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琪
(淮安市第一山中學 江蘇 淮安 211700)
美術學科是一門藝術學科,其對于學生藝術情操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們的生活認知體驗,更是可以促使學生們在日常保持更充足、更積極的學習動力,這也可以使得學生們更加充實地度過高中學習生活。與此同時,培養高中生美術核心素養也可以促使他們進一步了解美術文化的精神內涵,在以往的高中教育體系中,由于美術教育不受重視,很多學生也逐漸認為美術等學科是耽誤他們學習文化知識的阻礙,所以也逐漸產生了消極的學習態度,但是隨著學生們的成長與發展,他們也會逐漸意識到美術素養的重要性。基于這一點,高中美術教師就要及時提升自身的專業教學素養,去盡可能豐富美術教學的形式和內容,讓學生們在課堂上體會到與以往不一樣的美術教學,讓學生們也去真正理解美術素養的五個維度,最終也充分促進學生們美術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美術核心素養主要分為五個維度,即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
首先,高中生在識讀每一幅美術作品時都是從圖像符號這一最表層的層面出發來感受,而圖像相較于文字也有著更強的直觀性,也便于學生們更直接把握作品想要表現的內容,所以在現代媒介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圖像識讀素養的形成對于學生更準確地把握現代社會規律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其次,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三大素養也是針對學生們美術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所提出的發展要求。每一件美術作品都是創作者內心想法的表達,學生們不能只觀其形,而不悟其意,所以這也要求著學生們有著優秀的審美判斷能力,并能夠給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并且在實際生活中充滿了真善美與臟惡丑,學生們也需要對其有著技巧的判斷、辨別意識。而美術表現與創意實踐不僅是學生們需要在鑒賞過程中感受其他創作者的標準,更要能夠在自己創作的過程中也融入這兩者,去不斷升華自己美術作品的精神內容,通過深入的構思與反思,利用多元化的美術符號去向觀眾展示自己的想法與情感;并且在此過程中,學生們也要去融入更多的想法,創作有著明顯個人風格特色的作品,讓觀眾也有著新奇、獨特的體驗。
最后,文化理解素養也是每位高中生需要深入理解的內容。這一文化素養的落實也使得高中美術教學不再局限于知識和技能的教學,學生們要立足美術學科去放眼整個世界、整個時代,要能夠在作品中凸顯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內涵,讓更多的人們也去了解中華民族,而這一強烈的民族文化精神信仰也會促進學生們在將來的發展路上走的更加堅定。
面臨著高考的壓力,高中生的文化學習任務也是較重的,再加上家長們和教師們不斷向學生們灌輸提高文化成績的想法,學生們也自然在美術等學科方面的學習主動性不足,這也就使得美術課堂教學效率大大降低。與此同時,由于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不足,他們也懈怠于深入探究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學生們也只能粗淺地掌握表層符號知識,長此以往美術教學也才會逐漸淪為影響學生們學習的存在,而不是促進學生們藝術情操提高的方式。
由于美術學科并不是高考中的必考學科,所以導致美術學科始終受不到重視,而教師們在這種教育環境下自然也就會忽略自身專業教學素養的提升,因此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就會始終按照傳統教學模式,進而也會嚴重影響學生們美術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除此之外,美術學科也是一門極其消耗學習資源的學科,因此在美術學科受不到重視的背景下,相關的教學資源也會大大減少,這也會嚴重影響學生們的學習體驗,導致學生們逐漸降低對美術學科的學習熱情。
教學形式和內容僵化使得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程度大大降低。對此,很多教師的信息素養有待提升,對于建設智慧課堂的認知程度不足,從而就給美術等抽象的藝術學科的教育活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與此同時,由于很多教師忽略了學生們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只是一味地向學生們介紹美術學科的理論知識,忽略了引導學生們去深入鑒賞以及創作美術作品,從而也導致學生們逐漸失去了對美術學科的學習興趣。
加強高中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培育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們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美術核心素養的形成與高中美術教育的時代性有著極強的關聯,有效彌補了傳統美術教育的不足,促使學生們的美術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有著更加科學地發展,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從高中生直到國人整體美術素養的發展對于中華民族文化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高中階段也是學生們思想觀念和人格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美術核心素養教學的開展可以促使學生們樹立起更加遠大、正確的學習志向,從而真正為祖國未來文化建設培養出一批批合格的美術人才。
在高中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巧妙應用可以大大增強識讀教學的形象程度,以便充分促進學生們圖像識讀素養和審美判斷素養的發展。對此,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邊講解知識內容,一邊引導學生們低頭看著美術課本上靜態的圖片內容,這既不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也會影響學生們的識讀體驗和學習質量,長此以往學生們對美術學科的積極學習態度也會越來越低。但是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不僅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更強,學生們學的更加舒適和開心,教學過程的形象程度也更高,靜態的圖片也可以利用動態的形式展示出來,便于學生們從多層次、多角度識讀美術作品,學生們也可以抬起頭來學習熒幕上的知識,這也可以大大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交流頻率,從而也給學生們留下更深刻的學習印象,也促使他們更透徹地理解教師所講內容,長此以往學生們的學習效果也會有著明顯的提升,同時也促進學生們的識讀能力和審美判斷能力有所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學“圖像與眼睛”這一課的過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搜集出一些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并展示給學生,如線條類的、圖形類的、素描類的、色彩類的等等,接著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們去從多個角度仔細的觀察這些美術作品的特征,如點、線、面、體積、色彩、明暗、構圖、肌理等多個方面,有效的增強了教學的生動形象程度,此時學生才可以更加高效率的總結出美術作品的構成要素和類別,促使學生們的圖像識讀能力獲得提升,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們真正的學會用眼睛去鑒賞美術作品,感受美術作品的美和創意,理解各類美術作品的基本內涵。
新時期的高中生有著更豐富的學習需求,這也意味著美術教師要有目的性地拓展網絡教學資源,一來可以開闊學生們的學習視野,二來可以促進學生們理解課內知識,而這對于促進學生們鑒賞能力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對此,教師就要逐漸重視起傳授學生們鑒賞技巧,讓學生們更加智慧和有規律地鑒賞美術作品,從而不至于讓學生們只懂得根據自己的第一印象去判斷作品的美與丑,無法真正體會作品的創作內涵。而在學生們掌握鑒賞技巧的基礎上,教師則可以拓充課堂上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們在日積月累的鑒賞練習中去真正熟練掌握鑒賞技巧,并逐漸形成他們獨特的鑒賞風格,這也使得學生們對不同的作品可以有著更深刻的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這與學生們的審美判斷素養的發展也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學生們只有在見過大量優秀的美術作品之后,他們才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美術文化,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規律等等,最終也可以去深入剖析每一幅新作品的內涵,感受美術作品的魅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從傳統到現代”這一課的內容時,就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出一則新聞,新聞的內容是:“2015 年5 月2 日陜西歷史博物館內,展出千年赤裸天神壁畫,天神裸體的形象堪稱大尺度,展廳內幾乎無人問津。”此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認為是什么讓人們對這幅壁畫無人問津呢?”引起學生們的思考,使學生了解其中的原因,同時導入本課教學內容。此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搜集出一些中西方不同的美術作品讓學生們分別進行對比欣賞,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從繪畫的觀念和表現技巧等多個方面對中西美術作品進行評價,促使學生們總結出東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也使學生真正的了解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對中國藝術發展的影響,有效的提升學生們的鑒賞能力。
美術學科是一門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因此高中美術教師就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授課,引導學生們從生活角度去學習和理解美術知識,從而逐漸培養學生們優秀的創作意識。對此,在美術表現這一素養中也提到了:“美術是一門利用各種媒介、符號和隱喻手段來表達和交流自己思想與情感的學科。”所以學生們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一定要貼合生活實際,去嘗試表達自己對生活的一些所思所想,而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才會更加“接地氣”,更被社會大眾所認可。但同時值得學生們注意的是,立足于實際經歷創作并不意味著不可以融入創意實踐,所以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就要幫助學生們真正理解“創意實踐”素養的真正含義,促使學生們基于他們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想象,并在此過程中融入更多專業的美術知識和技能,以求創作更加有新意、有心意、有新異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或者墨守成規,也只有這樣學生們在美術創作方面才會有所突破性的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學“變幻的自然萬象”這一課的過程中,就可以向學生們提問:“同學們,你平時都見過山和水的景色嗎?你認為中國南北方的山水有哪些不同呢?”促使學生們結合生活實際對此進行思考交流。然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們去觀賞一些中國南北不同的山水畫,使學生感受其中的區別,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平時見過的山水的景色畫在紙上,并要求學生們在繪畫的過程中要充分的體驗自然的特點,從而有效的培養學生們的創作意識和創作能力。
美術學科是一門涵蓋面極其廣泛的學科,所以教師在日常也要注重跨學科教育,充分強化學生們的文化理解思維,使得學生們對美術文化也有著更加廣泛、深入地了解。對此,在以往的課堂上,很多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們去學習一些基礎的美術知識和技能,忽略了引導學生們去充分了解美術文化,這也造成學生們創作出來的美術作品缺乏靈魂。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美術教師就可以融合語文、數學、政治、歷史、地理等眾多學科展開跨學科教育,同時更可以不斷豐富本學科的育人價值,促使學生們從更多元的角度去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讓學生們也真正理解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藝術的特點,并且促使學生們要逐漸具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文化學習意識,使得學生們也充分豐富中華民族美術文化的內涵,這時學生們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會真正具備“活的靈魂”,從而促使新一代的年青人真正肩負起傳承和弘揚美術文化的重任,也充分促進學生們美術表現素養的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學“托物寄情”這一課的過程中,就可以將不同的美術作品與語文學科中的古詩結合在一起展開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們展示出一張內容為兩個人送別的場景的繪畫作品,然后詢問學生:“同學們,你看到這一幅繪畫作品會想到哪一首古詩呢?”學生回答:“可以想到李白的《贈汪倫》。”那么教師可以繼續提問:“為什么呢?”學生回答:“這首古詩寫的就是兩個友人之間送別的場景,與這幅畫的內容相關。”此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具體分析這幅畫,讓學生感受畫和古詩表達作者情感的不同方式,有效的加強學生的文化理解思維。
評價交流環節是高中美術教育體系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此,教師要不斷豐富評價的形式和內容,幫助學生們去及時掌握他們在美術鑒賞和創作方面的具體情況,以便合理引導學生們的個性化學習成長。美術學科不像傳統文化學科,學生們經過持久的努力便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績,美術學科的學習也需要天賦和努力的兼備,所以教師就要通過評價環節及時了解每一位學生在美術方面的天賦,并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去制定更具個性化、層次化的教學策略,這也使得學生們有著更良好的學習體驗。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利用評價環節去指出學生們在鑒賞和創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問題,并幫助他們去及時改正,以促進學生們美術水平的不斷精進,同時教師根據學生們的反饋也可以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對學生們的美術素養加以更科學地培養,從而也促使一部分學生在美術方面有著更長遠的發展。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的美術作品評價時要從多個角度來了解學生,進而保證評價的合理性。如對于美術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其深入學習鞏固美術基礎知識,為學生更加深入的學習美術知識奠定基礎;對于美術基礎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注重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并指出學生美術創作中存在的問題,促使學生獲得進步;對于美術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注重引導學生去嘗試繪畫多種風格的美術作品,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鼓勵,提升學生的繪畫自信,促使學生們個性化成長。
總而言之,對高中生進行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當前高中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內容,現階段的人們開始重視學生們的全面發展,而學生們進行美術學習也不光是為了畫畫,更是為了培養學生們的圖像識讀能力、美術表現能力、理解能力、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們就要根據高中美術核心素養的要求對當前的美術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和優化,促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能夠真正的感受世界的各種美,同時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使學生擁有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