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文,張 靜,李秋麗
(廊坊市人民醫院產科,河北 廊坊 065000)
女性盆底肌肉在維持盆底器官正常位置、正常排尿排便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經陰道分娩過程中陰道周圍組織被極度擴張、牽拉,盆底支持力下降導致盆底功能障礙,剖宮產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胎兒對陰道周圍組織的刺激,但妊娠過程中子宮增大對盆底肌的壓迫無法避免,產后仍存在盆底功能障礙發生風險。常規盆底功能訓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盆底肌力,但整體療效欠佳,無法滿足患者需求。生物電刺激通過電極將電信號傳遞至患者盆底,進而促進盆底肌肉被動收縮,治療效果顯著[1]。延續性護理模式由醫護人員進行延續性、動態性跟進隨訪并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以提高患者依從性,從而提高治療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生物電刺激聯合延續性護理對不同分娩方式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 年3 月至2023 年1 月于廊坊市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81 例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其中剖宮產41 例為A 組,經陰道產40 例為B 組,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A、B 組分別分為A1 組(20 例)與A2 組(21 例)、B1 組(20 例)與B2 組(20 例)。A1 組患者年齡22~36 歲,平均(25.61±1.38)歲;生產時孕周38~41 周,平均(38.73±0.36)周;新生兒出生時體質量3~5 kg,平均(4.26±0.28)kg。A2 組患者年齡21~35 歲,平均(26.12±1.41)歲;生產時孕周38~40 周,平均(38.86±0.42)周;新生兒出生時體質量3~5 kg,平均(4.22±0.31)kg。B1 組患者年齡22~34 歲,平均(26.02±1.38)歲;生產時孕周38~41 周,平均(38.62±0.41)周;新生兒出生時體質量3~5 kg,平均(4.31±0.46)kg。B2 組患者年齡21~35歲,平均(25.83±1.44)歲;生產時孕周38~40 周,平均(38.62±0.35)周;新生兒出生時體質量3~6 kg,平均(4.22±0.35)kg。各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常見疾病診治指南(中篇)》[3]中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的診斷標準;單胎足月妊娠;經陰道產者未使用助產器械,剖宮產者無陰道試產;孕前盆底功能正常;產后42 d 子宮恢復良好,惡露已排凈。排除標準:異常分娩;有嚴重妊娠并發癥;靠近刺激部位有植入性金屬或電子儀器,無法接受生物電刺激治療。本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與護理方法
1.2.1 治療方法 A1 與B1 組患者均接受常規康復,指導患者進行盆底肌訓練,練習前需排空膀胱,保持仰臥,用力夾住尿道、陰道,收縮肛門,每次收縮時間保持在5~10 s 為宜,收縮后放松10 s,重復進行收縮、放松,逐漸延長收縮保持時間,15 min/次,3 次/d。訓練中需注意僅需收縮盆底肌即可,避免腹部、臀部、大腿肌肉代償。A2 與B2 組患者在常規康復的基礎上接受生物電刺激治療,使用神經肌肉刺激治療儀(廣州輝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型號:PHENIX U4+)將3 個電極片分別放置于患者下腹及兩側髂骨皮膚處,沖洗消毒后將電極輕插入患者陰道7~8 cm 處,電極片與陰道所有側壁保持緊貼,調整頻率為30~40 Hz,波寬為200~500 μs,隨患者耐受程度上升逐漸增加強度,以患者可感受盆底肌肉收縮且無疼痛或其他不適感為宜,15 min/次,2 次/周。各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 個月。
1.2.2 護理方法 治療期間,所有患者均接受延續護理干預:①治療1 周后,對產婦進行電話、微信隨訪,了解自行鍛煉情況,并解答患者疑問,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②治療1~4 周后,在電話、微信隨訪的基礎上開展家庭訪視,對患者盆底功能鍛煉中的錯誤進行糾正,加強對患者生活習慣、功能鍛煉等方面的指導。③治療1 個月后,檢查患者盆底功能障礙改善情況,每月隨訪2 次,防止常規康復治療中斷。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根據國際通用會陰肌力測試[4]將患者盆底肌力分為0~Ⅴ級,治療后盆底肌力提升≥4 級,肌電壓提高85%及以上,陰道前后壁緊貼無膨出記為顯效;治療后盆底肌力提升幅度≥2 級,肌電壓提高50%~85%,陰道前后壁緊貼但出現一定膨出記為有效;治療后盆底肌力提升不足2 級或降低,肌電壓提升不足50%,陰道前后壁不緊貼且有膨出記為無效[3]。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盆底肌電生理指標評估。使用盆底表面肌電分析系統(南京麥瀾德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MLD A0)測定患者治療前后盆底Ⅰ與Ⅱ類肌纖維肌電值、疲勞值及快肌收縮最大值。③生活質量與Oxford 盆底肌力評分。于治療前后使用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5]評估患者生活質量,量表由36 條目組成,對應劃分為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經歷、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8 個維度,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以Oxford 盆底肌力評分評級[6]為標準,按照0~5 級賦予0~5 分,得分越高,患者盆底肌力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對理論頻數不滿足χ2條件的,采用Fisher 精確概率法;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A2 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A1 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2 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B1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各組患者盆底肌電生理指標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4 組患者Ⅰ、Ⅱ類肌纖維肌電值及快肌收縮最大值均顯著增高,A2 組、B2 組分別顯著高于A1 組、B1 組;治療后4 組患者Ⅱ類肌纖維疲勞值均顯著降低,A2 組、B2 組分別顯著低于A1 組、B1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各組盆底肌電生理指標比較(μV,)

表2 各組盆底肌電生理指標比較(μV,)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A1 組比,#P<0.05;與A2 組比,▲P<0.05。
2.3 各組患者生活質量與盆底肌力Oxford 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治療后4 組患者SF-36、Oxford 盆底肌力評分均顯著升高,A2 組、B2 組分別顯著高于A1 組、B1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各組患者生活質量與Oxford 盆底肌力評分比較(分,)

表3 各組患者生活質量與Oxford 盆底肌力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A1 組比,#P<0.05;與A2 組比,▲P<0.05。SF-36:健康狀況調查簡表。
剖宮產、經陰道產均可能導致盆底功能障礙,其中經陰道分娩胎兒娩出過程對母體盆底肌肉、韌帶均造成嚴重壓迫,產婦盆底組織易因牽拉過大而受損,筋膜彈性降低,引發產后盆底松弛,還可能損傷會陰部神經,導致會陰肌肉肌力下降,影響肌電生理指標,從而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剖宮產產婦陰道未經胎兒娩出過程擠壓,盆底功能障礙程度較輕。大部分產后盆底功能障礙在早期進行治療干預即能獲得明顯改善,但部分患者無法長期堅持,臨床效果不佳[7]。
常規盆底功能康復訓練能夠幫助患者提升盆底肌肉張力,促使其收縮能力提升,對漏尿、尿失禁等問題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而生物電刺激治療可通過電刺激提高肌肉的興奮性,重新激活神經細胞,促進患者盆底肌肉節律性的收縮伸展活動及神經肌肉敏感性恢復,進而增強盆底Ⅰ類與Ⅱ類肌纖維肌力,改善肌電生理水平[8]。兩者聯合應用可發揮協同增效目的,進一步促進患者盆底肌力恢復,減輕相關癥狀。聯合延續護理可通過定期隨訪激勵患者長期堅持康復訓練,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進而提升其生活質量[9]。經陰道分娩胎兒娩出過程均對母體盆底肌肉、韌帶、神經造成直接損傷,康復治療過程中,機體神經中樞可通過負反饋作用調節陰部肌肉、神經,強化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剖宮產未對盆底肌造成直接傷害,神經中樞未產生負反饋調節,治療過程中盆底肌肉過于疲軟松弛,需較長恢復過程[10]。本研究中,治療后,A2、B2 組總有效率,Ⅰ類與Ⅱ類肌纖維肌電值、快肌收縮最大值,以及SF-36、Oxford 盆底肌力評分均較A1、B1 組更高,且B組整體高于A 組,提示經陰道產者盆底功能障礙程度重于剖宮產者,生物電刺激聯合延續性護理在不同分娩方式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均能夠進一步提高其臨床療效,顯著改善其盆底Ⅰ類、Ⅱ類肌纖維,促使盆底肌力增強,提升其生活質量。
綜上,經陰道產者盆底功能障礙程度重于剖宮產者,生物電刺激聯合延續性護理能夠提高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治療效果,顯著改善患者盆底Ⅰ、Ⅱ類肌纖維,促使盆底肌力增強,提高生活質量,經陰道產者盆底功能中的整體效果優于剖宮產者,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