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楊宇瑤 胡華清 林凱 王璐 楊子豪
關鍵詞:產業供應鏈;數智化轉型;供應鏈管理;公共服務體系;中小企業
中圖分類號:F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7934(2023)09-0025-06
2022年,國務院發布了《“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了“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為構建數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在這樣的趨勢和政策引領下,企業供應鏈管理正朝著數智化轉型的方向邁進。數智化轉型將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方式轉變為基于數據驅動和智能化決策的新模式,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和競爭壓力。數字化及相關技術將可能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甚至顛覆現有的商業流程,帶來運營管理模式的創新[1]。
在業界,數智化轉型已經在許多企業得到成功實踐。以華為供應鏈為例,在實現數字化和數智化以后,華為的供應客戶服務水平穩步提升,供貨周期、全流程ITO和供應成本率均改善了50%以上[2]。然而,相較于華為等大企業,中小企業的數智化轉型能力和水平仍有較大差距。據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發布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分析報告(2021)》,79%的中小企業仍處于數字化轉型的初步探索階段,12%的企業處于應用實踐階段,只有9%的企業達到深度應用階段,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仍處于數字化轉型的初級階段,數字化轉型面臨著道阻且長的挑戰[3]。
為了推動中小企業的數智化轉型,需要依賴第三方數字化服務型平臺,通過共享協同對接,助力中小企業實現深度互聯互通[4]。建立數智化產業供應鏈公共服務體系,可以為中小企業提供必要的數字化轉型支持和服務,促進其融入數字經濟發展的浪潮。基于此,文章將探討數智化產業供應鏈公共服務體系賦能中小企業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路徑選擇,為我國中小企業數智化轉型提供理論指導和政策建議。
隨著供應鏈的網絡化、動態化、系統化、規模化和復雜化特征的日益凸顯,不斷提升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能力已成為必然趨勢。然而,我國許多中小微企業由于缺乏供應鏈管理的戰略意識和供應鏈管理人才,面臨著供應鏈管理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不僅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還導致企業產能過剩和庫存增高等問題的出現。截至2022年末,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超過5200萬戶,形成了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群體。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問題的累積,將對整個產業和經濟基本面產生產能過剩和庫存過高的影響。因此,亟需解決這一難題。
針對我國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普遍存在的供需匹配效率低、供應鏈管理能力低下等問題,實現企業供應鏈數智化轉型迫在眉睫。然而,中小企業由于其業務規模有限,缺乏信息技術人才和數字化資金投入能力等因素,推進數字化轉型面臨著重重阻力[5]。因此,中小企業數智化轉型不能單憑企業自身能力,而需充分借助產業公共資源和第三方服務資源,加強合作共享,實現產業供應鏈公共和共享的數智化轉型。構建數智化產業供應鏈公共服務體系有助于提升中小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水平,特別是為中小企業的庫存和產能管理提供科學的指導,盡可能避免出現產能過剩和庫存積壓等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我國供給側改革中的去產能和去庫存等重要問題(如圖1所示)。
圖1 數智化產業供應鏈服務體系解決供給側改革問題
我國的供應鏈模式具有其獨特性,不同于美國的大企業供應鏈模式和日本的大企業聯盟模式,而表現為小散弱的物理式集群模式(如圖2-圖4所示)。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占據企業總數的90%以上,同時大多數大企業僅相當于歐美的中型企業,絕大多數企業并不具備構建像美國式的大企業供應鏈管理模式的規模條件。雖然我國中小企業廣泛分布于產業集群中,但目前的物理式集群模式并未充分發揮集群效應,這意味著中國企業供應鏈管理具備與美國、日本等國家企業不同的特殊性。
然而,盡管我國企業供應鏈具有其特殊性,但目前很多企業的ERP系統、供應鏈管理方法和數字化手段仍來自于美國,在一定程度上難以適應本土的供應鏈模式特征。因此,亟需通過構建適應中國特色的數智化產業供應鏈服務體系,來解決中小企業面臨的挑戰。這個體系應該整合小散弱的中小企業供應鏈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信息,以及企業的生產、服務和物流等資源,通過必要的資源和數據共享,促進中小企業的合作共贏和資源優化配置,降低信息不對稱,匯聚眾多中小企業的能力形成規模競爭優勢。
圖2 美國供應鏈模式
圖3 日本供應鏈模式
圖4 中國供應鏈模式
綜上所述,我國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能力不足的問題亟待解決。通過構建數智化產業供應鏈公共服務體系,可以幫助中小企業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有效解決產能過剩和庫存過高等問題。在傳統的物理式集群模式的基礎上,產業供應鏈服務體系可以實現中小企業的虛擬產業集群,通過信息和資源共享充分發揮中小企業集群的優勢,提升全產業整體資源配置效率,適應我國中小企業在全球化的市場競爭格局下的產業價值鏈整合和優化的需求。
我國在構建數智化產業供應鏈服務體系方面具有諸多可行性[6]。首先,我國中小企業規模龐大,轉型升級靈活。相比于西方國家的大企業聯盟組織形式,中國中小企業集群的規模龐大,而中小微企業由于組織形式簡單,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能夠更加靈活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其次,我國擁有龐大的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產業基礎。我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如5G、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這些技術的發展為數智化產業供應鏈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和數字化能力。另外,我國擁有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制度優勢。國家已經相繼發布了一系列政策和規劃,鼓勵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動產業升級和供應鏈優化。政府在數智化產業供應鏈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制定政策和提供支持,推動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為中小企業的數智化轉型和發展保駕護航。
數智化產業供應鏈服務體系的建設可以分為三大服務模塊:交易、物流和金融服務(如圖5所示)。
圖5 數智化產業供應鏈服務體系服務全景
交易模塊旨在提供高效、安全和智能的交易平臺。具體地,交易平臺可以為供應鏈各參與方(包括生產商、供應商、物流公司、零售商等)提供交易撮合與對接、交易安全與風險管理、交易數據分析與洞察、交易合規與合同管理以及交易評價與信譽建設等一系列服務。通過打通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信息不對稱,交易模塊能夠提高供需匹配的效率和可靠性。同時,通過整合需求方的采購需求,交易平臺能夠利用規模優勢進行集中采購,降低中小企業的采購成本。
物流模塊旨在優化中小企業的物流運作、提高供應鏈效率。具體地,物流平臺可以聯系起物流公司和交易雙方,提供物流信息可視化與跟蹤、物流資源優化與調配、物流合作伙伴管理、物流預測與優化、物流數據分析與洞察等一系列服務。物流平臺通過搭建公共的物流優化模型和算法,提供給物流公司對接,從而提高物流公司的運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時,物流平臺也可以整合多方物流需求,并構建涵蓋倉儲、運輸等物流資源的資源池,在此基礎上通過智能調度算法優化物流資源的配置和調配。
金融模塊旨在提供金融服務和解決方案,滿足供應鏈參與者的資金需求。具體地,金融平臺可以基于交易平臺和物流平臺的數據和信息,與金融機構合作,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以及物流企業提供融資支持與風險管理、支付結算與電子支付、信用評估與信用保障等服務。金融平臺與交易、物流平臺對接,可以提高信息的公平和透明性,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評估中小企業信用水平,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此外,結合現代金融科技的手段,如區塊鏈技術等,可以為產業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穿透式的供應鏈金融服務,解決傳統供應鏈金融信用難以傳遞的難題。
交易、物流和金融三大模塊并非互相割裂,而是相互依賴的。例如,交易模塊產生的交易訂單所對應的物流需求可以對接到物流模塊,以匹配物流資源;交易產生的票據信息則可以對接到金融模塊作為融資的底層資產;物流模塊的實時物流數據也可以傳遞到金融模塊作為交易真實性的驗證;金融模塊所積累的信用信息也可以傳遞到交易和物流模塊作為供應商、物流商選擇的重要標準。
綜上所述,在數智化產業供應鏈服務體系的構建中,離不開四大關鍵要素,分別是跨組織協作、數據與信息共享、數字化技術和智能化算法。有效的跨組織協作可以實現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幫助供應鏈上下游各個環節更好地協同工作,提高整體供應鏈的效率和響應速度。數據與信息共享不僅提高了供應鏈的決策質量和運營效率,還能支持智能化算法和數據分析的應用。數字化技術使供應鏈數據實時可用,加快了信息傳遞和決策過程。例如,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物流運輸車輛的實時跟蹤和監控,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可以處理大量的供應鏈數據,為中小企業的管理決策提供支持。智能化算法則應用于數據分析、預測、優化和決策過程中。例如,供應鏈中的智能優化算法可以優化配送路線和倉儲規劃,降低物流成本;智能預測算法可以預測市場需求和庫存需求,減少庫存過剩和缺貨現象。
構建數智化產業供應鏈服務體系是解決我國中小企業供應鏈管理能力不足、產能過剩和庫存增高等問題的有效途徑。同時,我國在這一體系建設方面具備組織優勢、技術優勢和制度優勢,為推動數智化產業供應鏈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數智化產業供應鏈服務體系的建設,需要著重于三大服務模塊:交易、物流和金融服務。這三個模塊相互依賴、共同發揮作用,通過實現信息的高效共享、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中小企業間的協同合作,從而提高整體產業供應鏈的效率和競爭力。因此,政府、企業和行業協會應當共同努力,為中小企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共同推動產業供應鏈數智化轉型,實現產業升級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推動我國產業供應鏈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提高中小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陳劍,黃朔,劉運輝.從賦能到使能——數字化環境下的企業運營管理[J].管理世界,2020,36(2):117-128,222.
[2]熊樂寧.數字時代,華為如何重塑供應鏈?[J]. 華為技術,2022,3.
[3]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分析報告(2021)[EB/OL].[2021-04-29].http://www.cesi.cn/images/editor/20220505/20220505170438288.pdf.
[4]陳強遠.分類施策 破解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困境[J].中國中小企業,2022,(8):37-39.
[5]陸峰.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困境、破解思路與建議[EB/OL].[2023-04-06].https://www.?tisi.org/25480.
[6]陳麗華.數智化產業供應鏈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行性分析[J/OL].國家治理:1-7[2023-07-21].DOI:10.16619/j.cnki.cn10-1264/d.20220718.001.
Building a Digitalized Industrial Supply Chain Service System: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Path Selection to
Empowe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HEN Li-hua, YANG Yu-yao, HU Hua-qing, LIN Kai, WANG Lu, YANG Zi-hao
(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upply chains has become a consensus for modern enterprises to achiev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wever, due to their small scale and limited fun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find it challenging to independently support their digitalization initiatives.Therefore, they need to rely on industry-level public and shared digitalized industrial supply chain service platforms for empowerment.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necessity, feasibility, and path selection for constructing a digitalized industrial supply chain service system.Through this exploration, the paper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and guidance for businesses and researcher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digitalized industrial supply chain service systems.
Keywords: industrial supply cha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ublic service system;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