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群
摘要:在《紅樓夢》前八十回的回目中,作者喜好用一字評人或巧用代稱來精準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滲透出對人物鮮明的情感傾向。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紅樓夢》時,可引導學生閱讀回目,梳理評字和代稱;帶領學生品讀評字和代稱,把握人物形象特征;讓學生區別重復的評字,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從而使學生能夠以回目為抓手,準確把握書中人物的鮮明特質,提升學生的古典文學素養。
關鍵詞:《紅樓夢》;回目;人物形象
“整本書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量,豐富學生文學素養的有效途徑。《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實施“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任務群。在學習目標和內容方面,新課標提出學生應學會“理清人物關系,感受、欣賞人物形象”。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專門編排了“整本書閱讀”。教學單元,如必修下冊的《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學習單元。其中“關注人物形象的塑造,體會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是學習任務之一。但《紅樓夢》一書篇幅較長、情節復雜、人物較多、間雜詩文,學生閱讀時很難有效梳理出故事的主要情節和人物,更談不上分析人物形象特征,體會作品的魅力了。回目是古典小說中的奇特“景觀”,其中的評字和代稱是學生了解人物形象的窗口。在實施《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指導時,教師可以挖掘回目的教學功效,引導學生從回目入手,感悟人物形象的特質,提高學生古典名著閱讀的效率,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
一、閱讀回目,梳理評字和代稱
我國古典小說主要采用章回體的形式,每一回的回目就如同這一章節的眼睛,起著提綱挈領、概括情節的重要作用。《紅樓夢》更是如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紅樓夢》前,可先給學生列出其中的三組具體回目:第2回“賈夫人仙逝揚州城 冷子興演說榮國府”; 第12回“王熙鳳毒設相思局? 賈天祥正照風月鑒”;第14回“林如海捐官揚州城 賈寶玉路謁北靜王”。帶領學生感受回目特有的規律即對仗,表現為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事件對事件。學生通過回目可了解每一章節的主要人物和情節。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找出在人物名字前采用一個字評價人物和巧用代稱代指人物的回目。通過梳理,會發現作者用一字評價人物和巧用代稱的回目共有12處:
襲人:“賢襲人”(第21回)
平兒:“俏平兒”(第21回)(第52回)
晴雯:“勇晴雯”(第52回)
賈探春:“敏探春”(第56回)
薛寶釵:“時寶釵”(第56回)
紫鵑:“慧紫鵑”(第57回)
薛姨媽:“慈姨媽”(第57回)
史湘云:“憨湘云”(第62回)
香菱:“呆香菱”(第62回)“美香菱”(第80回)
王熙鳳:“酸鳳姐”(第68回)
在人物別稱前加評字的共有23處:
襲人:“花解語”(第19回)
晴雯:“俏丫環”(第77回)
薛寶釵:“蘅蕪君”(第42回)
香菱:“薄命女”(第4回)“慕雅女”(第48回)
林黛玉:“癡情女”(第29回)“林瀟湘”(第38回)“瀟湘子”(第42回)“幽淑女”(第64回)
賈寶玉:“情哥哥”(第39回)“莽玉”(第57回)“癡公子”(第78回)
柳湘蓮:“冷郎君”(第47回)“冷二郎”(第66回)
薛蟠:“呆霸王”(第47回)“濫情人”(第48回)
賈璉:“浪蕩子”(第64回)
尤三姐:“情小妹”(第64回)
尤二姐:“苦尤娘”(第68回)
傻大姐:“癡丫頭”(第73回)
賈迎春:“懦小姐”(第73回)
芳官:“美優伶”(第77回)
賈政:“老學士”(第78回)
可以看出,作者喜歡在眾多人物名字前加一個評字或巧用代稱進行代指,“回目中的形容詞是對人物特征的揭示”,從回目中可以發現,這些評字都是單音節的形容詞,這些形容詞在回目標題中被獨立使用,前后對仗、音律和諧,增強了回目敘事的豐富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堪稱回目的點睛之筆。正如俞平伯先生在論及《紅樓夢》的回目時所說:“即以回目言之,筆墨寥寥每含深意,其暗示讀者正如畫龍點睛破壁飛去也,豈僅綜括事實已耶!”學生熟悉回目的評字和代稱后會對文中所描寫的人物的形象有大致的認知,為進一步欣賞人物形象打下基礎。
二、品讀評字和代稱,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學者孫遜認為“回目就是煉字的藝術”,在古典小說中作者常給“回目”的人物安排一個精煉適當的評字或代稱,體現出作者高超的煉字功夫。對此,教師可鼓勵學生大膽解讀《紅樓夢》回目中的評字或代稱,幫助學生準確把握人物的形象特點。學生再閱讀相關文本時,會對人物的理解和欣賞更加立體全面,以此體會人物形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一)一字評人
在《紅樓夢》中,作者常用一些如敏、勇、時、冷、呆等似褒似貶的形容詞來修飾人物,這些字眼精準地概括了人物的形象特點,在塑造人物方面起著一錘定音的效果。以“俏平兒”為例。“俏”是形容人的容貌美麗、俊俏,作者用“俏”來形容平兒,說明平兒的美貌在賈府中是非常出眾的。但是細讀第21回和第52回后會發現平兒的“俏”不僅體現在容貌上,還體現在她的性情上。平兒是賈璉的通房丫頭,被分配跟著鳳姐生活,面對脾氣和手段兇猛如虎的鳳姐,她懂得生存之道。第21回,平兒巧妙地幫助賈璉遮蓋了偷情的證據;第52回,平兒知道探春生性敏感又顧及寶玉的面子,沒有揭發墜兒偷鐲一事。平兒的生存之道是顧全大局,不是絕對的利己主義,與鳳姐的心狠手辣相比,平兒多了一絲溫暖。再看“勇晴雯”。“勇”指人勇敢、有膽量,以“勇”著稱的晴雯,心性高傲,性格剛烈不屈。是什么讓一個身份低賤的丫鬟如此率性張揚?細讀相關回目原文可以發現,晴雯針線活兒尤好,曾在病中為寶玉縫補雀金裘。因受賈母喜愛,被賜給寶玉當貼身丫環,寶玉對她極好,使她養成了咄咄逼人的性格,常常對其他丫鬟嗤之以鼻。這種性格展現出晴雯不懂為人處事的行事風格,但也是晴雯形象的獨特性所在。
《紅樓夢》第56回中關于寶釵的一字評,有三種版本:一為“賢寶釵”(甲辰本、程甲本、程乙本);一為“識寶釵”(戚蓼生序本、蒙古王府本);一為“時寶釵”(己卯本、庚辰本)。寶釵的“賢”體現在她生日宴會上特意給喜好甜食的賈母準備甜食,金釧兒跳井自殺后貼心安慰王夫人,給嬌弱多病的黛玉準備燕窩,見機勸導寶玉專心學業、走仕途道路等方面。“識”源自《孟子》“孔子,圣之時者”,意為能看清形勢,用行舍藏。“識”體現在寶釵識大體,處處周全,受人喜愛。第56回,在探春提出改革大觀園的管理方案后,寶釵也只是借機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即對園中沒有承包園子的仆人予以小惠。“識”字表現出寶釵識己、識勢、識人的性格特點。而“時”更多展現的是寶釵的智慧和仁德。第55回王熙鳳說寶釵“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可以看出她在賈府明哲保身的處事原則。雖然是少言寡語的態度,但面對賈府的痼疾,又能借機警戒下人切勿喝酒賭錢。寶釵既賢惠、識時務,又審時度勢,在賈府的所作所為完全符合“時”的評價。用“時”字來評價寶釵,沒有將人物形象一語定性,體現了作者對寶釵不褒不貶的復雜態度。作者將人物評判的權力交給讀者,教師可以借機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文本,思考哪個版本的評字最貼合人物形象,品析寶釵的多面形象特征,感受作者敘述的獨特意蘊。
(二)巧用代稱
除了一字評人,作者在回目中還廣泛使用代稱代指某一人物。如“癡情女”“慕雅女”“村姥姥”“母蝗蟲”“美優伶”等,這些代稱都準確地抓住了人物的形象特點,暗示了作者對人物或褒或貶的態度。作者對同一個人物也會有多個代稱。如賈寶玉,“情哥哥”“莽玉”“癡公子”;林黛玉,“癡情女”“林瀟湘”“瀟湘子”“幽淑女”;香菱,“薄命女”“慕雅女”等。可以看出《紅樓夢》中對人物的描寫不是模式化的,所寫的人物也并非扁平的,而是展現出人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正如魯迅先生評《紅樓夢》時所說:“其要點在敢于如實描寫,并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學生可以探究同一人物的不同代稱,體會人物復雜的形象特點,感悟作者對人物復雜而深刻的情感態度。
三、區別重復評字,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細讀回目發現,在不同的人物或代稱前出現了重復的評字。如“呆香菱”和“呆霸王”,作者同用一個“呆”字,表達的感情色彩卻不同,一褒,一貶。在《紅樓夢》中香菱從小便被拐賣,沒有受過正規禮俗的教育,有的只是伺候人的本事。她從破落的富家小姐變成了薛蟠的妾室,經歷了太多的曲折。她的“呆”,“呆”在心地善良、純真無邪、不諳世事。“呆霸王”薛蟠則不同,他行事霸道,不守家業,對柳湘蓮抱有不切實際的想法,對其百般討好,柳湘蓮對他卻不理不睬,最后淪落到被毒打的下場。用“呆”來評價薛蟠是凸顯他的愚蠢和傻氣。兩個“呆”字互相對照,體現出香菱和薛蟠二人形象的差異。
除了“呆”字之外,還有“癡”。“癡情女”“癡公子”“癡丫頭”。前兩個“癡”分別指黛玉和寶玉,后一個“癡”是指傻大姐,傻大姐的“癡”用的是“癡”字的本義。“癡”的本義為不聰明、遲鈍之意。細讀原文會發現,傻大姐低智,不通詩書,毫無禮教規矩,傻大姐的“癡”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愚癡”。對寶玉、黛玉而言,二人情投意合,相互思念,都是“癡情兒”,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情癡”。作者同時用“癡”來形容黛玉、寶玉和傻大姐,深意卻不同,傻大姐的“癡”體現的是生理上的“癡”,而寶玉和黛玉的“癡”則體現在思想和性情上,三人同樣用“癡”字,卻使寶玉、黛玉二人的形象更加豐滿。學生從回目的評字中發現相同點,再去辨析所表達的不同意味,可以進一步體悟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藝術匠心,提升閱讀思辨的能力。
教師在指導《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時,可引導學生以回目為抓手,學生梳理相關評字和代稱并深入研讀,進而體會人物形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此法可以靈活運用到其他古典小說的閱讀中,以此打開閱讀古典名著的妙門,使古典小說的整本書閱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