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長青
摘要傳播學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承載著意識形態傳播的重要功能,是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著教學主體地位缺失、教學內容抽象乏味、教學模式相對封閉和教學效果缺乏長效性等問題。文章基于“5W”傳播模式,從控制、內容、受眾、媒介及效果等層面優化高校思政課教學,切實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豐富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增強學生的參與度與興趣值,多維拓展教學渠道,并完善教學的反饋機制。
關鍵詞傳播學;“5W”模式;高校思政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3.21.036
Analysi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MENG Changqing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carrie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dissemination and is the main channel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urrently,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such as a lack of teaching subject status, abstract and tedious teaching content, relatively closed teaching models, and a lack of long-term effectiveness in teaching.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5W" communication model,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control, content, audience, media, and effectiveness,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literacy of teachers, enriching the expression forms of teaching content, enhancing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interest value, expanding teaching channels in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improving the feedback mechanism of teaching.
Keywordscommunication studies; 5W mode;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1? 傳播學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涵與功能
傳播學是以人類的傳播行為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以傳播學為視角分析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問題,需要首先根據傳播學原理來界定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涵與功能。
1.1? 傳播學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內涵
“傳播”是人與人或人與社會之間通過有意義的符號進行的信息傳遞、接收和反饋的活動[1],課堂教學滿足信息傳播的所有要素,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傳播活動。20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拉斯韋爾在全面分析傳播活動的過程、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即傳播者(who)→傳播內容(what)→傳播受眾(to whom)→傳播渠道(in what channel)→傳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s),該模式首次明確概括了傳播的環節與要素,是傳播學領域中的經典研究模式。立足于這一模式,可以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內涵界定如下:思政課教師為了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向大學生傳遞黨的思想理論和社會主義價核心值觀的活動,該活動包含教師、內容、學生、媒介和效果這五個環節與要素。
1.2? 傳播學視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功能
拉斯韋爾認為傳播活動主要具有三大功能,分別是環境監視、社會協調和社會遺產傳承。此外,國內外學者還從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總結傳播的功能。從傳播學視角來分析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功能,就是要看這一傳播活動對大學生和社會所產生的作用和效能。
由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是一個系統的教與學的過程,具有理論性、科學性和實踐性等特征,所以具有超出一般傳播活動的功能。第一,意識形態教育功能,高校思政課教學向大學生傳遞的信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的創新理論為主,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傾向。第二,思想道德塑造功能,高校思政課教學以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為目的,就是要通過信息傳遞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三,使命擔當培養功能,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僅向大學生傳播知識和價值觀,更傳遞一種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責任。
2?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教學主體地位缺失
雖然在知識傳播過程中,教師是傳播活動的主體和控制者,學生是傳播的客體和受眾,但這并不意味學生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處于從屬地位。相反,學生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主體和中心,而作為學生的指導者,教師充當著幫助學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論的角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認知的獨特性。然而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學生在大多數情況下仍然是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學任務繁重,師資力量不足,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另一方面,學生自身對思政課重視不夠,認為公共課無關緊要,既無須課前準備也無須課上思考,更遑論積極發表見解。這就造成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思政課成為教師的“一言堂”和“獨角戲”,甚至產生了學生因教師的不聞不問而在課堂上反應冷淡,教師又因學生的冷淡而缺乏授課激情的現象。
2.2? 教學內容抽象乏味
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缺乏興趣不完全是學生自身的問題,也和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抽象難懂有很大關系。雖然思政課教材的編纂盡量貼合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但由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科學認識,具有抽象性和深刻性,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論積淀才能領悟和掌握,而大多數非本專業的學生在這一方面還比較欠缺,對他們來說,思政課教學的內容無疑是深奧且乏味的,因此,思政課教師要消除教學內容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感。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容易出現兩個錯誤傾向,一是過度依賴教材,照本宣科地向學生灌輸課本內容,不僅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使學生對思政課更加排斥;二是完全脫離教材,部分教師出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天馬行空地向學生講述“題外話”,雖然調動了學生的聽課興趣,卻達不到思政課教學的目的。
2.3? 教學模式相對封閉
第一,思政課教學與高校課程體系的脫離。思政課應該是全面提升大學生素養的課程,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思政課往往起不到輔助大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作用,與專業課教學脫節,甚至異化為學生的負擔。第二,思政課教學形式單調。在大多數情況下,理論課堂依然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形式。第三,思政課教學載體單一。雖然多媒體教學在各個高校已經普及,但是在融媒體時代,學生的關注點已經不限于既定的視聽內容,而是更加開放的微程序等載體。教師在探索轉變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將大量精力集中在組織和參與具有精品化、樣板化特點的教學比賽,其中的成果因過于耗費時間和精力而很難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
2.4? 教學效果缺乏長效性
第一,教師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渠道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考試成為檢測效果的唯一法寶。第二,許多大學生對參與思政課的積極性不高,據統計,有超過50%的學生認為學習思政課的意義僅僅是為了獲取學分[2],所以多數學生在平時并不會下功夫領悟和掌握其中的理論知識,只在考前死記硬背課本上的知識點,考后則會迅速忘記。第三,部分高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度不足,只是依照教育部和上級的有關規定安排課程和配備師資隊伍,而沒有建立起科學完善的教學反饋機制和評價機制。這就導致思政課教學的效果有限,不能長效發揮思政課教學的育人功能。
3? 基于“5W”模式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優化路徑
3.1? 控制層面: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素養
思政課教師是信息的傳播者,對整個傳播活動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不僅主導著傳播的過程,而且負責對信息的篩選、加工與傳遞,因此教師的素養直接決定了思政課教學的質量。高校不僅要高標準選聘思政課教師,而且要重視對教師的培訓,打造出能夠勝任思政課教學的師資隊伍。第一,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素養。教師必須要具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同時應該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能夠掌握本專業的熱點知識和前沿知識。第二,教師要有高超的教學能力。教學能力是教師的基本技能,在課堂上不能只靠讀教材和念課件來完成教學,而應該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能夠用深入淺出的講解和生動的方式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第三,教師要有高尚的師德修養。思政課教師的職責是塑造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其本身必須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夠以知識和品德教育和教化學生。
3.2? 內容層面:豐富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
教學內容是教師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地向學生傳遞的信息,這一信息是動態的,不僅包括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還包括所要向學生傳授或培養的思想、技能、習慣等。要改變思政課教學枯燥乏味的問題,就要把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鮮活起來。第一,以教材為依托找準思政課教學的主題主線。增強思政課教學的趣味性不能脫離教材,而是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通過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實踐教學等方式將理論知識傳遞到學生的頭腦中。第二,以學科聯動為著力點豐富教學的內涵。思政課教學不僅要實現理論和時政的整體聯動,還要結合學生的專業方向,實現學科內與學科外之間的有機聯動。第三,以推廣實踐教學為方向豐富教學的形式。通過組織參觀教育基地、知識競賽、讀書會、演講比賽、紅歌傳唱、志愿服務、社會調研等有趣味性和實踐性的活動開展教學,增強思政課對學生的吸引力。
3.3? 受眾層面:增強學生參與度和興趣值
思政課教學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已無須贅言,但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參與度不能僅靠點名,提升興趣值也不能僅靠講題外話,而是要找準學生的學習困難點、價值共鳴點和情感觸發點,多措并舉激發學生聽課的主動性。第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注意將深奧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第二,大學生是具有強烈家國情懷的群體,學校和教師要善于以愛國主義來激發學生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從而增強學習思政課的內生動力。第三,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壓力,學校和教師要注重從現實的角度激勵學生認真學習,以扎實的理論知識迎接未來的挑戰。總之,只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看問題,才能有效引導學生深度參與思政課教學并將思想政治理論入腦入心。
3.4? 媒介層面:多維拓展思政課教學渠道
傳播媒介在信息的傳播者和受眾之間起著橋梁作用,只有打破相對封閉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才能迎合學生的需求和順應時代的要求,在堅持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前提下,要多維拓展思政課教學的輔渠道。一方面,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的搭建實現數字技術與思政課教學的深度融合。微博、微信、小紅書、B站等網絡平臺是大學生在網絡空間的聚集地,要改變教育者在新技術的使用方面落后于受教育者的現象[3],使數字技術成為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通過“大思政課”建設拓展思政課教學的場域。除了課堂這一主渠道,校園的人文設施和景觀也屬于教育的一環,高校要注意利用校園廣播、電子屏、壁報、宣傳欄,打造“立體課堂”,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的融通中加深對思政課的感悟。
3.5? 效果層面:完善思政課教學評價機制
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傳播效果是多層次、多維度的,包括顯性效果與隱性效果、暫時效果與長期效果、直接效果與間接效果等[4],需要不斷創新評價體系,建立起科學的評價機制,才能實事求是地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第一,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制訂多元化的教學效果評估標準。思政課教學不能以成績、論文等作為評價的固定標準,而應該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根據師生的互動、學生的表現等情況制訂評價指標,以確保評價結果全面和準確。第二,堅持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完善多角度的評價模式。為了規避評價結果的片面性,不能僅將評價權保留在某一方,所以評價主體既包括學生、教師和學校,也包括家長、企業和社會等。第三,堅持階段性和總結性相結合,建立全方位的教學反饋渠道。學校和教師可以在教學的不同階段,如課中與課后、期中與期末、入學與畢業等不同時段,通過課堂反饋、問卷調查、個別溝通等方式,全方位了解和收集學生對教學的意見。在完善評價機制的基礎上,學校和教師要及時處理各方面的反饋意見,并根據反饋意見及時改進和優化思政課教學方案。
4? 結語
當前,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正在全黨和全社會深入開展。思政課教學作為高校開展主題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大學生學習和掌握黨的理論創新的主渠道,必須起到應有的作用。本文從傳播學視角出發,分析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以“5W”傳播模式為基礎,提出具體的優化路徑。高效開展思政課教學是多方協同的結果,需要高校、教師、學生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緊跟新時代的要求,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機制,才能更好發揮思政課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莊曉東.傳播與文化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
[2]邵雅利.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現狀調查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6):34-36.
[3]李林英,郭麗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馬福運.新時代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創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