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喜
(臨澤縣第二中學 甘肅 張掖 734200)
《初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明確要求引導學生密切地關注物理與實驗相結合的過程,科學實驗則是要求引導學生會做動腦、會動手、去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在充分培養了
實驗性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也充分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進行科學探索的方法。因此,實驗教學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課堂上的演示性實驗是目前初中物理實驗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扮演著不可取代的角色。好的課堂演示實驗不但能夠充分活躍整個課堂的觀察和學習氣氛,還有很好的教學效果。課堂上進行演示實驗的有效性就是影響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質量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中學生的思維敏捷,容易接受新鮮感。然而在好奇的同時,容易移動,其實這也是他們的本性。而物理實驗本身直觀、生動、形象有趣。它是常契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的。也就是說,物理實驗對他們有很強的吸引力。那么積極的演示就能激發學生的極大興趣,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發學生去獲得知識。
學生對于課文或是問題中的疑惑之處,如果只用理論去講解,學生有可能會難以理解這時候,不妨利用物理實驗去引導學生,解答學生疑惑,如果教師能夠經常采取類似措施就能達到解惑,開導的教學效果,而且也能實現以實驗引導興趣方式去驅動著學生學習物理,從而完成課標的相關要求。
由于選擇和設計實驗的內容和程序的主動權在教師手里,因此教師需要能夠熟練地展示課堂教學所必要的現象,鍛煉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乃至可以運用它們,甚至創新。
在進行課堂演示實驗時,老師的角色作用體現在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方面就是用對演示性的實驗去教會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和步驟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師們就可以借助于實驗中的求真與實事求是的理論和實踐操作態度,以及認真仔細細致地態度,影響到初中物理課堂良好的價值觀,直至其捐獻給學生的心中,并采取有效地培養其教學習慣。例如,各種數字化儀器的應用習慣,和對數據處理科學態度。
實驗提升課堂效果這一點毋庸置疑的,教師在課堂上演示物理實驗時,學生通過教師演示的實驗觀察物理現象,有助于他們去思考乃至自己生成概念以及了解相關的物理規律,同時也能提高學生觀察和思考能力。但是如果做無效的物理實驗對于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其實沒什么用處。那么怎么樣才能使演示實驗是對課堂有效的呢?多加反思,明確教學目的,過程與結果并重,依據學生的水平施教等等,這些方面都是能否通過演示實驗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點。只有掌握這些關鍵點,才能發揮出演示實驗在課堂教學的作用來。一般來說,選擇那種可控性強,操作方便,易觀察現象,實驗原理易理解的,實驗數據好采集的實驗會更容易收獲好的教學效果,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的實驗比較好。例如在教學“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教師在新課開始前可以做一個小實驗,將刻度尺壓在桌面的一端,用手輕輕的撥弄它,讓學生聽到發出的聲音大小,然后慢慢的增加桌面上刻度尺的長度,讓學生分析聲音的變化,進而體會到音調與弦長短的關系。在激發學生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同時,更好的讓學生與學習聲音傳播的物理知識。例如在教學“凹透鏡成像”的時候,由于傳統的實驗儀器不能清晰的展示蠟燭透過凹透鏡在光屏上的成像以及變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模擬實驗,讓實驗的過程變得通透、明了,從而使得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知識點能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又例如在教學“光的折射”、“光的反射”時,初中物理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將光折射、反射的現象具體化、形象化地展示出來,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也調節了課堂氣氛,教學的效果自然就會得到顯著提升。
實驗選材想選好,需要遵循一些原則。首先是簡潔性原則。主要是指選取的對象或者其他實驗材料結構一目了然。麥克斯韋說過:“一項演示實驗,使用的材料越簡單,學生越熟悉,就越能透徹地獲得所驗證的結果”。也就是說,選擇那些操作簡單,結構簡單,又能直觀而形象的觀察到實驗現象的儀器是為上選。實驗儀器簡便不僅有利于提高演示實驗的成功率,也方便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進而思考。
再者便是明顯性原則。教師備課時,在選擇實驗器材上,最好選擇那種尺寸大而便于觀察的,然后靈敏度也要高的儀器。面對某些物理現象難以用肉眼觀察的,需要選取儀器放大這個現象。為了突出所需要觀察的物理現象,實驗裝置主次分明,凸顯關鍵地方。除了以上兩個主要選取原則外,教師選擇實驗儀器時還需考慮其耐用性,穩定性,環保性等。例如在教學“摩擦力”的時候,教師可以準備一些玻璃球放在罐子里,讓學生上臺比賽用筷子從豎直方向夾出小球。首先,這個實驗取材容易,操作簡單,現象明顯,而且能創造一個趣味的學習的氛圍,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以便可以快速進入摩擦力學習的氛圍中,進入到本節的學習狀態中,也能體現出物理走入生活這個理念。如果去掉實驗這一個環節,采用其他方法引入課題,可能就沒有這個效果。在幫助學生建構摩擦力概念時,教師可以提問關于課堂剛開始所做的實驗:小球被夾起時受到某種摩擦力?小球靜止嗎?運動的物體會受到靜摩擦力嗎?如此一來便能讓學生回顧從前所學知識,可以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摩擦力有個進一步的理解。后續的問題就是更好的利用了課堂開始的導入演示實驗,提出的問題有助于對摩擦力概念里的“相對運動”,“相對靜止”,“相對運動趨勢”有了更好的理解。
多媒體演示的優點就是能彌補實物演示的不足,將無法在課堂上有效完成的演示實驗呈現給學生以及全方位無死角的展現給每個學生看。對于難易觀察或者課堂難以完成的實驗可以采取多媒體播放,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次多媒體可以將實驗現象進行放大,讓所有的學生全方位的觀察,細致的觀察,這有利于,學生觀察和理解。然后就是多媒體演示實驗可以節省課堂時間,每個操作都變得精準而高效,也避免了很多難控制的人為誤差,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多媒體的優點很多,但它也有一些缺點。一是有可能演示時速度過快,讓學生的心理不能得到充分的過渡;二是用多媒體模擬實驗因為不是現實模擬的所以學生可能會懷疑實驗的真實性。總的來說,實物演示和多媒體演示各有利弊,需要教師自己依據學情和需要自己來斟酌選擇。
在實驗課的教學過程中,初中物理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認知層級,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尋找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從而才能使得學生慢慢適應課堂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自主的學習,感受物理量之間存在邏輯的關系。例如在電路實驗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設計出實驗,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樹立學以致用的實踐意識,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獨立設計畫出實驗電路圖,教師點評指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模型建構的能力。
又例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老師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問大家,運動需要什么來維持?”一部分學生回答:“運動需要力來維持。”另一部分同學回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針對學生的不同觀點,教師不急著給出答案,而是順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請你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你的猜想依據?”接下來,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思路,從靜止的物體和運動的物體兩個角度,結合生活實際思考問題,從生活中找到答案,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主觀能動性就會被有效地調動起來,使得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主動并且積極參加到合作探討的教學中去。在問題被得到解決之后能夠看到學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養成獨立搜索學習資源的習慣,完成自我成長。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和目標,適當提出一些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合作討論的方式來解答,這不僅能夠活躍課堂的氛圍,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復習和鞏固所學的知識點。教師還可以選用課本例題作為引導,讓學生重視課本資源,培養學生利用課本優秀資源的意識。從而讓學生能夠保質保量的完成學習任務,學習的過程變得輕松愉悅,增加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大大提高學習的信心,促進學生個體與班級群體共同進步的發展,減小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學習狀況。
如何優化物理實驗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總的來說,關鍵在演示實驗的有效教學,這需要教師在選取實驗器材時要遵循簡便性和明顯性原則,對于物理實驗的安排需要遵循目的性,科學性,可行性原則,剩下來的部分要靠教師具有明確的目的,搞清楚做實驗的目的,依據目的來選取實驗,演示方式,設計實驗。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課堂選取演示實驗可以多采用探究實驗。探究實驗可以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它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物理知識加深和鞏固理解,還能很好地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創造、操作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謂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為上策。因此,為了更好地用演示實驗去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在演示實驗時中可把一些驗證實驗變成探究實驗,在實驗中要盡量多讓學生想想:為什么這么做?還可不可以改進?以此滲透科學探究實驗的思想,給學生啟發學會創新。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不再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