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鋒
不搞儀式、沒有合影、不再集中發放……今年,洛陽市總工會“金秋助學”活動開啟“靜音模式”,助學款項無須本人到工會領取,而是工會通過銀行統一轉賬,避免了對受資助學生的“打擾”,呵護他們的隱私和尊嚴。
(9 月19 日《河北日報》)開展助學活動本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不考慮當事人的感受,而采取集中發放、讓學生上臺發言、邀請媒體采訪等方式,往往會讓受資助的學生難以接受。洛陽市總工會以“靜音模式”開展助學活動,不僅解決了受資助學生的具體難處,還保護了他們的隱私、維護了他們的尊嚴,讓關愛得以在體面中傳遞,值得稱道。
實際上,以“靜音模式”資助困難學生的呼聲早已有之,不少地方也進行了相應的探索。比如,中國科技大學在全國高校中首創“隱形資助”的方式,連續多年根據學生在食堂的消費記錄發放補助,目的在于讓困難學生更加有尊嚴地接受資助。再比如,上海市對基礎教育階段困難學生的資助實現了“免申即享”,即在整個流程中,學生本人無需參與,相關情況也不再進行公示,打消了學生、家長的顧慮。
事實表明,資助困難學生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僅要給予物質上的幫扶,也要在精神上給予關心關愛,這樣才能讓困難學生感受到理解和尊重。2017 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通知》,就明確指出要保護受資助學生尊嚴:應采用大數據分析、個別訪談等方式,深入、直觀地了解學生家庭經濟狀況;評定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時,不能讓學生當眾訴苦、互相比困……這一項項要求,把準了困難學生需求的脈,體現了教育部門對困難學生精神上的關愛。
每一個人都渴望被尊重。做好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關鍵看相關機構是否設身處地為困難學生著想,是否真正尊重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學生,是否細心觀察到他們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多一些類似“靜音模式”這樣的助學方式,才能把溫暖真正送到困難學生的心坎上,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