算策略。這些深度寫作過程將會幫助學生將自己的思考和解決方案進行整理和歸納,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為了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深度學習,教師需要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同時拓展問題以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和探索[4]。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更具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更深入的問題解決方案,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能力。
例如,在一個加法問題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多步運算,從而更好地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規律。利用多種資源輔助教學,在問題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多種資源輔助教學,如互聯網、數學游戲等。這些資源能夠讓學生更加生動、直觀地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進一步拓展了問題的應用范圍和深度。
問題驅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建立合作學習和交流機制,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討論和問題解決。通過交流和互動,學生能夠在互相促進和幫助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達到深度學習的目的。創新課堂教學方式,為了更好地實現問題驅動的深度學習,教師可以創新課堂教學方式。例如,采用課堂分享、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和解決數學問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在問題分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問題的擴展對學生進行拓展知識,進一步完善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和技能。問題擴展教學是指在學生掌握基礎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相關的數學知識和技能,讓學生更加深入的掌握相關的數學概念和方法。通過應用題式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問題描述:你有12 元錢,若薯片1包3 元、飲料1 比2 元,你最多可以買到幾包薯片和幾瓶飲料?然后引導學生考慮擴展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反復思考,不斷嘗試各種算法,提煉出拓展知識點,例如:通過計算價格比較來確定數量,通過捆綁優惠的方法,實現優化購物策略。通過問題擴展的過程,學生可以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和技能,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能力。
通過問題驅動和跟進的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現深度學習,具備針對性、啟發性和探究性,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礎數學知識和技能。在今后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更加注重探究性教學,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每位學生都能平等參與,享受到實現深度學習的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