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珊
視唱練耳訓練與教學的目的是訓練音樂學習者的識譜與聽辨能力,培養其音樂感知力,激發其音樂表現力,最終幫助學習者強化音樂綜合素質。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唱名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有實用性、符號性與文化性的特點,這些特點使其既能夠有效促進學習者識譜、讀譜能力的快速提升,又幫助學習者在此基礎上建立內心的音響記憶與音樂感知能力,為其音樂創造活動的開展打下基礎,同時,還能使學習者對音樂的認識更加理性,培養其音樂感性思維與音樂創作思維。
唱名法可以追溯到11 世紀的意大利,當時,意大利天主教本篤會修道院僧侶規多·阿雷蒂努斯為了對唱詩班進行歌唱訓練,創立了“六聲音階唱名法”,即規多法。這套唱名體系是以當時意大利主流的六聲音階為主導,以《圣·約翰受洗贊美詩》中前六句開頭的第一個音節,即“ut、re、mi、fa、sol、la”為要素創立的唱名法。具體來說,規多法通過提出“全—全—半—全—全”這一音程關系,將音階的構成劃分為三種不同的六聲音階,(分別是自然六聲音階、本位六聲音階和降B 六聲音階),由于這三種音階均勻分布在三個八度的音域之中,因此,規多法實質上是一種轉調后的首調唱名法。規多法是與當時的自然音體系和時代音樂特征相適應的唱名法,這種唱名法一直沿用到16 世紀,不僅有助于視唱練耳的訓練與教學,還為后期唱名法理論的流傳、發展與完善提供了前提條件。
1.固定唱名法的形成
從11 世紀到15 世紀,六聲音階理論在音樂領域中占據著統治地位,第七級音只能進行本位或降半音的變化,不能在音樂中出現其他變音。因此,在近五百年間,唱名法的發展十分緩慢,并未脫離規多法的范疇。隨著14 世紀到16 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逐漸興起,音樂領域也逐漸出現了多樣的新音樂形態,新的唱名法也隨之而來。
16 世紀初,比利時音樂家維爾蘭特第一次對規多法進行了改革,在規多法的六聲音階后增添了第七級音階“si”,提出了7 個音階為一個八度的說法,并創造了一種以“bo、ce、di、ga、lo、ma、ni”為基本音的名為“波切蒂唱名法”的新唱名法。16 世紀后期,法國的音樂家們開始考慮演奏獨立器樂時對讀譜、識譜的需要,因此,又將規多法進行了進一步改良,這種改良在傳入意大利之后,得到了意大利音樂家的普遍認可,加之他們認為規多法中的“ut”并不十分適用于歌唱,于是便改用了較方便發音的“do”對“ut”進行了替代,從而完成了從規多唱名法向固定法的歷史性轉變。簡而言之,所謂固定唱名法,就是以絕對音高的概念為依據,以“do、re、mi、fa、sol、la、si”為基本音的唱名體系。在固定唱名法中,7 個唱名分別對應著音樂體系中“C、D、E、F、G、A、B”這7 個基本音級,每一個音名的唱名都不會隨著調式與調性而發生改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確定性和規范性。
2.貝比唱名法與達梅尼唱名法的出現
17 世紀初,德國音樂家丹尼爾受到維爾蘭特的波切蒂唱名法的啟發,沿用了其將元音和輔音進行規律性組合來體現自然音與變化音之間關系的做法,使用了“a、e、i”三個元音對基本音級與升降音級進行區別,共設計出了13 個唱名。這種單元音的發音方式除了能將自然半音與變化半音進行有效的區分,還是對原有的波切蒂唱名法單一自然半音標記方式的突破。其對變化半音同輔音的音節標記方式的創造和應用,為視唱練耳唱名法的進一步豐富提供了思路與方向。到了18 世紀中期,德國音樂家格勞特創立了達梅尼唱名法,以“da、me、ni、po、tu、la、be、da”為7 個基本音級,并在此基礎上為升、降號種類的音級提供了唱名。
1.首調唱名法的誕生
19 世紀初,英國牧師約翰·柯爾文在女教師薩拉·安娜·格洛弗創建的“Norwich sol-fa”唱名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這套對傳統固定唱名法進行改善的唱名系統,最終確立了“Thonic sol-fa”唱名法,即首調唱名法。首調唱名法用一種文字簡譜作為記譜方式,自然大調式音階中7 個基本音級以“d、r、m、f、s、l、t” 代 表“do、re、mi、fa、sol、la、ti”(為避免與第五級音“sol”的簡寫字母“s”重復,原第七級音“si”變為“ti”,其文字簡譜也由“s”變為“t”),并用數字在字母上做了標記,即高一個八度就在音的右上角標記一個阿拉伯數字1,低一個八度則在音的右下角標記一個阿拉伯數字1。不僅如此,柯爾文還發明了“柯爾文手勢”,后由匈牙利音樂家柯達伊將其推向世界。
2.其他唱名法的出現
19 世紀至今,不少更為新穎、豐富的唱名法逐漸出現。例如,19 世紀德國音樂家艾茨設計的唐瓦特唱名法,就是以德語的元音和音節來標識音高的,配合當時逐漸繁榮的無調性音樂和十二音體系,使音階中所有的自然半音都有了一定的標記,與全音的關系也更為清晰。此后,德國音樂學家查德·穆尼西對唐瓦特唱名法進行了借鑒,研究出了雅勒唱名法,這一唱名法同樣采用了單元音與輔音字母相結合的方式,不過,雅勒對唱名音節做了簡化處理,將與本位唱名音節同輔音的音節設定方式應用于升、降號類的唱名音節,使唱名更為直觀,更易被應用到實際的視唱練耳中。此外,在20 世紀后期,羅馬尼亞的音樂家唐·布吉阿努開創了布吉阿努唱名法,分別借鑒了首調唱名法與艾茨唱名法的輔音字母與原音排布規律,在設立的“da、re、mi、fi、go、lu、sa”的基本唱名基礎上,對升種唱名、降種唱名、重升唱名和重降唱名進行了詳細的設定,構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唱名法體系。
總之,從上述視唱練耳的唱名法發展演變的歷史來看,唱名法整體向著規范化、復雜化的方向發展,并且唱名法理論通常會結合其他教學方法一起使用,使音樂的理論與概念更為直觀、易懂。如今,雖然不少音樂家仍然在探索新的唱名體系,但音樂界依舊多以固定唱名法和首調唱名法為主要的唱名理論,二者共同存在,相互發展,又各具獨立性。
基礎的視唱練耳訓練和教學包括視唱教學與練耳教學兩個方面,其對唱名法的應用也可以從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方面,在實際的視唱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將視唱教學劃分為無升無降調、一個升號調、一個降號調、二個升號調、二個降號調、三個升號調、三個降號調這七種調式體系的內容教學,而在每一個調式體系中,又包含著自然大小調、和聲大小調、旋律大小調、民族調式等多種不同的視唱內容。教師通常會在對簡單的視唱內容進行教學后,再進行無調性視唱和轉調視唱的教學。這種視唱教學的方式具有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特點,遵循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與固定唱名法的特性不謀而合。在視唱訓練環節導入固定唱名法,可以幫助學習者打下堅實的識譜、讀譜基礎,將教學重點放在不同調中、調內變化音的音高上,能使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收獲對調性視唱中變化音級與調式特征音的理解,豐富其知識體系,并為后期進入無調性視唱和轉調視唱打下基礎。
另一方面,在練耳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通常是圍繞單音、音組、音程、和弦、旋律等內容進行訓練的,不僅涉及自然音級,還涉及變化音級的聽覺訓練,因此,更具確定性的固定唱名法對培養學習者對音樂的聽覺敏感度更有利。具體來說,練耳教學中的聽辨訓練環節是以標準音為判斷依據的,在聽辨音樂教學素材中的變化音時,由于固定唱名法中的每一個音都有固定的唱名,且音與音之間的音高關系也不存在隨意變換的情況,因此,固定唱名法對于練耳的實際教學有著一定的優勢。此外,學習者在進行旋律聽辨時,其對調性的判斷是以主和弦所在位置為基礎的,這樣一來,確定主和弦則只能依賴固定唱名法。當然,首調唱名法也有其自身的優勢,如對旋律中的大跳較容易判斷等。但在練耳教學中對唱名的應用一般都是以固定唱名法為主的,只有利用固定唱名法對固定調進行基礎的判斷,整個聽辨才能更加完整、全面,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入首調唱名法,幫助學習者對和弦性質與旋律進行聽辨。
總之,教師在進行基礎的視唱練耳訓練時,可以采用以固定唱名法為主的教學方式,在必要時也可以適當加入一些首調唱名法的知識,將其作為固定唱名法的輔助性補充。
1.聲樂教學中唱名法的選擇
在聲樂專業的教學中,針對聲樂學習者基礎不夠扎實、學習時間較短、音樂知識與技能的積累不夠豐富的問題以及在視唱練耳練習、識譜聽音過程中反應不夠迅速的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時增加對首調唱名法的應用,幫助學習者培養對音高、調性與音級的感覺。與固定唱名法相比,首調唱名法的主音感較強,雖然由于其音調在五線譜中沒有固定的位置,唱名會隨著調性發生改變,導致在進行視唱練耳教學時學生識譜難度較大,同時,升降號的豐富性也增加了唱名法的難度,但首調唱名法在簡譜的聲樂教學和視唱練耳訓練中還是更為有利,不會受到調性變化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上看,固定唱名法缺少了一定的優勢,尤其是在升降號較多的曲目中,使用固定唱名法往往會出現模唱效果不理想、旋律不易把握、學習者難以快速、高效地掌握固定音高的現象。因此,首調唱名法更適用于聲樂專業的教學,唱法更為簡單。
2.器樂教學中唱名法的選擇
在器樂演奏專業的教學中,教師對唱名法的選取應跟隨器樂的種類和特點靈活運用。從鋼琴、提琴、木管、銅管等西洋樂器演奏的教學上看,采用固定唱名法的方式更為合適,因為西洋樂器的演奏通常對五線譜的識譜能力要求較高,固定唱名法能夠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最具基礎性的唱名體系,學習者需要培養固定唱名的思維,教師也要對其進行良好的固定唱名法的教學與訓練。從中國民樂演奏的教學上看,這類樂器一般使用簡譜,對五線譜的使用頻率不高,因此,教師應當以首調唱名法為主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較為熟練地使用簡譜。當然,唱名法在器樂演奏專業教學中的選用并不是絕對的,西洋樂器演奏雖然離不開固定唱名法,但教師也可以在教學中融入首調唱名法,以便使學習者對群眾性的音樂有所了解,更好地銜接畢業后在社會中的擇業、就業活動。而民樂專業的學習者也不能局限于首調唱名法的學習,他們應在發展與提高自己首調唱名識譜能力的同時,適度增加一些對固定唱名法知識的學習和訓練,增強對音程、和弦聽辨的敏感度和構唱變化音的技能。
3.業余音樂教育與音樂教育教學中唱名法的選擇
對個人自學、參加業余音樂興趣班、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習者而言,首調唱名法較為合適。一般來說,以個人興趣為導向的音樂學習者,在音樂專業知識等方面有所欠缺,基礎較為薄弱,首調唱名法較容易上手,方便其快速掌握,不容易打擊學習者的學習信心,有助于為其奠定良好的音樂學習基礎。而對于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習者而言,他們不僅要熟練掌握專業的音樂知識,還要對自身的示范教學能力進行提升,這一專業更考驗學習者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對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習者而言,首調唱名法是較為合適的選擇。
總的來說,固定唱名法更為基礎,更具穩定性和確定性,更適用于無調性學習與器樂演奏的學習;首調唱名法則更為靈活,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鑒賞力,二者各有優劣。在視唱練耳的訓練與教學中,教師應當從學科專業譜子、對音樂學習的深度和專業程度,以及學生個人的學習方向、基礎水平等出發,綜合考慮采取哪種唱名法進行視唱練耳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