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慧
(聊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教育的目的是向人類傳遞生命的氣息’(泰戈爾)”[1],美育通過教學滲透生命美的感受,豐富學生的涵養,塑造健康人格,創建和諧人生。高校設計教育也是開展生命美育的重要陣地,然而,目前高校設計教育對學生身心成長和發展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尤其是還存在不同學段沒有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執行能力進行規劃的情況。
目前高校設計專業教學中存在著部分教育脫離生活經驗,過于關注技能與方法的傳授,忽視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創作美能力培養等問題,忽視對學生進行生命主體意識教育,缺失滲透生命內涵的設計專業課堂,最終學生在主觀能動和自主性方面都比較弱,對于知識、情感與價值觀習慣被動接受。學生沒有感悟與思索的過程,便無法產生精神上的共鳴,也就無法正確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的存在,對于打造健康的身體、培養良好的興趣和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漠不關心,難以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和憂患意識。“生命主體性教育”[2]出發點就是讓學生能主動、自覺學習,感受生命的樂趣和價值,體味人生的幸福。事實上,只有在尊重生命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的基礎上,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發揮生命的主體性,才能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
主體意識的能動性也是中國藝術審美理論特別重視的部分,文人藝術尤其注重主體對藝術創作、欣賞的價值,書論、畫論中都給予了特別的闡發,“古代書法理論家們已經分別提出‘意’‘心’‘神’‘情性’等概念,并探討了其與書寫、書體、點畫、書法學習、書寫效果的關系,提出書法藝術性判定中主體的價值,藝術對人存在的影響,揭示了書法與主體情感、情智、情趣等的關系,帶動中國書法美學深入生命精神之域。”[3]正如聊城大學學者郝春燕在《書法美學中的三重維度》一文中剖析的那樣:古代書法注重“意”“心”對書法書寫的主導作用。首先,古人們認為文字的起源是“通意”“意巧滋生”的結果。其次,古代書法家還看到“意深得妙”,不僅僅點畫書寫有意的存在,而且意在創作過程中占有主導作用,如將軍在軍隊中的作用,對書寫的結構、本領都有主動性,進而,在書法審美意象塑造上也有變化無窮的創造力。哪怕是臨摹學習,得筆意,經意對書法的藝術性很重要。另外,主體性還體現在個性化特征明顯的“性情”,對書法風格、創作結果都有重要影響,既有“書志”“表情”的表達功能,還有修身的意義。總體而言,人的主觀精神意識是書法之為書法藝術的關鍵。中國古代設計理論與書法理論相通,例如園林設計自然的人造景觀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也體現了人對自然的觀察和創造,甚至寄托著人的情感。同時,設計更注重人的生活需求,人類對生活的希望,也體現著人類社會的內在秩序,文化血脈的傳承,包括哲學思想、治國理想等。設計同樣關照到人的生理、精神、社會等層面的存在,以人體美為審美對象或標準,注重人的感官與自然的審美感應關系,審美與人倫關系、責任使命等。在設計專業不僅僅要培養有技能的設計者,還要培養關愛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的,為人的生活而設計的設計者。生命意識的培養在高校設計專業也要根據不同學段尋找側重點,以及實施方法。
“國內學者提出生命美學超越一般的精神層面,恢復‘生命的整體性’,涉及人‘生物、精神、社會’等層面的生命內涵……為當代藝術重歸‘成人’‘為人’之本確立學理視閾”[4]。同樣,設計教育中人的生命教育包括生理機能、思維發展、社會價值三個層面,在審美活動中實現統一。在不同階段,這三方面的教育應當是循序漸進,相輔相成的。
高校設計專業一年級仍然注重美術基本功的訓練,課程安排側重美術能力的提升,包括素描基礎、色彩基礎和裝飾基礎等課程。在教學中要啟發學生注意臨摹和寫生中感受自然美,學習表現自然美的方法,尤其在寫生體驗中增強生命的感性認知。同時對于剛經歷高考,神經緊繃的大學生,讓他們以寫生的形式回到自然中放松下來,還易于學生恢復感覺和知覺,對美的感受力。“中國古典美學有審美感應說之傳統,感應則源于人體和心靈的感知能力,呈現為生命體驗,與之呼應的是藝術審美理論中的‘比興’思維,擬人、擬物、擬形等表述。中國書法理論離不開古典美學的土壤,充滿了審美關系中視、聽、觸等身體經驗的樂章,塑造出感官與萬物感應的書法審美意象”[5]。同樣,設計審美理論也注重人與自然的感應關系,如視錯覺的應用,建筑柱式美感的女性和男性特征,園林借景的時空知覺等。
因此,結合高校設計專業課程的特點,著重增強感性認知,親身感受自然界萬物的生命之美,盡可能在體驗中幫助和引導學生初步樹立對生命的認知,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以感受自然美開啟生命教育的第一步,進一步讓學生能夠感受生命,正確認識生命。寫生體驗作為培養學生感受力的好方式,可以以此為基礎展開生命教育。
第二學期到三、四學期,大學生逐步適應大學生活,思想情感開始成熟,視野擴大,情感的深刻性、穩定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斷增強,思考問題更深入,求知能力更強,有更豐富的社會體驗,倫理道德觀也較為清晰;在此基礎上,審美觀念正逐步形成,有了對社會美、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廣泛體驗,專業理論課也逐漸增加。審美品鑒在課程活動中增加。在品鑒過程中,學生情感的滿足與理性的認識是相輔相成的。學生剛入校積累的寫生感性體驗、理性觀察,結合審美分析進行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的訓練,以及設計專業特性指導,使學生對設計中蘊含的人生內涵,創造創意思維有了深刻理解。以品鑒的深化帶動學生創作的生命內涵和人生境界提高,通過學生欣賞藝術作品,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人類文化,學會尊重生命、關懷生命、悅納自我、接納他人,進一步養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高年級的設計課程,包括了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和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等注重創作實踐的課程。這些課程是在寫生體驗與欣賞評析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通過想象創造的形式,進行設計創作,從而加深對生命的理解思考,這一過程便是將想象付諸實踐的階段。因此,高校設計專業不應當只是教給學生設計的技能與方法,還應通過喚醒學生的生命體驗,培養其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力,提高其藝術想象及實踐的能力。想象是內創造,是理性和感性對生命經驗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創新思維的關鍵所在,由想象到創作落地,是學生在實踐中形成設計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
高校設計專業開設許多類型的課程,包括為設計打基礎的學科基礎課程,可以幫助設計欣賞評析的專業理論核心課程,完成設計成果的想象創作實操的專業核心課程,還有提高文化素養的選修課程。教學需要有側重地在美術設計課堂中開展生命教育,實現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設計專業一年級開設的學科基礎課應注重寫生體驗主題設計,與未來的專業理論課、設計實踐課呼應,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走走、聽聽、看看,以直接經驗的方式在自然中發現萬事萬物之美,感知生命的律動,培養感官的審美能力,從自然生命中,提取設計元素,包括人體美、感官經驗、萬物的生命氣息、捕捉提煉生命獨特的記憶和需求,以及勃勃生機。沒有個體體驗和生命思考的創作只是機械生產,設計專業特別需要對生活、生命的敏感。如人體工程學在設計中的應用,與生命感官體驗能力有關,不僅實用還適用,適合人體舒適感受。同時,還可以從其他藝術中提取生命經驗,擴大學生感知世界的路徑,通過間接的方式觸發生命體驗。如美術基礎訓練中可以引入文學中的自然形象解讀,從文學形象中感受古人對自然生命精神的提煉和藝術化轉化的方式。如將《山海經》這一蘊含生命意識的中華傳統文化典籍引入學科基礎課。
大學一年級下學期到二年級,學生心智開始更為成熟,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這個時期,對學生的生命教育要引導向更高層次邁進,更注重人文修養、社會責任感、人生境界等層面的培養。此階段需要加強理論修養,提高審美理性能力。
大學二年級前后,大學設計課程在美術技能基礎之后開始出現藝術學概論、設計史、構成設計等,幫助學生提升品鑒水平的課程。到了第三學期還會增加文字、標志、版式等具體的設計課程,出現設計美學、設計原理等具有設計審美原則、藝術原則之類的學理素養課程。這些都是專業核心課程、結合這些課程,教學可以提供大量有關生命美感的優秀作品供學生欣賞評析訓練,課下輔之必要的美術館、博物館參觀等校外實踐活動,注重啟發學生以理論指導審美品鑒實踐,挖掘設計創作中的生命文化內涵,設計師積極的人生態度,設計作品中豐富的人文情感等。學習和理解設計不僅僅是實用,更是表現人類生命理想和希望的藝術。真正的設計作品都蘊含著設計師的人生觀,體現了時代、民族的符合人類持續發展的夢想。例如生態美學在優秀設計中是被關注和應用的,環保、綠色、生態、共享等設計理念都是涉及人類文化高層素養的認知,將人類哲學、美學、藝術理論、設計理論融合在設計品鑒活動中,通過理性和感性經驗的互促,多元學術視野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此階段教學應注重學理與藝術現象、創作實操等層面相結合,挖掘人文主題,設計生命理想等探究命題,讓學生通過資料收集、課題寫作、集體討論、實踐理念等方式落地設計的生命教育的培養。
設計專業高年級學生身心成熟,課程也更注重社會實踐應用培養,如廣告、商品包裝等可以對接商業活動實戰的教學內容,需要的綜合素養和社會對接能力更強。設計教育培養的人才是社會主義新型人大,擔負著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任,是國家的棟梁,也是人類文明的創造者。此階段學生面臨著很快就要進入社會、建設祖國的現實,可以設計項目式教學,讓學生圍繞可能的設計情景進行調研、資料收集,討論形成方案,最終實操完成。這個階段要結合具體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優秀設計作品為人服務,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生活的特征進行思考,研究產品案例,從理念到成品如何體現社會人的思考,并以項目組的形式組織實踐。同時還可以與現實中的設計項目工程對接,讓學生在實操中培養社會責任感、社會關系協調能力。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設計專業的學生通過海報招貼為英雄制作宣傳贊歌,展現中華兒女抗疫愛國的奉獻精神和團結精神。又如關心老人、殘疾人等弱勢人群的生理和生活需求的設計,將傳統文化尊老的公德意識與設計實踐結合,都是培養社會責任感的項目主題。同時,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也能體會到自己的社會價值。
在社會冷漠病泛濫的當代,“有必要把生命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6]。在設計專業工具化,實用觀傾向明顯的教育現實中,在設計專業滲透生命教育是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在生命意識培養的過程中應遵循學生心理和專業建構的規律,可以將主題設計作為核心,通過體驗、探究、項目合作等教學方法在不同學習階段有的放矢落地生命的認識、理解、生長、成形,將生命內涵傳遞的過程與健全人的塑造過程統一在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