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立偉 白銀龍 楊晨飛 但 懿
師范專業認證下西部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提升路徑與保障體系研究*
初立偉 白銀龍 楊晨飛 但 懿
(玉溪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以師范專業認證為依托對西部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建設路徑及保障體系進行研究,通過師范專業認證的理念來明確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找出體育教育專業建設發展存在的難點、痛點,優化體育教育專業建設的發展路徑,構建保障體系,為師范專業認證后西部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建設整改提供理論支持。研究認為:體育教育專業建設路徑首先以“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來制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建立課程體系與指標體系,著力培養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強調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融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實行雙導師制。以“持續改進為理念”構建追求卓越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立完善的課程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全方位的教育實踐內容體系,堅持師范專業人才培養的“專業屬性”和“師范屬性”特點是我們體育教育專業建設的基礎保障。
師范專業認證;專業建設;提升路徑;保障體系
根據教育部關于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推進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提高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決定開展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緊扣“以評促建”的精神,認證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為基本理念,對師范專業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指明了方向。體育教育是師范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體育師資的主要來源,在師范專業認證的背景下提升體育教育專業建設路徑與保障體系是西部地方高校體育事業發展有力保障。
師范專業認證對于體育教育專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對體育教育專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結合師范專業認證的大背景對于西部地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審視發現:一是專業定位不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國家、地區的發展需要和趨勢存在脫節,對體育教育專業的本質認識不準,不同地區的高校目標定位趨于同質化,體育教育與社會體育人才培養模式趨同,不能立足國家戰略發展實際和學校發展實際制定專業發展目標和定位,對于國家教育改革認識不及時等。二是課程體系不清。主要表現為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比例不合理、兩者相背離,沒有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課程體系與專業目標之間契合度不高,如有的高校提出應用型體育人才,但是從課程結構來看與傳統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并沒有本質區別。三是師資力量不足。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要主體,對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關鍵作用。西部地區與國家師范專業認證標準來比對具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具有博士學位的高學歷的人才較少,從而限制著科研、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四是課程思政融入不實。眾所周知,師德是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課程思政對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師德養成具有重要作用。當前西部地區高校雖然非常重視課程思政的開發,都將課程思政作為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是存在對課程思政的內涵認識不清、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融入較為生硬、課程思政內容設計缺乏對學生興趣的調查,不能從學生的角度去開發課程,導致課程思政實施的效果不佳。五是硬件設施不全。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充足的場地器材、實踐基地作為支撐,為體育師范生培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然而,當前我國西部地區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在硬件設施方面有著較大的缺陷,調研中發現很多地方高校連場館面積都無法達到國家要求,專門的游泳館、籃球館、健身房都沒有,實驗室、教師技能提升中心等實踐場館也形同虛設,導致學生的能力訓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未來就業的主要方向是以教師為主,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過程中要以“產出為導向”,結合自身辦學定位、專業建設基礎以及高校所在區域中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明確當前中小學對于教師素質的要求有哪些,明確清晰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培養目標與用人單位需求相對應,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相呼應,形成符合地區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實施中,協調好專業技能目標與理論素養目標的關系,根據達成度來檢驗完成效果。根據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持續改進對標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有理想信念、教育情懷、教學實踐能力、班級管理、學科素養、學會思考、團隊協作能力的中小學需要的教師。使我們的學生在就業時下得去、留得住、用得成,3-5年后成為中小學青年骨干教師。
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不統一且不均衡,主干課程整體質量欠佳導致部分主干課程設置滯后于我國學校體育改革;體育教育專業主干課程科研性不強,且實用性弱而致效果差是阻礙。在課程設置上要抓住“產出導向”,結合中小學培養目標與教學內容,重新定位師范生專業課的概念,增加教師教育類課程比重,提升學生理論素養,加強中學題型和知識點的訓練、開展師范生技能大賽、加強微格教學、及時更新師范技能訓練的內容、注重板書技能的提升等方面。對提升師范生的教學技能進行探索與實踐,切實提升應屆畢業生教師資格證獲得比例。結合西部地方高校辦學定位,服務地方應用型大學的發展目標,結合中小學新課改對教師的實際要求,有針對性地開設運動項目課程,提升學生運動技能水平與教學能力,會教-會做-會練。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在面對地方學校場地設施差、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等問題時,能積極反思、不斷創新、克服困難。
充分發揮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的育人鑄魂之功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課程思政融入的過程中主要問題是對課程思政的內涵認識不清、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融入較為生硬,可以通過體育技能學習、體育訓練、體育比賽、體育社會實踐等方面,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永不服輸的精神,教會學生如何利用規則去贏,體面有尊嚴去輸,勇于面對挫折、敢于直面挑戰、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專業育人、課程育人、過程育人使之成為“三全育人”的根本保障,真正把“家國情懷體育精神”內化為師德師風、學風、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行動。提高學生家國情懷教育,培養吃苦耐勞,進行早操教育,升國旗、唱國歌,把育人的高尚價值引導給學生,有更多的學生愿意到偏遠困難的地區進行教育,對教育事業有份崇高的熱情,為振興鄉村教育和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西部地區具有博士學位的高學歷的人才較少,從而限制著科研、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大部分老師對師范專業認證的認識不到位,提升教師對專業師范人才培養的“專業屬性”和“師范屬性”認知,不要一味注重專業技術培養,提升學生師范教學能力的培養,要強調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師范技能。實行雙導師制,校內校外導師相互配合交流指導。從大一入學后選擇學業導師,學業導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學業規劃,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薄弱環節與忽視領域。跟蹤跟進學生學業情況,提升學生自我規劃能力與自我認識,強調學生考研、四六級考試,清晰學生未來畢業就業方向。加強高校教育與基礎教育階段教師間的交流,增加高校教師對基礎教育階段教學情況的了解,熟悉中小學教學規律,掌握最新的教學方法,推行“雙師雙能”型教師,發揮高校教育技能強和理論專的優勢。
伴隨我國體育教育專業的長時間發展,很多教師一味依靠“老經驗”,缺乏創新精神、教學反思能力,對舊的教學體系過于依賴。應貫徹師范專業認證的核心理念,以“持續改進的理念”對培養目標、課程目標、課程準入、教學評價、畢業要求進行設計。課程目標與達成度相對應,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通過構建多元化課程評價體系,逆向設計與正向實施,根據課程目標與達成度的達成情況,調整教學方式,“持續改進”以支撐課程目標的達成,進而支撐畢業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基于產出導向,深化課程改革,健全評價機制,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為此,在師范專業認證的指導思想和理念下,需合理性定位學生評教的教師管理價值功能,并樹立“目標導向,以學為本”的學生評教理念。在此基礎上,通過設計構建“目標導向,以學為本”的評教指標體系、多方面優化學生評教的組織實施過程、建立及時有效的評教結果反饋機制、嘗試在學生評教中引入第三方評估等策略,優化完善高師院校學生評教制度。同時同行教師相互評價,通過評價吸取他人意見,開闊思路,發揮教研交流功效。
更新實習基地建設理念,保證優質實習實踐基地數量,建立與完善實習基地建設的保障體系,遴選優秀實習指導教師,豐富完善實習基地建設的合作運營模式,制定實習基地實踐教學過程質量監控與評價機制。體育教師教育專業學生教學實踐經驗缺失,以“產出為導向”,根據中小學對體育教師的需求,結合學生自身實踐情況,在教育實踐整體框架設計上,全方位考慮覆蓋,在優質地區設立教育實踐基地的同時,在偏遠地區也要建立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了解地區實際情況,為以后就業意識上有一個好引導性,避免學生就業方向扎堆似地集中在發達地區,忽視偏遠地區的需求,培養出符合辦學層次定位教育人才。
我國體育教育專業建設發展一直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創新,與發達國家的比較使我們清醒認識到堅持師范人才培養的“專業屬性”和“師范屬性”特點是體育教育專業建設的基本保障。在堅持“專業屬性”時,堅持運動隊伍的發展,強調專業技能訓練,開設學科特長發展課程,為學生提供體育競賽平臺,在實踐中落實課程思政教育,提升學生自信心、好勝心、拼搏心,發揮出體育專業的“專業屬性”。在“師范屬性”落實時,堅持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等課程,高質量地完成教育見習、教育研習、教育實習,邀請市級教學名師工作室到校進行教育見習、教育研習,通過觀摩各中學、高中的一線優秀教師的公開課,讓學生掌握實踐教學技能與方法,為以后的教育實習打下基礎,強化完善“師范屬性”,提升教師資格證考試面試能力。
師范專業認證的目的是“以評促建、以評促改、評建結合、重在建設”。師范專業建設與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定位好專業建設方向,通過師范專業認證反饋,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的根本要求,培養“有社會責任、有創新精神、有專門知識、有實踐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卓越教師隊伍工作任重而道遠。建立體育教育專業的發展路徑與保障體系,一是要準確定位專業發展方向,準確認識體育教育專業的本質,立足于國家戰略發展實際和學校發展實際制定專業發展目標和定位。二是明確課程體系。對于應用型體育人才的培養要區別于傳統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三是提升師資水平,引進博士、高學歷的人才,提升科研、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四是加強課程思政融入,提高對課程思政的內涵認識,從學生的角度去開發課程思政的融入。五是加大硬件設施投入,很多地方高校連場館面積都無法達到國家要求,教師技能提升中心等實踐場館也形同虛設,導致學生的能力訓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應加強場館建設,為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提高保障。
[1]荊純祥,陳道睿,舒婷,等.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醫學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改革的問題及策略[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36):40-43.
[2]丁文,梁樞.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改革研究[J].體育與科學,2022,43(3):39-43.
[3]尹志華,萬雪,劉皓暉,等.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學校(PEPDS)的建設:美國的經驗與啟示[J].體育教育學刊,2022,38(2):79-87.
[4]王濤,趙子建.專業認證與學科評估背景下體育教師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問題及策略[J].體育學刊,2020,27(4):98-104.
[5]董翠香,韓改玲,朱春山,等.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2,37(1):32-37.
[6]徐雪芹,徐宏遠,王植鐲.專業認證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評價體系研究[J].運動精品,2021,40(9):21-23.
[7]崔瑩.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建設理論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2018,5(9):53-56.
[8]周敏,方壯,向會立.專業認證背景下師范技能有效提升路徑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1(51):109-112.
[9]李國祥,潘瑞冬,覃紹嬌.專業認證視域下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路徑探析[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21,26(2):216-220.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Path and Guarantee System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Universities in Western China
CHU Liwei, etal.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653100, Yunnan, China)
基金項目:玉溪師范學院教學改革項目,《師范專業認證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建設的提升路徑與保障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2042)。
初立偉(1989—),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白銀龍(1989—),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