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惠,殷子斐,張慧卿,顧 偉,李 霞
(海軍軍醫大學中醫系 上海 200433)
中醫學歷史悠久,理論獨特,在世界范圍內都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是我國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寶[1]。中醫人才的培養從最初的師承教育模式到現今大規模的院校教育模式,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2]。對于中醫人才的培養模式一直在摸索中進步,在改革中完善,并將依舊在中醫的繼承和發展工作中發揮最根本的作用[3]。為深化中醫高等教育改革,海軍軍醫大學(以下簡稱“我校”)于2014 年率先在全國醫科院校中開辦本博貫通的中醫學專業八年制[4],目前已連續招收七屆學員。為充分了解學員對于人才培養方案的認知情況,本文對我校中醫八年制學員進行了調研,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既往辦學經驗對中醫八年制的培養模式展開思考。
我校2014―2019 級中醫八年制學員。
本次調查方法為:向學員發放紙質版問卷,學員填寫完成后回收問卷。
問卷圍繞人才培養方案,設置了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階段、課程設置及導師選擇四大塊內容,共30 個問題。
使用Excel 表格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及構成比描述。
為確保調查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本次調查對象選擇了2014―2019 級中醫八年制專業全體學員,因其入學時間較長,對培養模式有較全面的認識。本次共發放問卷42 份,回收問卷42 份。
對于中醫八年制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按照學員認可情況,從高到低順序應包含堅實的中醫理論知識(95.24%)、較強的中醫臨床能力(90.48%)、廣泛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71.43%)、較高的科研創新能力(69.05%)、系統的現代西醫知識(57.14%)、寬厚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57.14%),其中中醫臨床能力(52.38%)最重要(表1)。學員認為,與中醫五年制相比,中醫八年制應該具備更強的前三項能力分別為中醫科研能力(85.71%)、中醫臨床本領(71.43%)、中醫基礎知識(52.38%),其中中醫科研能力(50.00%)最為重要(表2)。
表1 學員對中醫八年制人才培養目標內容的認識
表2 學員對中醫八年制和中醫五年制專業培養能力區別的認識
對2014~2016 級中醫八年制(共計15 名)的高年級學員調查中醫八年制人才培養階段安排情況。結果顯示:73.3%的學員認為應該按照4 年理論學習+2 年臨床實習+2 年畢業課題的時間分配,20%的學員認為應該調整為4.5 年理論學習+1.5 年臨床實習+2 年畢業課題,6.7%的人認為應該保留原來的5年理論學習+1 年臨床實習+2 年畢業課題(圖1)。
圖1 學員需求視角對八年培養階段的安排情況
2.4.1 通識教育
大部分學員(74%)認為通識教育是有必要的(圖2A,p149),但學員對通識教育的時長有不同的意見,認為其時間長度為0.5年、1年、1.5年、2年的學員比例分別為3.23%、45.16%、16.13%、35.48%(圖2B,p149)。
圖2 學員對于課程設置的反饋意見
2.4.2 中醫雙語課程
對于中醫雙語課程,74%的學員認為沒有必要,僅有26%的學員認為有必要(圖2C,p149)。
2.4.3 中醫課程比例
關于中醫課程在中醫八年制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比例,絕大多數學員還是認為中醫課程應該占全部課程的一半以上,57.1%的學員認為應該為60%―70%,33.33%的學員認為50%―60%比較合適(圖2D,p149)。
有了閱讀資源,我們就要用好這些資源。結合部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快樂讀書吧”,帶領學生到學校每一個可以看書的點進行閱讀,并引導學生在不同閱讀點進行閱讀的方法。如帶學生到學校開放圖書室,教學生如何取書,如何還書;領著學生來到小書吧,指導看書的方法等。
2.5.1 本科生導師
88%的學員認為本科生導師制非常有必要,僅有12%的學員認為本科生導師制度沒有必要(圖3A,p149)。
圖3 學員對于導師制度及博士生導師選擇時間的反饋意見
2.5.2 博士生導師
關于博士生導師的設定時間,大多數學員認為應該盡早選擇博士生導師,同意在大四、大五階段選擇博士生導師的學員比例分別為55%、29%(圖3B,p149)。
中醫學八年制博士專業是由我校首次在全國范圍內試點招生。充分利用我校部隊院校中醫專業學員招生人數少、師生配比高的優勢,有效融合現代院校教育模式和師承教育模式,利用更短的時間更高效地培養中醫專業人才,是我系創辦八年制博士專業的初衷。基于此,筆者總結出中醫八年制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掌握廣泛的人文社會知識、寬厚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系統的醫學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臨床能力、基本科研能力、良好的職業素養、較大發展潛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中醫學專門人才。
根據問卷反饋的結果來看,學員的關注點集中在中醫學理論知識、中醫臨床能力、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科研能力這四個方面,且對于中醫臨床和科研能力的要求最高,這也的確是在人才培養目標中所重點強調的兩方面能力。今后在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應重點考慮對于學員中醫臨床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我國醫學教育學制多元化、教育層次繁多,中醫學八年制博士專業最大的特點就是時間周期短。我校最初制訂的中醫八年制人才培養方案,將其培養階段劃分為5 年理論學習、1 年臨床實習、2 年畢業課題。基于過去幾年的教學經驗,結合學員對于培養階段劃分的反饋,存在畢業課題時間過短,而五年的理論學習時間過長,理論課程安排不夠緊湊等問題,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壓縮理論課程時間、延長畢業課題時間。
在新版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學校擬將中醫八年制學員的培養階段調整為4.5 年理論學習、1.5 年臨床實習、2 年畢業課題,一方面保證理論課程階段松緊度適當,另一方面增加臨床實習時間,滿足學員對中醫臨床能力的需求。此外,在實習的最后半年,學員在博士生導師所在科室進行深入學習,有助于學員進一步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并盡早著手畢業課題。
為了兼顧中醫理論基礎及中醫臨床能力的培養,結合部隊院校人才培養的使命任務,筆者在新版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于課程設置方面做出了以下幾點調整。①重視中醫經典理論教育,在“內經選讀”“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的基礎上,增設了“中醫古籍選讀”“中醫經典與臨床”等課程,并在相關課程中增加臨床見習,提高學生理論和實踐結合的能力;②增加部隊特殊臨床課程,如“軍事中醫學”“軍隊常見病的防治”“軍事訓練傷的中醫防治”“戰地本草”“戰現場急救”等課程,滿足學員畢業后擔任部隊軍醫職能崗位的需求。由于科研創新能力是中醫五年制與中醫八年制培養目標的主要區別,也是中醫八年制學員完成博士課題的重要理論基礎,因此增設“實驗中醫學”“中藥新藥研究與開發”“循證醫學”“臨床實驗設計”等課程。
寬厚的人文知識基礎是中醫八年制培養的目標之一,也是我們在其培養方案中增加通識教育的主要原因。調研結果顯示,大多數學員認為開設通識教育課程非常必要,可以感受地方大學的人文氣息和底蘊,充分利用優勢綜合性大學的教學資源奠定人文基礎。考慮到學校資源、位置距離等因素,以往設置在復旦大學的兩年通識教育課程可壓縮為一年。
不少醫科院校在八年制本博一貫制教學過程中,尤其注重雙語教學,在基礎和臨床醫學課程中增加英語的比例[6]。調查結果顯示,學員多數認為中醫雙語教學沒有必要,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中醫很多術語翻譯難度高,增加學習難度”和“未來就業用不上”等。基于本次調查,學員對于中醫雙語教學的接受度普遍較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①本校為部隊院校,學員在畢業以后分配到部隊醫療單位工作,無就業壓力及出國需求,學員自身對于中醫英語的需求度不高;②中醫專業英語普遍難度較大,詞匯比較生僻,直至目前并沒有全國統一的權威性教材,對于學員而言負擔較重。
本科生導師制是我校積極推出的一項培養制度[7]。部隊院校中醫招生人數少,本校中醫師資規模可以充分保證帶教。目前中醫八年制第一學年結束后,通過師生雙向選擇指定本科生導師選擇,這是我系在現代院校培養的基礎上利用小班化特色優勢,發揮師承制培養模式的重要舉措。本科生導師制度的優勢有多個方面:盡早接觸中醫專業教師,堅定中醫專業思想;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跟診學習,提高中醫臨床能力;多接觸導師團隊成員,團隊中的中醫高年級學員對于低年級學員起到幫帶作用;導師督促學習,通過增強外部約束,增加學習動力。此外,極個別學員認為,本科生導師制度無必要,并認為“該制度形式大于內容,與導師聯系不大,作用不大”。所以在本科生導師制度施行的過程中,要加強監督管理、質量考核,切實落實制度,不可流于形式。
對于博士生導師選擇的時間,既往在完成臨床實習后(第六學年結束后)開設選擇,但是大多數學員認為應該將選擇博士導師的時間提前,主要原因在于“博士生導師選擇太晚,做畢業課題時間不夠”。在新版的培養方案中,考慮將選擇博士導師的時間調整為學員理論課程學習結束、進入臨床實習之前(大四春季學期)。此時學員的中醫理論基礎和中醫思維基本成型,對于中醫專業的選擇有一定的正確認識;此外,學員可以在后續的臨床實習階段,利用實習的空余時間盡早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盡早開展畢業課題設計,間接增加了學員完成畢業課題的時間。
綜上,通過此次對于我校中醫八年制學員人才培養方案的相關調研,為后續優化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了理論依據。中醫人才的培養,直接影響了整個中醫學的未來發展。中醫本博一貫制八年制是中醫院校人才培養的新制度、新突破,對于中醫學八年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任重而道遠。